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笑笑
摘 要:隨著時代與經濟技術的發展,各國之間、各個企業之間的貿易交流頻繁、競爭激烈。在企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環境污染、勞資糾紛、假冒偽劣產品,各種現象充斥在企業之間的交易之中。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包括相關的企業沒有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之外,還有就是相關立法沒有完善的因素。因此,要想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擺脫由企業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立法的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立法
一、企業社會責任涵義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這一概念是伴隨著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資本不斷擴張而引起的諸如貧富分化、社會窮困、勞資糾紛等一系列的社會矛盾而提出的。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之外也應該要考慮到與之相關的利益人,也就是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個方的利益。其中,雇員利益時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所以,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基本的操作形式就是所謂的“企業生產守則運動”,也稱為“企業行為規范運動”或者是“工廠守則運動”。[1]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建設現狀
從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規定之中,可以窺見,在當今世界,企業的社會責任正在朝著法治化的方向大步發展。在我國,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立法分別分散規定在《公司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等多部法律之中,從我國的這些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還存在著些許的不足,其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相關主體對建設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制度的認識不足
在我國,一些政府機關的主管部門及其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以及重要性等方面的認識不全面,從而不能有效地去貫徹與落實相關的企業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再加上大多數的企業對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他們大多認為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只是一個面子工程,做做樣子而已,正是因為懷著這樣的心思,使得相關企業在開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工作的時候會遭遇到重重阻礙。[2]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分散
從我國所現有的諸如《勞動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社會保障法》等多部涉及到的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如今,我國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規定分散規定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形成一個所謂專門的、系統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系,缺乏一個專門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詳細規定的法律。
(三)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規范過于籠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有著所謂的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大原則。規定這三大原則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企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僅僅只是提出了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這三大原則,并沒有針對該項原則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從而造成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企業社會責任落實不到位的結果,導致了對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不力,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出現。在當今社會,為了保護企業中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國外多數發達國家采用“資本多數決定原則”的限制方式。但是,從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可以看出,我國對企業小股東合法權益的規范以及保障還存在著不足之處,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除此之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看出,在該條文中,只是簡單地提了一句,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并沒有詳細展開,也沒有規定企業如果不承擔社會責任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由此可知,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規定過于籠統、模糊。[3]
(四)主管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會與當地的一些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他們的共同目的就是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將企業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拋之腦后,不折手段地去發展地方的經濟,忘記了企業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對于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而拒絕承擔社會責任的現象視若無睹。正是這些相關政府的主管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執法態度,導致了這些企業的變本加厲,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拖慢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治化建設的步伐。
三、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對策
通過上文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建設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我國當前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為了改善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現狀,可以通過采取以下幾點相關的建議,從而使得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更加完整,使得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跟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步伐,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一)完善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條文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進行了重新修訂。但是,從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來看,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定還是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善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條文,從而完善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例如:首先,可以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并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以及它的外延做出明確的解釋,從而使得企業對它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作出準確的理解。與此同時,還要明確規定企業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主體對象,以此來加深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其次,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對細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制度規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過于籠統的規定去進行詳細具體的說明,進一步完善相關條款的內容,并且對違反社會責任的規定與其相應的法律后果,從而使其具有更強的操作性。[4]
(二)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
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一般在涉及到產品責任和商標侵權責任的情況下才會去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一制度。但是,我國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中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僅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中都規定有懲罰性賠償的制度。因此,我們可以在其他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中引入懲罰性賠償這一制度,擴大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從而對相關的企業起到警示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提高賠償數額,使得企業會因為違法成本高,從而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三)將企業社會責任寫入公司章程
作為企業內部的管理規范,企業的章程在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由此,可以鼓勵企業將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規定寫入該企業的章程之中。在企業的社會責任被寫入企業的章程之后,履行社會責任就變成了企業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事項之一。通過這一手段,在強化了企業自治規范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企業更好地去履行社會責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5]
(四)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規定分散規定在《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立法非常分散、體系也很凌亂,加之我國沒有明確規定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從而使得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上無從下手。所以,我國可以完善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國相關的法律可以具體規定企業應當披露的責任內容,例如可以對企業披露信息的時間、方式做出更加細化與具體的規定。[6]
四、結論
從2018年罪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5條明確要求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中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法治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緊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步伐,在我國建立起全面、規范的企業社會責任法治體系,促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進而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常凱.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性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5):37.
[2]陳小芳.“和諧社會”視野中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建設現狀及其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2(12):111.
[3]易凌.建議制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4).
[4]衛瑋,辛超舉.企業社會責任:中國當下的解析與規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2):56-57.
[5]陳舒婧.中美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6]肖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