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均
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涉及“積累”的表述有六處之多,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等。可見,積累既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重要的學習任務,又是語言運用的前提和教學指向。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指向語言運用的閱讀積累呢?
多數教師喜歡讓學生用積累本摘抄好詞佳句,實際上學生隨手積累的詞句多是一些零散的東西,容易淹沒在越來越多的“記錄”之中,最終成了積累本的積累而不是學生真正的語言積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如果根據教材的單元主題特點,指導學生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專項積累,就會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色。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金秋時節”,單元頁上明確地寫著:“金秋的陽光,灑在樹葉上,灑在花瓣上,也灑在我們的心上”,這一組的四篇課文都是表達與秋有關的情、景、事。因此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關于秋天這一主題的積累。其一,有關秋天的詞語,還可以細分為描寫天空的、描寫大地的、描寫花朵的,描寫秋風的、描寫秋雨的、描寫秋陽的等等,如:萬里無云、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碧空萬里;層林盡染、疊翠流金、瓜果飄香等。其二,有關秋天的詩句,既可以以《古詩三首》為基礎,積累題材相同的古詩,如《暮江吟》等,又可積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古詩;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可積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等。其三,積累有關秋景的句段,這既可以是課文中的精彩句段,也可以是課外拓展閱讀中的精彩句段。這樣的積累,不僅能讓學生在積累中深入學習,還能方便學生有效發揮這些積累的作用。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內容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積累,只是這些積累可能比較零散,如果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運用,遲早會失去積累的效果。因此,教學中,遇到可以運用過去積累的詞語、句段的機會,教師應及時創設適宜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在運用中進一步積累相關詞語。如課文《火燒云》中集中出現了許多描寫色彩的詞語和句子,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文本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此前學習的一些描寫色彩的詞句,積累本課新出現的描寫色彩的詞句,再接著用一些方法自己寫一些可行的描寫色彩的詞句。大家可以就近在《我們奇妙的世界》里找描寫色彩的句子:“一天結束了,落日的余暉不時變幻著顏色,好像有誰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紅色和紫色。”“我們能看到各種水果誘人的顏色,圓潤的鮮紅的櫻桃,深紫色的李子,淺黃色的梨。”兩個句子都寫到了顏色,具體的方法一是把表示顏色的詞加上了形容詞“鮮、深、淺”等,二是寫出水果與顏色之間的固定關系,如梨子和黃色,這就創造出一種很有新意的顏色——梨黃。再聚焦課文中集中描寫色彩的句子:“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教師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多重組合色彩的新方式,并嘗試寫出自己心目中的色彩來。
以上積累主要是在課內閱讀中完成的,積累的材料多數是現成的,這樣的積累難以提起學生運用的興趣。如果開展探究性的積累,讓學生在一個關鍵詞或框架的引領下,自主尋找這個資料,再根據相關要求進行適當的歸類整理,選擇適合需要的資料進行積累。這樣的積累學生用起來得心應手,因為它所指向的教學目標就是有效運用。如讓學生以誠信為關鍵詞收集課外閱讀材料,并在認真閱讀后積累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為寫作與誠信有關的習作服務。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收集、閱讀和積累活動:一是有關誠信的名言名句,二是關于誠信的歷史故事,三是表達誠信的優秀范文,四是自己的經歷中與誠信有關的事情等。這些積累,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又能夠為學生表達誠信的觀點提供證據。
其實,指向語言運用的積累方式還有不少,如比較式積累、復現式積累、命題式積累等,但最關鍵的還是學生要把積累的語言材料用活,也就是讓積累的語言成為積極語言,才能發揮積累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