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傳統的語文教學習慣將閱讀和寫作分開教學,這嚴重地打破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導致教學的效果很不理想。如今提倡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讓學生在品味文本的同時學習寫作的技巧。本文主要研究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提倡重視寫作與閱讀教學的聯系,使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讀寫結合是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途徑,所謂讀寫結合,就是通過讀寫訓練,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本文主要立足于初中語文課堂來談如何通過品讀文本學習寫作技巧,下文將從“品讀文本,學習語言修辭技巧”“品讀文本,學習寫作手法技巧”“品讀文本,學習結構組織技巧”“品讀文本,學習選材立意技巧”四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品讀文本,學習語言修辭技巧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教學語言類學科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初中階段,學生在寫作時雖然能夠完整地敘述整個故事情節,但是在語言修飾上還非常欠缺,對此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進行閱讀教學,一邊安排學生通過以讀促寫,提升語言運用與表達能力。
比如在執教《濟南的冬天》這節課時,筆者在講“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這段話時,首先要求學生思考:“這段話的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濟南的雪景通過比喻的方式帶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由此可以使學生感受比喻修辭的特點和作用。接著,筆者要求學生分別以雨后的花朵、陽光、房頂為本體,運用比喻修辭加以修飾。這樣做,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再比如《小溪流的歌》是一篇將所有事物都擬人化的童話散文,在講解這篇閱讀時,筆者要求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小溪流的生活軌跡,并學習小溪流不畏誘惑和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接著,在學生掌握文本的內容和思想后,筆者要求學生以見證小溪流活動軌跡的太陽或月亮的口吻,敘述小溪流的前進歷程,這是一種變相地以第三人稱改寫的寫作訓練方式,這樣做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使學生體會擬人修辭的特點,掌握應用擬人修辭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品讀文本,學習表現手法技巧
所謂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先抑后揚、夸張諷刺等,每種表現手法所體現的閱讀效果是不同的,在語文讀寫結合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品味文本的表現手法,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使學生懂得鑒賞美,另一方面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積累,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充分應用表現手法,提高作文的質量和美感。
比如《陋室銘》是一篇典型的運用托物言志表現手法的文章,在講解這篇文章時,為了使學生學習作者借助陋室體現自己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品質,筆者是從引導學生理解陋室“陋而不陋”的原因入手的。文章主要從自然環境、人物交往、居住人的品德三方面表達陋室陋而不陋的特點,在文章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今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些句子可以直觀地體現。另外,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表現手法,筆者在講解這些句子時,又為學生拓展了對偶、虛寫、實寫的表現手法,其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對偶,運用對偶的表現手法,可以使句子看起來整齊美觀,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便于吟誦和記憶。“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句話是虛寫,從反面寫出了作者不慕富貴,對世俗生活的厭惡。“可以調素琴、閱今經”是實寫,寫出了作者生活的高雅脫俗。之后,在學生深入地理解了本文的內容、意義和寫作方法之后,筆者再為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篇作文,物可以為松樹、蓮花、梅花、落葉等生活常見事物,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檢驗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品讀文本,學習組織結構技巧
文章的組織結構也是寫作訓練的重點,如果文章只注重成熟的寫作技巧,而忽略謀篇布局的作用,那么文章就如同是一地的卡片,拼不出具體的事物。初中階段,學生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主要是并列式、總分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其中遞進式又分為縱式、橫式和合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結構方式,以幫助學生在寫作的同時能夠靈活地應用。
比如《社戲》就是一篇結構相對簡單的文章,它以時間順序展開描寫,學生可以清晰地讀出作者看戲前、看戲中和看戲后的事件,了解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變化。再比如在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我們可以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于開篇點題,寫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忘不了父親的背影。第二部分是一層時空跨度很大的框架,其由遠及近,從往事拉到如今,表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感情。第三部分寫離別后兒子對父親的思念,直接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學習了優秀文章的行文結構后,學生會懂得文章結構對文章意境、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在自己寫作的同時能夠根據具體的寫作內容選擇合適的行文結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重要的意義。
四、品讀文本,學習選材立意技巧
初中生受年齡的影響,缺乏生活經驗,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在寫作時難免會犯“假、大、空”的毛病,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內容空洞。對此,教師除了要提醒學生要多觀察生活,多參加實踐活動外,還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并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選擇優秀的范本,讓學生在品讀范本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要知道選材的優劣決定立意的高低,同樣是描寫春天的文章,同學們所選擇的材料就可能只是以視覺為主,單一地體現春天的美麗風景,以及自己對春天景色的喜愛,而朱自清先生則會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方面入手,在表達自己對春天喜愛的同時,呼吁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這樣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就高大起來了。為了使學生學會選擇材料,用材料凸顯立意,筆者以“送別”為題,要求學生自己選擇材料,確定立意。在此期間,第一位學生選擇了以媽媽每天送自己上學為材料,表現媽媽對自己的關心;第二位學生選擇了上學時家里心愛的小狗會送自己很長一段路為素材,以表達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第三位學生選擇了家人離世,在下葬時回憶起曾經的各種場景為材料,表現親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可見,與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學相比,第一位同學的材料和立意明顯低了很多,所以選材和立意對文章的質量是有重要影響的。
總之,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為寫作積累素材,寫作為閱讀提供方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閱讀和寫作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學習寫作的表現手法、組織結構和選材立意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聰,孟祥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2]趙建濤.探究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7(18).
[3]安振梅.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4).
作者簡介:張妍,女,1985年生,遼寧省大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