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良 李曉鐘
【摘要】網絡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教育質量亟待提升。在分析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發展現狀及質量提升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了基于互聯網+網絡教育質量提升的可能路徑,研究并提出提升我國高校網絡教育質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教育 質量提升
網絡教育是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由于網絡教育具有開放、靈活、無時空約束等特征,且可彌補高校教育資源的不足,我國高校網絡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管理疏漏,質量問題成為制約網絡教育發展的瓶頸。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網絡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本文擬在分析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現狀及質量提升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教育質量提升的可能路徑,研究并提出提升我國高校網絡教育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現狀及質量提升的制約因素
網絡教育范圍涵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等各種形式,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尤其是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以來,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下,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態,呈加速度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開展遠程網絡教育至2010年,全國網絡教育注冊的??啤⒈究茖W生累計1000多萬人,畢業約為600萬人;2011年至2017年,累計招生達1547.90萬人,畢業約900萬人。但是,隨著網絡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部分高校出現了辦學不規范、考試舞弊等現象,質量問題堪憂,亟需解決。而影響質量提升的制約因素主要有:
1.辦學定位不清晰,重視程度不夠。
網絡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得到全社會的認可,但是自收自支的模式造成了人們對網絡教育在認知上的偏頗,致使其在思想上和實踐中也缺乏重視。目前,60多所試點大學的網絡教育學院主要采用自收自支的辦學模式,在辦學成本方面沒有得到國家的補償。從2000年至2016年,我國網絡教育的學費和普通高校的學費水平都沒有明顯的增加,但生均成本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我國中央直屬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在2000年是2.35萬元,2011年增加到4.652萬元,11年內振幅達到98%;全國地方普通高校的平均生均成本2000年是1.2216萬元,2011年增加到2.0009萬元,增幅達到64%。而且,由于許多學校把網絡教育作為學校的創收項目,故二級學院和校外學習中心為擴大招生規模,放寬了學生入學條件,從而也導致生源質量下降。
2.教學內容更新不足,教學方法單一
盡管信息網絡網絡技術突飛猛進,但其在教育應用中滯后,教育技術手段僅僅是“計算機+網絡”,突出地表現為師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在網絡教學中,大多是“講授式”教學方法,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使用不足,學生面對的是學習終端,在線交流很少,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也沒有與時俱進,課程錄制后往往使用3~5年,甚至更長時間。專職的網絡教育教師較少,對網絡教育的相關研究也不多,教學效果提升空間較大。
3.校外學習服務中心良莠不齊,建設欠規范
我國高校網絡教育普遍缺乏嚴格的質量監控和保障措施。校外學習中心舉辦網絡教育質量良莠不齊,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有的降低招生標準,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有的教學場所、網絡設備和學習平臺等滿足不了辦學的需要,影響面授輔導課、網上答疑、學生自主學習和實驗、實踐等教學環節的落實;有的甚至為了降低成本,聘請大學生或兼職教師擔任網絡在線指導老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督促和檢查等服務流于形式;有的管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業務不精;有的考試過程管理不嚴,教學環節不能落到實處??傮w上,教學點建設不規范現象較普遍,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于“互聯網+”提升網絡教育質量的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社會各領域的滲透、應用和發展也日益廣泛,為網絡教育服務也帶來了新的模式?;ヂ摼W+背景下新型的網絡教育服務模式就是在交互、共享、開放、跨界、創新等基因組成的教育生態環境中,整合全社會的優質教學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所有學生的不同需求。
1.基于“互聯網+”,開放教育資料,實現資源共享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超鏈接技術來建設教育資源,將原有的教育資源數字化并發布到網絡平臺,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此時,教育中的“精英階層”,即“名校、名師、名課”可成為網絡資源的“生產者”。例如,MIT引導的開放課程計劃、我國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以及非正式學習領域中的“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項目”等,其主要特點就是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且“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共享”。
2.基于“互聯網+”,開發教學平臺,實現師生、生生互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開始注重教學交互的作用。以Moodle為代表的各類網絡教學系統或學習管理系統,除了提供資源,師生交互、生生交互成為網絡教學設計關注的環節,論壇、協作互助工具等支持學習者交互協作的功能成為系統標配,網絡教育逐漸從“資源思維”轉換為“學習者思維”,從最初的資源共享模式轉換為開發基于網絡的教學平臺,因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成為可能。
3.基于“互聯網+”,建設慕課平臺,實現優質課程聚合
慕課(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打破了以專業為單位、以校園為場域,只面向少數人的教育服務模式,形成了一種以課程為單位,面向社會全面開放的新型教育服務模式。盡管慕課在技術層面并沒有太多創新,但其打破了時空限制,推到了高校的“圍墻”,將世界范圍內的優質課程聚合在一起,為我國高校網絡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機遇。據統計,2018年4月,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學習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慕課平臺的構建,體現了跨校際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大大提升了優質教學資源的配置效率。
4.基于“互聯網+”,實現全過程可視化監控和管理
網絡教育學生依靠網絡課件自主學習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校外學習中心的學習支持服務、管理和監控的缺失是導致網絡教育質量不佳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背景下,一方面,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監控,即可以利用互聯網記錄學生網上學習時間、面授輔導到課率、作業完成程度等,構建學生的學習數據庫檔案;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校外學習中心的管理和指導,即通過互聯網可以掌握校外學習中心對學生教學組織管理情況,監控考試過程,實時抓拍考生考試照片,提高社會對網絡教育質量的認可度。
三、“互聯網+”下我國高校網絡教育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
教學質量是高校網絡教育的生命線,亟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思維,進一步提升我國網絡教育的質量。
1.提高對網絡教育的認識高度,加強頂層設計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教育要與時俱進,在“辦好網絡教育”的進程中,一是要樹立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規范辦學,突出內涵發展,注重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加強頂層設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高校加大信息網絡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利用互聯網+,優化培養方案,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地智能化服務。三是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為保證網絡教育的教學質量,引入第三方專業的教學質量評估機構,構建網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高校網絡教育質量做出獨立、權威、公正的評估,對不符合要求的高校實施退出機制。
2.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和優化教學資源
正如上述分析所知,基于“互聯網+”,可以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可以搭建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優質課程聚合。因此,我國高校一是要積極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及時改進學習平臺,優化與更新教學視頻、課件、階段性測試卷、輔學資源等教學資源。二是要積極推進在線課程和慕課平臺建設,重視微課建設和翻轉課堂運用,引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實驗實踐環節,推動教學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
3.加強對校外學習中心的建設和管理
校外學習中心要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助學服務。因此,校外服務中心一是要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加大經費投入,構建完善的學習支持系統和技術支持系統,確保教學場所、網絡設備、學習平臺等能滿足辦學的要求,并能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的新技術、新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二是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引進和培養,提高專業教師面授、輔導、網上答疑能力,提升技術人員信息網絡技術水平,增強管理人員教學管理業務的責任心,從而可為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更優質的服務。三是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加強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督促、跟蹤和管理,嚴肅考試紀律,并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培養學生成為有主體意識、家國情懷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6,(4):3-8.
[2]高欣峰,陳麗,徐亞倩,封晨.基于互聯網發展邏輯的網絡教育演變[J].遠程教育雜志,2018,(6):84.
[3]郝丹,郭文革.中外遠程教育學費比較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8,(4):22.
[4]黃海寧.網絡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構建的探討[J].教育觀察,2019,(7):132-135.
[5]王麗莉,孫寶芝.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教育發展新趨勢[J].中國遠程教育,2015,(12):12.
[6]徐子力.中國慕課學習人次破7000萬,高等教育如何借其變軌超車[N].人民日報,2018-04-2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融合產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17ZDA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