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 楊敏



摘? 要:筆者對西安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現狀進行抽樣調查,其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概念的理解不充分;大學生在創業時會遇到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困難;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基于調查結果,筆者從高校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和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創業? 意識? 能力? 調查
中圖分類號:G52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162-05
Abstract: The author makes a sample surve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Xi'a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is not suffici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will encount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ifficulties in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the school attaches less importance to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bility; Survey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質量,緩解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重要舉措[1]。2019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中也進一步強調要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由此可見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是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我國重要的人才儲備。他們接觸著各種先進的思想和核心技術,擁有創新創業的優勢和條件,是創新創業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節節攀升,但就業崗位卻并未大幅度增加,導致就業形勢極其嚴峻,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該意識到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對緩解就業形勢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通過對西安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現狀并深入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調查目的、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目的
此次調查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通過分析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出制約大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關鍵所在,進而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創新與創業教育提供對策建議。
1.2 調查對象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為西安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調查問卷的發放和收集期間集中在2018年3~5月份。此次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2份,問卷有效率為95.3%。調研樣本的基本信息見表1。
1.3? 調查方法
該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在設計好調查問卷后,將問卷以問卷星的形式隨機發放給西安各高校的大學生。為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我們采取了無記名方式。
2? 調研結果與分析
2.1 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與創業意識及現狀調查
2.1.1 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和理解模糊
創業雖然存在很大風險,但它確是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表2是學生對于創業概念理解的調查結果。由表2可知,絕大多數學生(75%)認為創業就是開創一份事業;將創業理解為開發一項前沿的科技項目的學生占9.6%;有7.8%的學生認為創業就是開辦企業;還有7.6%的學生對創業有著其他的理解。其中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對于創業的理解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2.1.2 大學生有創業想法但真正行動起來的較少
關于創業打算方面的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有51.6%的大學生考慮過創業這條道路,占了一半以上。說明大學生對于創業十分熱情,但僅有10.2%的大學生進行創業,說明實際采取創業行動的學生較少。且創業成功的概率僅為0.6%。
2.1.3 高校對于創業教育重視不夠
圖1展示的是“您認為您現有的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滿足創業的要求嗎?”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由圖1可知,就現有的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否滿足創業要求,僅有極少數(7%)的學生認為滿足,14%的學生認為基本滿足,而一半以上(53%)的學生認為不滿足,另外有2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這一結果說明,盡管高校提供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學生進行創業活動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說明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2 高校大學生創業所面臨的問題
2.2.1 創業資金來源不暢
創業資金來源不暢是大學生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并沒有什么資金來源也沒有什么可以貸款的渠道,只能依靠家里或是親戚朋友支持,但多數大學生的原生家庭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支持他們創業。因此,資金短缺是導致大學生創業前期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2.2.2 行業選擇困難
選對行業是創業成功的關鍵一步,然而在眾多的行業中選擇適合自己創業的領域并非一件易事。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以服務業作為自己的創業領域。他們認為相較于其他行業而言,服務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含量較低。但是眾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事實證明,在服務行業進行創業也并非是容易的。目前,我國大學的素質教育還相對薄弱,對許多學生來說,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創業實踐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大多學生在選擇創業的行業時,僅以興趣或是經濟利益作為衡量標準,而忽略大的經濟形勢以及自己的能力,因此最終可能會一無所獲。
2.2.3 缺乏創業經驗
缺乏創業經驗是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問卷中提出的“影響創業成功與否的因素”這一問題,61.2%的人認為缺乏經驗、能力不足是影響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并沒有很多機會去參與實踐,對社會上的方方面面了解較少,對商場上復雜的人際關系知之甚少,對待人接物也缺乏一定的經驗,并沒有掌握一定程度的溝通技巧。因此,在進行生意上的應酬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缺乏克服困難的能力,導致創業失敗。在缺乏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在創業時只看到曙光,卻迷失了方向。創業時缺乏創新,僅僅模仿已有的產品和服務,也導致了創業失敗。調查結果也表明,85%的學生希望學校能組織一些有關創業和就業的指導,以幫助他們理性創業和就業。他們也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創業的實操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確保自己在創業時少走彎路。
2.2.4 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來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包括從放寬市場準入限制、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幾個方面來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在政策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政策雖然規定,大學生進行創業可以在一定額度內向銀行申請貸款,但是政策實際執行的結果就是銀行大多不愿意向大學生發放貸款,因為銀行認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財務風險較高,創業成功的概率較低,所以銀行不愿意承擔這么大的風險。大學生也就很難從銀行手中獲得創業資金支持。因此,很多大學生只能從親戚朋友手中去籌集創業資金,但即便籌集到資金,其數量也是很少,最終往往因資金周轉不暢而導致創業失敗。
3?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有效措施
該文從構建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與實施策略方面就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提供對策建議。
3.1 構建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高校應該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構建系統的、有針對性、實踐性和層次性的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可以根據課程類型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以能力模塊構建為思路設計課程內容,具體可包括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創新創業專業課程以及創新創業巔峰課程3種類型。
3.1.1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具有普適性的特點,該類課程是學生創新創業的入門課程,重在使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該類課程內容應該圍繞課程開設目標分模塊進行設計,可以包括創業精神、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創新意識3個模塊。具體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內容設置模型圖如圖2所示。
模塊一:創業精神。創業精神課程內容模塊的設計主要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創業者們應具有的品質。企業家精神包含高風險傾向、成就需求、自控能力和對不確定的容忍等要素,在此基礎上,瓊斯喬提出42項創業者的素質[3]。該模塊可開設如: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論、創業品質、KBA基礎等課程。
模塊二:創新創業基礎知識。該模塊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學生了解“創新”與“創業”的概念及其內容,并使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形勢。該模塊可以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導論、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發展概況等課程。
模塊三:創新意識。該模塊與以上兩個模塊相比,注重于教導學生打破慣性思維,對事物進行深入觀察,并勇于提出疑惑。該類課程涉及到思維導圖的構造、頭腦風暴法的介紹和應用。該模塊可以開設: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樹立、批判與創造思維等課程。
3.1.2 創新創業專業課程
該課程是結合學科類別來設計的。通過與學科類別的結合使創新創業有了實質性的發展方向,為其在實踐中運用奠定基礎。可以根據學科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創新創業專業課程。例如,理工類專業在設置該類課程內容時可以圍繞“技術型創新”展開,人文社科類在設置該類課程內容時可以圍繞“文化創意”展開。創新創業專業課程內容設置具體模塊如圖3所示。
模塊一:專業與創新創業融入模塊。該模塊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技術類創新模塊和文化創意模塊。技術類創新模塊針對理工科的學生設計,可以開設專業創業案例研究、創新實驗項目等課程。該類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專業技術層面提高創新能力。文化創意模塊針對人文社科類學生設計,可以開設文化創意產業、案例分析等課程。
模塊二:內隱的創業能力模塊。內隱的創業能力是指創業者內化的能力,如領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該模塊可以開設創業領導力、領導力的認知與體驗、團隊溝通與合作等課程。
3.1.3 創新創業巔峰課程
創新創業巔峰課程可以設置創業流程和外顯的創業能力兩個模塊。創業流程模塊設置的目的是幫助創業者了解創辦一家企業的流程。可以開設的課程涉及成立企業所需要的流程指導、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內容。外顯的創業能力是指創業者在創辦企業時表現出來的能力,可以開設的課程涉及策劃書撰寫、融資技巧和談判方面的內容,具體如圖4所示。
3.2 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策略
進階式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后,需要付諸于實施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這個過程將形態上的課程變成學生能夠接受的課程,以實現課程內在化的教育意義”[4]。創新創業課程的實施策略應當融合課程類型和內容展開設計,應包括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3.2.1 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形式
高校應當根據創新創業3類課程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及設置類型的不同,分不同的時間段開設相應的課程。3類課程的開設時間如圖5所示。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應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且分別在大一和大二學期內開設。必修課程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創業基礎知識,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的習慣,因此這一類課程應該放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創新創業選修課主要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即在必修課幫助學生養成創新意識的基礎上,選修課用來引導學生強化這種創新意識,因此這一類課程應放在大一第二學期至大二第一學期開設。
創新創業專業課程應放在大二第二學期至大三第二學期內開設。這是因為高校大多將學生的專業課放在此期間內開設,在此時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創新創業專業課程放在此期間內開設,學生在學習時可以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作為學習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
創新創業巔峰課程應放在大三第二學期至大四第一學期。在這個時期,不選擇繼續深造的大學生基本上都開始有了創業或是就業的打算,將該類課程放在此期間內開設,可以給有創業想法以及能力的大學生提供一個有關創業的深化課程,為他們在創業方面提供進一步的指導。
3.2.2 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方式
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重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該課程開設目標涵蓋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課程類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適宜于采用案例分析和參與教學法。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枯燥且晦澀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不例外。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這些理論知識,教師在講解這些理論知識時,可以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將這些理論知識融入到案例中,分析案例中創業者身上擁有的創業精神和品質,使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富有形象。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選取案例時,要盡量同時包含失敗和成功的案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創業相關知識。參與教學法是一種合作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例如,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時,老師可以引出一個具體的事物,要求學生們以組為單位,發散思維進行創意討論,每組最終給出一個最好的創意進行匯報并最后進行集體討論。
創新創業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巔峰課程由于更加注重實操性,所以對這兩類課程需要以實操性和仿真模擬的教學方法為主。對于專業與創新創業融合類課程,教師最好可以找到一些項目,讓學生以參與項目的形式去實地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幫助學生利用他們的專業優勢實現核心技術型創新,這一教學方式尤其適用于理工類學生。創新創業巔峰課程適合采用情境教學法,該方法是指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創業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創業者所需具備的精神和能力。比如,可以把模擬的創業情境分為5個環節,包括人員培訓、組建創業團隊、制定創業計劃、模擬實戰以及總結思考。具體的實施方式無須局限于院系、專業界限,允許學生自由組建團隊,每個團隊代表著一個企業、銀行或是政府機構,團隊之間通過業務聯系,營造一種高仿真的市場環境。
4? 結語
筆者圍繞構建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與實施策略方面就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提出建議。希望越來越多的高校能夠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重視,能夠對相關課程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安排,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進階式教育課程體系,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從而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s://baike.so.com/doc/24319699-25123212.html.
[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EB/OL].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7040.html.
[3] 瓊斯喬.管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4] 吉標,吳霞.課程實施:理解、對話與意義建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