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當前中國電影在高度商業化的浪潮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都t海行動》《戰狼》《我不是藥神》等眾多優秀作品涌現,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雙贏。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作品,《我不是藥神》基于真實事件創作,無論是本身情感內核還是其獲得票房上的成功、引起的巨大輿論、理論的批駁或者贊譽都展示著這部電影的特殊意義。
關鍵詞:電影;敘事;結構;人物
一、“大片”與華語電影的流變
國產電影發展的100多年間,中國電影的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代電影人嘔心瀝血的創作,成就了中國電影藝術的持續繁榮。當前中國電影在高度商業化的浪潮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截至2019年,位居華語票房榜單前列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了逾567875萬元和465570萬元票房的奇跡。《紅海行動》《戰狼》《我不是藥神》等眾多優秀作品涌現,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雙贏。
回首改革開放以來,電影《英雄》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制作的的潮流,以《阿凡達》為代表的3D技術標志類型電影在制作方面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諸多商業大片高額的票房更使電影界人士趨之若鶩,紛紛將目光對準了商業大片的制作。動輒幾十億的投資令人咂舌,名導與明星的商業噱頭更是一波接著一波,甚至還未成片,便在觀眾心中與輿論的漩渦里一石激起千層浪。近些年,所謂“華萊塢”的呼聲、“中國新主流大片”的崛起,中國電影已是“今時不同往日”。盤點近幾年影片,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大片”在市場失靈,新一代“大片”正在崛起,不再比拼大額的投資,沒有大腕名導、天價片酬明星的加持,不再迷戀依賴熱門IP的改編與眼花繚亂的視覺特效,而是憑借豐滿的主題、人物與故事來打動觀眾。工業上的成熟、專業人才的出現、觀眾的審美成長和需求變化都是《我不是藥神》這一類現實題材電影出現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段也皇撬幧瘛返某霈F和309996萬票房的成功印證了中國觀眾對于中國電影內容與故事的期待,也從側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電影工業某種程度上的發展與成熟??梢哉f,《我不是藥神》這一類現實題材電影的出現或者引起的巨大反響是偶然也是必然。
二、《我不是藥神》的敘事及結構特點
(一)現實的題材與真實的改編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作品,《我不是藥神》基于真實事件創作,講述了一個關于現實、關于生活、關于生命、關于希望、關于人性的故事。電影根據2002年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患者“買藥貴、買藥難”的殘酷現實。故事的主人公程勇(徐崢飾演)本來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神油販子,交不起房租,甚至面臨著被趕出去的風險,與妻子離異,孩子也快出國離開自己,在人生的大事小事上可謂一個徹底的失敗者。生活軌跡的轉變從接觸慢粒白血病患者這一群體開始,由于抑制病情的正版藥太過昂貴,印度仿制藥卻價格低廉效果顯著,在利益的驅使下程勇成為了印度仿制藥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被病人們稱為“藥神”,他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loser一夜暴富。然而在警方打擊的假藥販子的過程中程勇放棄了代理之路,病患們又不得不開始購買昂貴的正版藥,當自己的好友由于吃不起正版藥而死去,心懷愧疚的程勇再次走上代購之路,這一次他以成本價向國內的患者出售仿制藥,最終被捕。主人公在劇情的推進之下從自私走向無私,實現了一個功利主義者向道德至上的英雄式形象轉變。
(二)流暢的敘事節奏與喜劇設置
影片無論是從商業價值還是人文價值來看,可以說是國內史無前例的佳作。《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充斥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延續文牧野導演一貫青睞的現實主義風格和社會題材的同時,匯集監制寧浩和徐崢的風格特征,將寧浩的“灰色幽默”和徐崢的“囧系列結構”借鑒其中,整合了當代觀眾對電影的多重心理需求,進而完成了電影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藝術品質與思想品質的高度統一。
電影最彰顯獨特魅力的一點,就是在節奏的把握上,悲喜交替,情法交融,讓人扎心而不痛徹。全片主題明確,始終沒有繞開現實的“買藥難”的殘酷現狀,將幾乎每個群體都置于巨大的困境中: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倫理困境。而在電影節奏的張力下,又顯得如此的恰如其分,讓你笑讓你哭卻不失去東方韻味的深刻反思,導演也沒有把你逼到現實的邊緣,最終還是讓白血病患者有藥可醫,卻也讓平民“藥神”因違法賣藥入獄?!段也皇撬幧瘛返男麄骱笊蠈懼八幠阈Α?,而看過之后我們會發現,海報笑得有多歡樂,電影其實就有多扎心。電影倒不如說是現實主義題材的詼諧式喜劇,影片前半段以一種荒誕中帶有黑色幽默的節奏開篇,后半段隨著賣藥團隊的散伙、兩個成員先后病逝,分分鐘戳中國人的心窩子——藥、窮、活著。沉重的話題配上流暢的敘事節奏、恰到好處的喜劇設置,以及并非刻意煽情的劇情推動下,讓你先開懷大笑,而又深刻著觸動你的心,讓人潸然落淚。
(三)觸動人心的人物形象
他們不是藥神,卻活成了“神”的模樣。影片最觸動人心的是人物形象,每個角色也都真實飽滿、有血有肉,鮮活得讓人感同身受,很好的帶動了觀眾入戲。徐崢扮演的程勇,本來是靠著賣男性保健品討生活,他的一出場就是頭戴假發,從事這特殊職業的小商販。他的一顰一笑,土到掉渣,庸俗而不低俗的話語就成功的逗笑了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程勇聽了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建議,打算從印度偷渡白血病藥格列衛,轉手賣給買不起正牌藥的患者而從中牟利。一個是為了賺錢,一個是為了活命,都是為了生存。在故事進行中,程勇從自私貪謀利益的小商販,變成甘愿墊付醫藥費發藥給白血病患者的大藥神。這其中的轉變,他經歷了從認識到痛病不易、人情溫暖,最后到兩個摯友的離去,他的內心從觸動到煎熬,沒有一刻不讓觀眾感同身受的。他以身挑戰法律底線,卻不受世人的譴責,反而是人民的大藥神大英雄。在情與法的邊緣選擇了情,而情法交融,最終他也要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落入法網。他身上詮釋著所謂自私與無私,平凡與偉大于一身。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出現,他因病折磨而臉頰凹陷、身形佝僂卻還在大口大口吃著盒飯的鏡頭,讓人揪心。一個白血病孩子的母親,為了賺錢給女兒治病,晚上在夜店跳鋼管舞,但是白天卻跟著團隊,為白血病友們分發藥物,排憂解難。“活的像條狗,卻高傲的像一頭孤狼”的黃毛同樣是白血病患者,但是為了不讓家人受連累漂泊在外隱瞞病情,他內向而有擔當、他沖動而講義氣。曹斌,是一名嫉惡如仇、盡職盡責的警察,他從前期的剛正不阿,對違法犯罪行為好不懈怠,到后期的對為情之觸法的程勇內心的包容和忍讓,他內心的煎熬同樣讓觀眾為之動容。
(四)矛盾的對立,情與法的張力
電影作品對于現實的關照較事件原型做了相應簡化,在敘事整體上呈現為正版藥醫藥代表與盜版藥代理之間的矛盾。在矛盾主體重設的同時,對角色的設置也做了相應的變化。程勇和呂受益在道德、情感、法理上為觀眾的視點提供了不同的出口與動力。戲劇的張力未必就要來源于善惡的沖突對決,最耐人尋味的悲劇往往反而是善的沖突。事實上,在《我不是藥神》里,我們很難找到反派,情與法之間張力構成了影片中最有力量的部分。當法的代表警察曹斌看著瑞士醫藥代表在電視上胡說八道時,曹斌內心反感的想一把關了電視,但是他的身份不允許他這么做,因為法大于情,鏡頭從曹斌的電視特寫鏡頭,直接轉換到了程勇家里,程勇立馬不用三思的關了電視,實現了曹斌的想法。雖然這里剪輯是以硬切的方式轉場了,但是卻貼切地表現了曹斌的心理,巧妙的的讓程勇去完成,動作銜接得流暢且不生硬。影片最后一個跟鏡頭程勇和曹斌坐著車駛向遠方,觀眾們紛紛圍在旁邊為程勇歡樂送行吶喊“藥神”。這仿佛不是送行入獄更像是迎接一個戰勝而歸的大英雄,表面感染力很強,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鏡頭最后指向了天空一片藍,寓意著希望,同時也體現了情與法是可以在天平之上平衡的。在忍受生活的殘忍與苦難的時候,只要堅持不放棄,無論是情與法,還是幸福與苦難都會在生活這個天平上歸于平衡,只要心中常寄托著希望。
三、結語
《我不是藥神》無論是本身情感內核還是其獲得票房上的成功、引起的巨大輿論、理論的批駁或者贊譽都展示著這部電影的特殊意義,同時這一切無不指向著與其無比相似的蓬勃發展的中國或者中國的新一代人。以民族為起點,在征戰世界的過程中,現實中的人們與銀幕中亦真亦幻的程勇、呂受益、黃毛、劉思慧等人一起都在混亂中開辟屬于自己道路,在生存的掙扎中從不放棄信仰,在感性與理性的交織中艱難抉擇,在絕望的境地里相信和寶石一樣珍貴的希望,代表著個人也懷抱著集體,走向新的生活與希望。
參考文獻:
[1]陳獻勇,吳寶宏.商業化背景下電影現實主義的困囿與突圍——《我不是藥神》的文化解讀[J].電影文學,2018(21).
[2]饒曙光,張衛,李道新,等.電影照進現實——現實主義電影的態度與精神[J].當代電影,2018(10).
[3]鄭煬.《我不是藥神》:彰顯現實題材電影的“悲喜劇”張力[N].中國藝術報,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