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閎 萬唯嘉
摘 要: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并具體展開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工程,則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之實踐智慧的集中表達。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
一、引言
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理解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基本前提。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已經到來,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夯實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對于鞏固黨的執政根基,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以人民為中心”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發展中起推動作用。習近平指出:“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①
馬克思在1871年對巴黎公社運動總結經驗時,提出了人民公仆的相關思想。在新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想正是繼承、融入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公仆觀,明確人民群眾的價值創造和價值評價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是價值評價主體思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自覺地把人民群眾放在價值評價主體的位置,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而在日常工作中,要將人民是否滿意,人民訴求是否得到滿足,生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作為評價工作的標準,這也是國家事業和人民生活得以闊步前行的重要保證。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時刻銘記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將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工作的第一線,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切實協調和處理好人民根本利益和當下時期人民群眾的普遍訴求和不同群體間的特殊訴求的關系,積極有效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只有從人民冷暖入手,從群眾路線入手,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擁護,才能真正實現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傳承。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僅積極汲取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念精神,而且繼承和弘揚了我黨長期治國理政過程中凝聚的優良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對黨優良理念的傳承和發展體現在許多方面,一是要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更是我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堅持執政為民”②,“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權力服務于人民”③。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中,就像一棵百年大樹,難以撼動其根基。二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工作路線是群眾路線,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實現路徑。必須保持黨和人民群眾間的血肉聯系,增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觀念,始終把黨的群眾基礎建立在執政黨的群眾基礎上。只有把“為群眾著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以“人民為中心”才不會淪為一句空話,把群眾意見轉化為執政基礎才能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以人民為中心”具體展開于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
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下許多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想正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總結和發展,最根本的有兩條。一是黨在新時代必須全面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在改革的深水區進行不斷探索。二是改革開放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目的。鄧小平曾經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評判改革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其中第三個“有利于”,即人民利益標準是最根本的標準,肯定了社會發展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了這一重要思想,并貫徹在具體的執政理念中。這從根本表明人民的滿意和認可是我黨執政工作合理性及合法性的唯一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工作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正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執政思想的最好說明和詮釋。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表明,人民既是改革的推動者,同時中國社會發展是“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展開,人民群眾始終是改革的根本動力,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④改革推動發展,發展保障了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發展難題的必經之路,若是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終歸只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只有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獲得人民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掃清前進的阻礙。全面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的推進要依靠廣大群眾的齊心協力,眾人拾柴方能火焰高。同時,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依靠人民,更要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地方改起,改革才能符民情、得民心、順民意。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改革的要牢牢牽住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個領域或是某一個方面的改革,而是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總目標的指引下,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統一,治標和治本相促進。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下發揮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則。同時,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頂層設計,既要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又要營造公平競爭的政策和制度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機制,按照“法無禁止即可入”的原則,消除隱性準入障礙,打破能看不能進的“玻璃門”“彈簧門”。另外,改革發展的含金量有沒有、足不足,要由人民說了算。要讓人民群眾的監督和評判始終伴隨改革的推進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四、“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征程
“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征程具體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雙重維度。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中國特色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民主將會得到更成熟的制度保障。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⑤。一方面,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方法,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基本目標。在立法環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見,使法律充分體現人民意志;在司法環節,要公平公正公開,保障人民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權利,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執法環節,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在執法過程中要文明執法、高效執法,努力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力量,只有讓人民群眾自覺的積極的投入到依法治國的整個過程中,使法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使尊法信法、守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默契,讓法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最終構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于“全面”,我們追求的是全方位多領域的共同發展、不分地域、不限群體、不斷發展的全面小康。如果未能正確領會“全面小康”的這層含義,就會與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馳,全面小康就會淪為一紙空談。“全面”首先體現在地域和人群的全面,地域和人群沒有達到全覆蓋就不能說是“全面”,所以決不能讓任何一個地區和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掉隊;“全面”其次又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全面同步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全面”最后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階段,關鍵要補短板、抓落實,重點解決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難題,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每個中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勇于擔起自身的責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的良好風氣,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小康是民生的全面小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生活問題,在教育、醫療、養老和公共衛生等方面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對時下生活感到舒心,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這正是“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應有之意。
注釋:
①選自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1頁。
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④《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554頁
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