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萍
【摘要】隱性備課是語文老師修煉的“內功”,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著手:有層次地、多角度地讀;有抓手、有方向地品;有目的、有價值地議?!皟裙Α本毜迷鷮崳瑢ξ谋居腥跁谛牡母惺?,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內化成豐富的思想內涵,外化為靈動的教學語言,使課堂散發出它內在的魅力。
【關鍵詞】隱性備課;讀;品;議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如今,當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充斥我們的課堂,當瑣碎的雜務擠占了老師的時間,當浮躁的社會撩撥人們的內心。老師們,你的“內功”被遺忘在了哪個角落?我們提倡“以生為本”,我們鼓勵“學在中央”,而我們老師是退出舞臺了嗎?不,我們應該顯在幕后,隱于臺前。語文課要從“文本”走向“生本”,最基本的前提仍是教師有扎實的“內功”。只有當教師本人對文本有了融匯于心的感受,有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將這種理解內化成豐富的思想內涵,外化為靈動的教學語言,達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有效課堂。
一、有層次地、多角度地讀
(一)有序推進,不急不緩
教學對學生提出的一項要求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不僅僅應是對學生的要求,教師自身首先必須做到。不同題材、體裁的課文,運用朗讀、默讀、精讀、略讀、聽讀等多種方式,達到熟讀的程度。例如《人類的“老師”》這一篇科普小品,課文列舉充分的事例,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作為教者,我首先通讀一遍課文,然后再根據課后生字詞,重點圈出文中對應詞語,接著再反復朗讀課文多遍,熟知課文內容,然后畫出文中重難點的句段,反復斟酌體會。
(二)立足文本,扎實有效
尋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抓住“課眼”,有的放矢,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人類的“老師”》這一課的備課過程中,通過多遍朗讀,我發現這篇課文內容較豐富,舉例講述了人們從許多種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故事,但是只要抓住課文最后一句: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帶領學生認識到生物給人類帶來的啟示,然后一一梳理文中的例子,這樣抓住一條主線,緊扣文本,思路就十分清晰。
(三)豐富情感,更添生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設身處地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在熟讀和基本抓住課文突破口和主線的基礎上,我們下一步的朗讀會更具有意義。當教者的真情融入這一次朗讀時,情感的升華是水到渠成的。例如《人類的“老師”》這一篇課文,在多次朗讀并抓住主線后,教者對課文中的例子有了更深的認識,對這些平時并不稀奇的生物也由衷地產生了一種敬仰之情。雖然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此時的朗讀卻不再是枯燥單調的,語言中飽含著對自然界生物的敬畏之情。
二、有抓手、有方向地品
文本的領悟對備課很重要,但“生本”亦十分重要,要從“文本”走向“生本”,將以文為本與以生為本結合起來。教師鉆研教材要“深入”,處理教材要“淺出”,這樣循循善誘,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在“品文”這一過程中,細細品悟一字、一詞、一句、一段、一篇,神韻則了然于胸。我們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生長點,進行品讀,實施備課。
(一)以學生原有知識和體驗為新知的生長點
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是學生固有的財富,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到學生原有儲備。例如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學生都有切蘋果經歷,了解切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更換一種思維方式,想一想,猜一猜,試一試,還可以有哪些其他的切法,通過思索和嘗試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刮目相看”。
(二)以學生有疑惑、感興趣的地方為新知的生長點
首先,教師要問自己:教學設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嗎?教學《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時,我抓住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當一次探索家,走遍大自然,與大自然的生物進行對話,探索生物給予人類的種種啟示。學生以探索家身份自居,熱情不斷高漲。其次,教師要問自己:教學設計關注到學生的困惑了嗎?如看到《人類的“老師”》這個題目,學生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人類的“老師”是誰?“老師”教給了人類什么?人類向“老師”學習的結果是什么?還有哪些生物可以充當人類的“老師”呢?當疑惑一層層延伸,我們的備課也就有了一條清晰而明朗的思路。
(三)以學生查閱,教師提供的課外資料、信息為新知的生長點
課外資料和信息是備課過程中我們應加強關注的內容,課文不是有限的,它的外延十分廣闊,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搜集和認識,并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備課中。例如教學《三顧茅廬》這一課,文章較有典型性,師生在共同學習課文前都相應地做了資料的搜集、閱讀工作,了解了名著中許多精彩紛呈的故事和個性鮮明的人物,我們以此為教學奠基,引導學生在眾多故事和人物中,認識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著名故事,這樣的備課流程是水到渠成的。
三、有目的、有價值地議
(一)詞語疑團之議
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這一課時,讀到文中這樣一句話:葉欣默默地做出了一個真情無悔的選擇——盡量包攬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工作。句中“盡量”的“盡”應該念第幾聲?這一個似乎并不怎么起眼的詞語極易被忽視。通過眾人的查字典和集體討論得出:(1)【盡量】jǐn liàng 副詞,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圍內達到最大限度:把你知道的~報告給大家|工作雖然忙,學習的時間仍然要~保證。(2)【盡量】jìn liàng 動詞,達到最大限度:喝了半斤白酒,還沒~。從詞性判斷,查閱詞典得知“包攬”是動詞。所以“盡量”在這一句中應該是副詞,應該讀【盡量】jǐn liàng,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圍內達到最大限度。另外,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葉欣想方設法想多承擔責任,盡可能想多多救治病人,力求達到極限。課文的許多細小之處都是十分值得老師們在備課時細細斟酌的。抓住課文中有價值的內容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能學到更多,獲得更多。
(二)標點疑團之議
教學《天鵝的故事》這一課時,學生預習時發現一個問題:課文3—6自然段老人在講述這個故事時,為什么只有前引號,而沒有后引號?起初自己看了半天,也沒有弄明白。于是請教了其他同事,一起探究引號的用法。根據《標點符號用法》(國家技術監督局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起實施),引號主要有以下三種用法:(1)引入別人現成的話。(2)表示著重指出引起讀者注意的部分。(3)表示具有特殊含義的 詞語。
在這篇課文中,這是一種特殊的用法,當一個人說的內容被分成幾個部分的時候(沒有提示語),除最后一節外,前面的幾節都是只有上引號,而沒有下引號。另外,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等課文中也有這樣的用法。
(三)句段疑團之議
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這一課最后一句“遺像中,葉欣留給人們的是永恒的微笑”中“永恒的微笑”指什么?這是備課過程中不易被發現的,極易被忽略的一處。有老師認為:因為葉欣把美好的微笑永遠留在人們心里,所以人們永遠懷念她;有老師認為:永恒的微笑是葉欣在面對危險和死亡時,給病人的愛撫,給同事的關愛。這微笑里,有葉欣舍己為人的善良品質,有葉欣舍生忘死的工作熱情,有葉欣身先士卒時的無悔真情。這微笑里,還有同事、病人以及所有關注葉欣的人們,對葉欣永遠美好而崇高的記憶。
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這應是我們后輩共同努力的方向?!半[性備課”為“顯性備課”做準備,應該不斷地充實到“顯性備課”中,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為豐滿,讓有效課堂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于永正.我怎樣備課[J].黑龍江教育,2006(8).
[2]王琳妮.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J].現代教學,2016(4).
附? ? 注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名稱:“積極語用”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課堂構建的研究。項目編號:192106535)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