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
摘? 要: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全面貫徹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共青團改革創新,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特色,探索形成了“抓住一個機遇、突出一個核心、帶好二支隊伍、抓好四項建設”的工作體系。共青團工作須牢牢把握核心價值,突出共青團在青年工作的核心作用,依照“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的工作格局,堅持立德樹人,深化共青團改革,堅持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著力推進組織創新和工作創新。按照團中央“加強平臺體系建設、加強功能內容建設、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推動與重點工作整合、推動強化工作保障”的思路,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
關鍵詞:民辦高校? 共青團? 優質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195-02
1?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機遇
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這是一次歷史性機遇,共青團必須牢牢把握,立足保持和增強共青團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著力解決脫離青年學生的突出問題,積極適應共青團深化改革新形勢,始終把握思想引領這一核心任務。為此,民辦高校共青團認真落實15項改革措施,從“推行直接聯系服務引領青年師生制度”“推進項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機制”、構建“一心雙環”團學組織格局、“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思想引領工作體系”、實施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改革團干部配備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著手,嚴格落實,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優化和完善工作體系,穩妥有序地推進改革。
2?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核心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的工作對象是廣大青年,培養好廣大青年,使其成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是共青團最主要的任務,也是共青團的核心價值。
3?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隊伍建設
3.1 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
學生干部在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帶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積極力量,因此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意義重大。
(1)構建“一心雙環”團學組織格局。以團委為核心和樞紐,以學生會為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主體組織,以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為外圍延伸手臂。繼續堅持“嚴進、優出、精培養”的原則,以“團隊意識強、心理素質強、服務意識強、心胸寬廣、見識寬廣、知識寬廣、有思想、有能力、有責任、有熱情”為培養目標,打造信念堅定、品學兼優、朝氣蓬勃、心系同學的學生骨干隊伍。
(2)加強學干部培養培訓。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團干部提出的“堅定理想信念、心系廣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錘煉優良作風”為標準,通過“學干培訓班”“學干論壇”“多維掛職鍛煉”“社會實踐考察”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強化宗旨意識、勇于開拓創新,實現學生干部個人成長與時代需求相結合、與學校發展相結合,在求學深造和行政管理工作等方面,積極為學生干部職業發展創造條件,形成多元化的職業發展模式,助力成長。
3.2 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是高校實行德育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實踐途徑,為此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1)加強志愿者業務培訓。志愿者活動服務形式多種多樣,以“支教助學、社區服務、幫貧濟困、便民就醫、環境保護、賽會服務”6個服務領域開展志愿服工作。通過邀請業內經驗豐富專家開展講座、觀看視頻、分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并進一步根據志愿者具體服務的崗位進行分類培訓,按照服務流程、服務人群、服務標準、團隊管理和緊急情況處理等方面,讓志愿者熟悉崗位的職責,要為保質保量完成志愿者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善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每次志愿服務后及時對服務效果及時記錄,納入志愿者檔案,對志愿者的服務時長、態度、質量等進行考核,對不合格的志愿者找原因、找差距,實行結對形式“幫扶”,使其重拾信心和勇氣。健全志愿者激勵機制,對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個體或團體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在校內外廣泛宣傳,樹立志愿者典型,利用五四評優工作集中表彰,將志愿者服務與各類評獎評優掛鉤,激勵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中來。
4?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共青團工作路徑創新
4.1 以思想政治引領為根本,創新思想育人體系
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是黨中央對共青團工作最鮮明、最集中的要求,共青團始終把思想政治引領作為第一要務,將其貫穿于共青團各項工作和活動中,切實達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標。
(1)深入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依托“校級青馬培訓班”,按照專題報告、紅色教育、實踐鍛煉、志愿服務、交流研討、素質拓展六大模塊,采取集中學習和分散自學兩種方式,進一步讓大學生掌握黨的創新理論、重大政策以及社會熱點問題。要更好地發揮理學生理論社團的帶動作用,利用社團定期開展“青馬半月談”“青馬講堂”等主題教育活動,吸引更多的青年自覺參與其中。
(2)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思想引領工作體系。落實團中央“一學一做”教育實踐,聚焦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遵循青年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引導的客觀規律,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精神需求的學生,改革創新思想引領工作的內容和方法,不斷增強思想引領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一學一做”主題團課,組織學生集體觀看《旗幟》《入團第一課》《我們不能沒有信仰》《少年,你了解中共嗎》等相關輔導課程;各學院組織學生開展組織生活會;深入推進“1+100”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工作,使團干部走入學生生活,走到學生心中。
(3)依托“主題”團日活動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以“高頻率、高參與、多主題”的原則開展團日活動。團日活動主題多樣,如“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制國家”“以青春之名,踏上新征程”“文明禮儀我先行”“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與信仰對話”“青春托起中國夢”等。開展形式多樣,有深受大學生喜歡的團隊游戲、有參與度高的小組討論,有展示性強的演講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在提高了學生們積極性的同時能夠使團日活動的主題深入人心,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學生的整體素質處于一種不斷提升的狀態。
4.2 以滿足發展訴求為核心,優化服務育人體系
共青團深深植根于青年,察青年情,聚青年智,努力使團組織成為團員青年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以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努力為團員青年搭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平臺。
(1)貫徹落實“1+100”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工作。要求所有專職、兼職團干部每年直接、經常聯系100名左右青年學生。專職團干部每2個月開展不少于5次活動,兼職團干部每季度開展不少于5次活動。包括為青年辦一件實事、為青年上一堂團課、開展一次談心談話、組織或參與一次志愿服務、組織或參與一次文體活動等。增強團組織的先進性和群眾性,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強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內涵發展。探索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納入學分體系,進一步完善招募、培訓、管理、考評和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以寒暑假“4+X作業”、暑期“三下鄉”活動為依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支教助學、社區服務、幫貧濟困、便民就醫、環境保護、賽會服務”6個服務領域開展志愿服工作,進一步擴大學校志愿服務影響力。
4.3 以提升人文素養為目標,建設校園文化育人體系
校園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多形態、多層面的文化現象,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同樣,校園文化也是社會文化在校園內的體現,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文化。校團委通過“一培養,二輔助,三娛樂,四提升”的形式,努力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建立健全的育人體系。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統領,運用文化手段和藝術、時尚等元素,構建校級精品文化活動、院級特色文化活動、社團個性文化活動為一體的文化育人體系,全面陶冶青年、塑造青年。
(1)發揮引領作用,打造特色的校級文化活動。立足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學風建設為中心,廣泛搭建學習、交流、展示平臺,通過舉辦系列講座、大學生英語體驗節、“周記”養成匯報展、班級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不斷濃厚校園文化氛圍,提高青年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以精品文化引導青年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發揮聚合作用,實施“一院一品”工程,指導各院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完善全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2)發揮輻射作用,打造具有個性化特征的社團文化活動。建好專業社團,利用專業社團,組織第二課堂專業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專業學科競賽,學生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專業學習能力,重點扶植優秀專業社團。建好其他興趣社團,加強對社團的管理、引導、服務和聯系,支持學生社團開展主題鮮明、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構筑色彩紛呈的社團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疆鄂,唐明毅,聶清斌.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運行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91-93.
[2] 王鸝,劉曉闖.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量化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8,28(2):71-78.
[3] 劉振宇,張謀義.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路徑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