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利卿
學習語言的實踐形式多種多樣,豐富課文情節的語言學習活動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教學設計。這樣的設計需要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創造性寫話,展示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這也就是在閱讀教學中,以思維提升為中心,以聽、讀、看為輸入方式,以說、寫、評為輸出方式,在互相循環中讓學生從更多層面獲得語言的發展。
仿說仿寫是文本語言學習中最常用也是最簡便的學習活動,主要是選擇文本中那些獨特的句式,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仿說仿寫的訓練,以此使相關句式在學生語言表達中得以固化,成為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自如的語言表達方式。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找出那些需要積累的句式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選擇那些課文中不容易識別的特別句式,并借助仿說仿寫進行學習。
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課文開頭的句式就非常有特點:“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早晨有各族的小學生從各處走來了,如果這么說出來就十分簡單。在課文中,先是用三個“從……”表示來的地方,后又用三個“有……”加“還有……”來表示來了哪些人,看上去這是一個很長也很復雜的句子。但也只有這樣的句式,才能清楚地表達出這所大青樹下的小學生的與眾不同。這樣用長句子開頭的表達對學生來說是很新鮮又很特別的,適合積累學習。教師在學生基本掌握句式結構后,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仿寫自己的學校早晨上學時學生的情況,盡管學生仿寫的句子沒有課文原句那么長,但學習了用長句子來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的方法,那就是可以從多方面寫和分開寫。
設計補說續寫的學習活動,一般是針對文本中的留白進行的。文本中出現的空白點,有時候很明顯,比如有省略號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并不明顯。尤其是這種暗暗的留白,既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又需要指導學生適當進行補說補寫或者續寫,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體會作者表達上的匠心所在。
如教學《將相和》一文,課文結尾中有這樣的表達:“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負荊請罪,連忙出來迎接。”對大家都很期待的結果,課文的表達如此簡略,顯然是一種留白。從理解的角度看,這樣的留白需要適時進行補說補寫,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先要想清楚再進行具體的補說或者補寫活動:畢竟這是一場關于之前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有效解決方式,絕不會是來一個無聲的動作就完事了,不僅主要責任人廉頗有動作、語言、心理活動,藺相如也應該同樣有與身份相符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人物的動作不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還要符合當時當地的情況;人物的語言從哪里說起,重點說什么,如何交流,需要與此前的內容聯系起來。有了這些“想清楚”作鋪墊,學生補說補寫起來就顯得有條有理、有聲有色,如廉頗的語言很直白:“我廉頗太糊涂了,您痛痛快快地打吧,打醒我!”而藺相如的話則顯得誠懇和熱情:“廉大將軍,千萬不可如此!您這身體要留著披戰袍勇猛殺敵啊!”這樣的補說補寫能夠很好地表現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團圓結局更加圓滿。
想象創編不僅是學生習作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是閱讀教學中學習語言的一種常用方法。相比較而言,閱讀中的想象一般是以文本語境為主,借助文本中提供的材料,通過虛構來創編故事。
如教學《掌聲》一課時,課文中出現兩次鼓勵英子的掌聲,“我”都把它當成同學們發出的,而新老師則“不知道英子的情況”。對此,教師讓學生進行想象,新老師是知道英子情況的,但他還是堅持這么做,這是為什么?在那節課上,新老師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并以《新老師的新辦法》為題創編故事,讓故事的教育意義更突出。
豐富課文情節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變換人稱、變換文體、變換視角、變換范圍、變換題材、變換形式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在閱讀教學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