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旭東
[摘 要] 針對生態園林的內涵、主要功能、生態學原理,深入分析了在生態園林中應用生態學原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 生態園林;城市;環境保護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逐漸成為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由社會、經濟等多個系統共同構成,具有脆弱性和開放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在當前城市生態系統中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工合成的要素。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建設中具有自我進化功能的重要組成,能夠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
一、生態園林的相關內涵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建立的園林綠地系統,在該系統中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藤木等植物,實現了種群協調,形成富有層次性和色彩合理的搭配設計,由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共同構成,這些植物能夠利用空氣、水等營養成分構建和諧穩定的群落,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嚴重威脅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二、生態園林的功能分析
生態園林具有豐富的功能,主要包括改善周邊惡劣的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景觀、調節小氣候。具體來看,在小氣候調節過程中,Batten等人認為小氣候是指從地面到一定高度中的空氣的氣候,而這一范圍也是人們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人為因素的干擾和植物生長都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小氣候。植物的蒸騰能夠調節外界環境的氣溫、濕度,吸收太陽能,對于改善小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研究發現,夏季某城市溫度為27℃時,其草坪溫度為20℃,相比裸露的地面能夠降低6.5℃,而相比柏油路面來說溫度能夠降低10℃到20℃,在冬季有草坪的足球場地相比裸露場地溫度能夠提升4℃。綠色植物具有較強的蒸騰功能,能夠向空氣輸送水蒸氣,提高濕度。根據研究我們發現,經過綠化的地面相比非綠化區域能夠提高15%的濕度。栽有行道樹的道路也能夠提高15%的環境濕度。近年來,很多城市逐漸呈現帶狀綠化形式。比如,濱江濱河綠地和道路綠化是城市的通風走廊,能夠將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中心,起到一定的防風和降低風速的功能。其次,能夠改善外界環境質量,由于綠色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空氣中的碳氧平衡。生物學家分析每1平方公里的綠地能夠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產生600千克氮氣,而闊葉林每天能夠吸收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釋放750千克的氧氣,能夠供1000人呼吸所需。因此,除了人們日常呼吸所需之外,還需要提高城市的綠地指標,吸收有害氣體,對于外界空氣和人體健康來說影響較大,而且有害氣體種類較多,包括二氧化硫、氯氣、一氧化氮等,當這些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時,很多植物對這些有害氣體有一定的凈化和吸收能力。
三、在生態園林建設中利用生態學原理
(一)以生態平衡為導向,合理布局
在生態學理論中,生態平衡是關鍵原則,是指處于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其結構與功能相互協調,使能量輸出達到平衡,這種情況下能夠實現最佳的綜合效益。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時,我們需要將系統結構布局與自然環境、河湖水系功能分區實現協調,并且能夠整體考慮城市生態環境,并合理進行城市綠化布局,使綠地不僅能圍繞城市周邊,還能將自然引入城市中心,以維護生態平衡。近年來,很多城市開展了森林和園林結合、城市與郊區結合,進一步擴大了綠化面積。
(二)遵循生態位的原則,合理進行植物配置
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合理選擇植物,實際上是依靠生態位配置,將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審美和綜合功能的實現,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以及其在空間、時間上占據的重要地位,能夠反映物種之間、物種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時空、營養、生態方面的差異來合理配置植物,能夠有效避免種間競爭,充分利用外界環境資源,保證群落的穩定性。由于生態園林能夠調節小氣候,改善外界環境質量,吸收有毒氣體,減弱噪聲,美觀城市,因此為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我們需要合理進行植物搭配,選擇適應城市環境、氣候的植物進行大范圍栽植。此外,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能夠利用生態學原理來實現城市生態園林建設。
參考文獻:
[1]于新輝.探討生態園林建設與城市環境保護關系[J].綠色環保建材,2017(10):260.
[2]李玉春.生態園林建設對環境保護的意義[J].現代園藝,2017(4):159.
[作者單位]
山西綠茵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