袁素芬
【摘要】隨著一系列高效課堂有效性策略的深入研究,初中的歷史課堂經歷了“教”與“學”的質的變化,在這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想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先分析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要研究出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策略,這不僅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還需要培養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興趣,充分地利用課堂的時間,促進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活學活用,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為了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強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創新教學的思路,可以嘗試創新多種教學理念,實現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圍繞素質教育理念,創新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實力。
一、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
1.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普遍情況是對歷史沒有足夠的樂趣,在課堂上做不到學思結合,總是感覺歷史這一學科單調而又枯燥,學習興趣較低,從而上課的效率比較差。
2.上課之時,教學資源相對于其他的幾門學科來說更加匱乏,造成輔助教學材料資源會出現短缺的現象,降低了教學的質量。
3.普遍存在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時候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們的注意力,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只重視到了知識的講解,并沒有達到所要求的那種整體實力的提升,如果僅僅只是做到了講解知識的目的,這樣很難達到全面素質教育。
二、歷史在初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對學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上。因為歷史離現實生活還是相對于比較遙遠的,總是會給人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感覺,畢業之后找工作,相對于來其它專業,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學科能力、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學習歷史可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經驗和啟示。學習歷史還可以開拓自身的思維視野,優化人的認知結構,提升人的個性修養和生存質量,增強人的氣質魅力,更可以對人文精神進行培養。同時,學習歷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出學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可以為了國家未來的強盛以及民族的復興,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加強教學改革,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多元化。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大多時間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在學生心里早已成為學生心中的歷史權威。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有一個弊端,總會造成一種“教”大于“學”的情況,導致老師傳授的知識不能夠全面地理解,同時,這樣也并不會激發出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喜愛,正是因為學生對這一門學科缺少了主動性,致使學生一直處在一種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沒有鉆研進去,并不是自身的那種喜歡在驅使學生學習。這時,教師就應該注意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精簡,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同學們進行互動討論,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加深上課時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好地記住所學的知識。
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的學習受到很大限制,教學效果也常常事倍功半。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采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的效果。在小組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糾正錯誤,互相競爭,共同進步,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初中歷史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近況,不斷改革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歷史當時發生的那種情景,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2.創造和諧歡樂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高質量的教育。在課堂教學及學習過程中,師生互相促進,教學相長,這是教學的規律,因為課堂教學是需要師生共同協作的,教學的質量水平的提升,也是要教師與學生相互合作,雙邊配合才能夠提升的。所以,營造一種和諧歡樂的教學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這種較為歡快的教學氛圍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形中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還可以引導同學們走向講臺,通過這種形式讓傳統單調的初中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有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同時要保證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教學特征主要是學生起到主體作用,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激發和引導。這樣,課堂才能夠進行令人滿意的高質量教學。
3.采取新型教學方式,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及創新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一直處于一種絕對權威的位置上,學生始終是在進行被動接受,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想要領悟到歷史這一學科的真諦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就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占據主動地位。老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新型教學關系的構建方式需要老師進行深思,在教課的過程中,同樣也要保證學生為主體。歷史這一學科教學,既不可以忽視教師的教學,同樣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習。而且,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創新的精神。作為老師,更是需要具備這種創新的意識,不論是教學的方式,還是作為老師的教學思想,都應該勇于突破,重新確立教學的原則。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老師在開始之時應該在一旁進行指導,不斷讓同學發現自己在學習時經常出現的問題,讓同學們養成自己翻閱歷史讀物的習慣,培養學生愛看愛問的好習慣。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提前了解歷史人物的命運以及形成過程,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課上,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并能自主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從而才能達到歷史知識的高效學習。
4.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尋找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結合點。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努力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把學習歷史的教學過程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到前人的優秀精神,繼承優秀的傳統,汲取到當代人所需的精神營養。
同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現在的歷史對于學生來說總是感到遙不可及,總是有好多東西都是讓學生難以理解,這會嚴重影響到教學的質量,所以這就要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出發,再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教師還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歷史進行思考,借助探討問題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思維,并在探討問題的同時,借助歷史與現實的比對,想明白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應該怎么做,自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全面發展自己。
四、結束語
教學有效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對教育目標的理解,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總而言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馬上就能夠成功的,作為教師一定要時刻謹記作為老師的職責所在,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水平,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再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從而達到教學水平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邱贛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18,(36)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