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提出了明確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觀建構的重要階段,語文則是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主要學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讀文字,能夠拓寬學生對美的欣賞范圍,感受形式美與內在美的聯系,并針對美與丑形成初步的認知,提升對美的理性思考。具體來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審美建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體會漢語的語言表達是小學生文本閱讀的重要任務。在閱讀教學指導中,教師需要從表達形式入手,啟發學生體會文字中蘊含的節奏、意境、情感,并從作者的表達中感受漢語的美學價值。
例如,在《黃山奇石》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抓住標題中的一個“奇”字,引導學生感受漢語表達的簡約之美。在課前導入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作者用一個‘奇字來形容黃山各種各樣的石頭,請問你是怎么理解這個奇字的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出“奇怪、神奇、新奇”等答案;在學生的參與中,教師進一步推進:課文中具體描寫的是哪幾塊石頭?這些石頭都奇在哪里?學生通過閱讀,說出“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石頭名稱,并結合作者具體的文字表達感受石頭的奇特之處。這樣的教學設計將黃山奇石用直觀的文字為學生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對文字的理解與想象中,從簡到繁體會“奇”字所體現出的特點,進而感受漢字語言表達之美。
文字在表達中不僅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更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在情感共鳴與作用下形成獨特的意境。意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概念,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審美體驗。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意境之美,是語文課堂教學高效的體現。
例如,在杜牧《山行》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意境入手,引導學生通過文字線索勾勒出一幅山林秋色圖;圖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紅葉不僅在顏色對比上,凸顯了秋景的濃艷與清麗,還表達出作者悠閑的心情,并通過寄情于景的方式,形成優美、淡雅的意境。由此可見,在詩詞閱讀指導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跳出文字,在情感層面回顧文字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從而在意境中深入解讀詩詞的內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意境入手,將文字的直觀信息與內在情感相聯系,建立起溝通作者情感抒發與讀者情感體驗之間的橋梁,從而在文字中延伸意境。在古詩詞閱讀中我們通常會用到“意境”這個概念,古人創作詩詞的時候,常常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情與景之間的聯系使得詩歌意境的營造更具美感。
創作形象是作者情感表達的主要載體。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人物塑造滲透情感價值,而人物的情感之美也會在其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中表現出來。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創作的形象。
例如,在《紀昌學箭》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紀昌這個人物形象入手,根據其學習射箭的過程,理解人物身上勤學苦練、鍥而不舍的精神,并結合故事內容,理解這個人物形象;再如在《小馬過河》這個寓言故事中,教師可以從小馬、媽媽等形象入手,引導學生感受小馬在遇到困難時的迷茫與彷徨,及至它在親自實踐后懂得的道理,進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實際情況,說一說小馬這一形象蘊含的情感價值,并據此自我反思。創作形象中所展現出的美學價值,需要學生從精神層面進行把握,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一些擬人的動物形象,其身上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在形象的把握與理解中,學生能夠自我反思,進而在審美構建中實現情感價值的塑造。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創作美,以表達自己對美學的獨特感受。讀寫結合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方法。學生在接受了一定的審美熏陶后,必然會產生自我表達的欲望。
例如,在《彩色的夢》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結合詩歌簡單的結構、豐富的意象,為學生設計仿寫任務,學生通過仿照詩歌格式與語言表達方式,創作出的作品,有《大海的夢》《宇宙的夢》《彩色的果園》等等,充滿了童趣,也體現了學生對世界獨特的審美視角。再如在課外閱讀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片段,并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在表達中對人物性格進行了理解與剖析,進一步感受到了林沖身上的忍耐與反抗精神。由此可見,借助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這是深入閱讀,強化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必然選擇。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構建是多方面的,教師需要從文字表達入手,根據漢字表達的特點,構建語言之美;從詩詞情境入手,構建意境之美;從創作形象入手,構建情感之美;從讀寫結合入手,構建創造之美。這樣才能讓閱讀過程突破單純的知識教學,引導學生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悟文章的內容,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真正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最終形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