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青 朱梅萍

摘要:目的觀察清胃合劑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曙光醫院門診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給予清胃合劑,每天2次,每次35 mL;對照組給予三九胃泰,每天2次,每次1包。治療12周后,觀察比較2組患者服藥前后的臨床癥狀及生存質量。結果2組內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997%,對照組總有效率66667%,2組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結論清胃合劑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腎炎具有一定的療效。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清胃合劑;三九胃泰
中圖分類號:R57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11-0039-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指的是以胃黏膜固有腺體發生萎縮為主要臨床癥狀的慢性炎癥,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許多醫家根據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對本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總體上認為本病病位在胃,但與脾、肝等臟相關,病性分為虛、實兩個方面。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脾胃為濕熱病變的中心。章虛谷亦云:“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濕熱之邪四季均可為患,或偏于濕,或偏于熱,或濕熱并重,且常兼其他病機,如陰虛夾濕熱、肝胃郁熱等[1]。
相關研究發現CAG的發展變化在胃癌演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要及時的確診,并制定相關治療計劃。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
清胃合劑是曙光醫院名老中醫姚潔明主任醫師研制的經驗方。姚潔明主任醫師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患者平素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乃至濕濁內生是胃脘痛主要成因之一,情志失調,肝失疏泄,郁而化熱,肝胃不和是其主要病機之二,二者相合則濕熱。因此,姚潔明主任治療以清化濕熱,兼以疏肝和胃為法,擬定清胃合劑,以經方合用為核心組方,濕熱去,氣機暢,脾胃功能得以恢復。既往清胃合劑的臨床研究主要從中醫病證“胃脘痛”角度開展,尚無對主要適應病種如CAG的病證結合臨床研究及相關資料。本課題擬采用隨機分組、平行對照方法,觀察清胃合劑對CAG臨床證候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在近年來收治的脾胃濕熱型CAG 患者共計60例作為研究資料,其中男40 例,女20例,患者的年齡為30~6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58 歲。
12診斷標準參照 2010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學會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主癥:胃脘痞悶或脹痛,舌質紅苔黃厚或膩。次癥:胃脘灼熱,口苦口臭,惡心或嘔吐,大便粘滯或稀溏,脈滑數。具備全部主癥,兼見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為脾胃濕熱證。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清胃合劑濃縮劑(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院內制劑),每日2次,每次35 mL(溫水沖服至200 mL),飯后1 h服用。主要組成:黃連、黃芩、枳殼等。由曙光醫院藥劑室提供。
132對照組三九胃泰顆粒(國藥準字Z44020705),每日2次,每次1包,飯后1 h服用。主要組成:三叉苦、兩面針、九里香、木香、茯苓、黃芩、白芍、地黃等。由曙光醫院中成藥房提供。
2組均連續治療12周。治療前及治療1個療程后,詳細詢問病人,填寫量表。觀察期中忌飲酒、吸煙、飲濃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品。觀察期間控制使用與本病治療相關的中成藥、其他PPI、H2受體拮抗劑及胃黏膜保護劑等。若配合使用,則使用不超過2周,并進行記錄。
14療效標準癥狀積分:采用尼莫地平法作為評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臨床證候積分-治療后臨床證候積分)/治療前臨床證候積分×100%;療效標準:其中療效指數≥95%為臨床痊愈;95%>療效指數≥70%為顯效;70%>療效指數≥30%為有效;療效指數<30%則為無效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進行表示,計量資料比較應用獨立樣本t進行檢驗,應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 為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為(2130±6929)分,治療后為(913±4133)分,與治療前相比顯著差異(P<001);對照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為(1703±6563)分,治療后為(1137±6408)分,與治療前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2組間治療后積分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99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P<001),見表2。
23胃鏡總積分比較2組胃鏡總積分治療前后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242組胃黏膜腸化程度比較2組胃黏膜腸化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252組胃黏膜萎縮程度比較2組胃黏膜萎縮程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
3討論
清胃合劑中包含有柴胡、枳殼、芍藥、川楝子、延胡索、吳茱萸、黃連、黃芩、大黃、馬勃、土茯苓、浙貝母、煅瓦楞子等,具有清熱化濕、疏肝和胃、行氣止痛的功效,在既往的臨床應用上多見于治療胃脘痛濕熱內蘊之證。研究提示清胃合劑及三九胃泰對于脾胃濕熱型CAG臨床癥狀總積分與癥狀療效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清胃合劑與三九胃泰具有顯著性差異,明顯優于三九胃泰。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CAG方面逐漸體現了特色和優勢。CAG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患者多脾胃受損,脾氣虛弱,脾虛無以運化水濕,濕滯中焦,影響脾胃升降,而且濕邪可日久化熱,鞏陽等[3]認為此病主要病機為虛實相兼、寒熱錯雜、升降失常[4]。因此患者多表現痞滿、胃痛,舌苔多為白膩苔或黃膩苔[4]。謝晶日[5]認為,本病應當以“化痰”為病機之要,在治療時應在化痰基礎之上隨證加減,以浙貝母、海藻、昆布、夏枯草、煅瓦楞子等化痰藥為主,當脾胃濕熱時,應清熱利濕,選用炒蒼術、厚樸、黃芩、黃連等藥。洪原淑[6]總結馬貴同教授經驗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是脾虛失于健運,中焦氣機阻滯,久則病及血,亦可累及于肝,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疏通氣機為主[6]。趙凌杰等[7]總結認為其病機有濕、滯、虛、瘀四個方面,脾胃虛弱,久失健運則致水濕內停,郁而化熱。治療時可根據濕邪和熱邪偏重而使用茵陳、蒼術、白豆蔻、藿香、黃芩、砂仁、車前子、蒲公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但是應特別注意以輕化濕熱、健脾護胃為重點,不可過投苦寒或淡滲之品。以上均與這與清胃合劑遣方用藥的思路與方法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魏玉霞慢性萎縮性胃炎近10年中醫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張聲生,李乾構,黃穗平,等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3):207-209
[3]鞏陽,魏瑋辛開苦降法合“標準三聯”治療幽門螺桿菌[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4):379-385
[4]蔡峰海中醫舌診與慢性胃病辨證分型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09,28(33):94
[5]謝晶日,李明,張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體會[J].中醫藥信息,2208,25(6):52-53
[6]洪原淑馬貴同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8):11-13
[7]趙凌杰,柳鳳蘭淺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證治特點[J].四川中醫,2002,20(5):16-17
(收稿日期: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