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璇
摘 要:我國的幼兒鋼琴啟蒙音樂教學,歷來有兩種不同的培養方式,一種是以興趣為主的培養,另一種是以技術訓練為主的培養。音樂教育新體系是在對國外音樂教育成功經驗的借鑒與綜合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音樂文化背景而開發的適用于培養人們音樂能力的新途徑。本文旨在分析將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理念和方法應用于幼兒鋼琴啟蒙教學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拓寬幼兒鋼琴啟蒙教學的手段和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育新體系;鋼琴啟蒙教育;興趣養成
一、音樂教育新體系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由中央音樂學院將國外音樂教育與我國音樂文化相融合的一套音樂教學方法。音樂教育新體系融合了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及綜合音樂感宗旨等教學方法與理念,重視對學生的早期音樂教育,要求學生親自參與音樂活動,重視母語音樂教育,用先天所擁有的行為方式去實施音樂教育,如奧爾夫強調“聲勢”運動;柯達伊從本民族出發,強調以母語歌唱為基礎的教學手段;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一切從節奏出發、一切從肢體出發;綜合音樂感的“螺旋式課程”等。這些教學方法都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興趣的基礎上感受音樂、創造音樂。
傳統的音樂課堂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傳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主要是以教師為核心展開音樂教學,采用灌輸式教法,教師講、學生聽,是一種以專業技能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課堂氛圍毫無生機。音樂教師忽視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無論是在欣賞、歌唱、器樂演奏或即興創作方面都太過機械化,無法達到審美教學的要求。相對于傳統的音樂教育課堂來說,音樂教育新體系強調學生對音樂最基本的感受與體驗,這種感受與體驗并不是通過外部的音樂理論、技能訓練得到的,而是讓孩子們親自參與,自然地獲得,孩子們都能夠在輕松自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學習并且掌握原本性音樂。正如柯達伊所說:“只有實踐能夠讓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賞音樂。”
二、鋼琴啟蒙教育教學理念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老師,我家的孩子手型過關嗎,手太小彈鋼琴是不是沒有優勢?”他們在過度關注手與鋼琴的關系時,往往忽略了音樂本身,忽略了孩子對音樂的感受。
在傳統的鋼琴啟蒙教學課堂中,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機械化的學習識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本身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再加上教學內容又較生硬,很容易使其產生厭倦情緒,有的幼兒甚至開始不配合教師,這種學習方式對幼兒來說是痛苦的,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并不顯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觀念也要慢慢優化和更新。啟蒙教育初期,教師需要通過一些夸張的、有趣的游戲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并且讓幼兒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加強對鋼琴教學內容的理解,這樣他們學習的過程就不會感到太吃力,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幼兒興趣養成,在以后的音樂學習道路上就不會感到太枯燥,鋼琴學習的信心倍增,教師也能夠很好掌握他們的學習動態,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鋼琴教師應該有自己堅定的教學理念,真正了解幼兒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夠讓幼兒學習道路走的更長遠。只有在啟蒙初期把基礎打扎實,未來才能夠走的更好。教師要盡量去保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在玩耍中學習,讓幼兒能夠主動學習,這樣在課堂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也應該給幼兒更多的學習空間,不應該把學習變成一項任務,這樣容易讓幼兒產生厭學情緒,鋼琴教學不僅僅是學會彈琴,還應該能提高幼兒唱歌、表演、審美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讓幼兒提高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
三、鋼琴啟蒙教學與音樂教育新體系
(一)鋼琴教學中的節奏訓練
節奏在任何藝術中都是很重要的表現元素,尤其在表演藝術中,幾乎都是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手段。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所認知的音樂節奏就是節拍感。奧爾夫認為:“一切音樂的開始和基礎,便是節奏。”不論是簡單的歌曲或是復雜的交響音樂,節奏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柯達依認為:“節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種音樂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
1.喚醒肢體
新體系主張以身體為樂器,通過動作挖掘人與生俱來的節奏感,體驗和發展人更加敏銳的節奏感。在鋼琴曲目節奏的訓練中,教師可以結合奧爾夫教學方法,采用“拍手、跺腳、拍腿、捻指”四種基本形式,讓身體發出聲響。在學習新曲目之前,教師可以把節奏訓練作為一個游戲,也作為一個節奏的身體訓練,通過節奏讓幼兒走、跑、跳、拍手、跺腳等,根據節奏的快慢而選擇動作的方式,關鍵是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加強他們對節奏的興趣和理解,持續時間久了,幼兒就可以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對節奏作出正確的反應。
2.在語言中尋找節奏感
音樂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引導幼兒學習稍微復雜的節奏訓練時,教師可以設計出一定的語言文字,通過語言節奏來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音樂節奏,如詩歌、童謠或者幼兒身邊熟悉的名稱所蘊含的節奏等,將語言節奏與音樂節奏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幼兒的學習和理解。
(二)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
對于4~5歲左右的幼兒來說,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可被忽視的。鋼琴上的黑鍵白鍵可以很好的啟發幼兒的想象力,教師不應該約束每個孩子的創造能力。人們在小時候都會有即興音樂創作行為,總喜歡在鋼琴上編一些曲調。一旦這種行為受到強制性阻礙,創造力就會枯竭。教師需要清楚如何發現和利用好幼兒的創造力,即便是再小的幼兒,也不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
當代音樂教育目標之一是大力發展幼兒音樂的即興創造力。教師的引導與鼓勵是不可或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能夠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在接下來鋼琴學習過程中,鼓勵幼兒充分應用這種創作能力,使其對簡單的音樂進行創作和改編,為將來的即興伴奏和鋼琴創作打基礎。
(三)鋼琴中的情境教學
幼兒對環境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努力營造相應的學習環境,讓幼兒有學習的欲望。教師應創設充滿趣味的空間環境,場地布置與道具色彩搭配要鮮艷,鮮艷的色彩容易讓幼兒記憶深刻。如果教師能夠給幼兒創設一個充滿童趣的教學環境,就會非常有利于鋼琴教學的順利展開。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色彩斑斕的五線譜地墊,讓孩子們在上面玩耍,將自己的腳丫當作音符,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跳躍,一邊跳一邊唱出相對應的音名,這有利于孩子們熟練掌握識譜技能;在學習中央C時,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紙質鋼琴鍵盤模型,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播放一些有趣的動畫和歌曲,讓幼兒能夠有舒適放松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
近些年來,鋼琴教學課堂已經發展成了教師學生一對一模式,在啟蒙階段,這對幼兒的鋼琴學習并無多大幫助。相反,在4~5人的小型課堂中,教師不僅能夠顧及到每一位學生,而且在情景模式的教學下,幼兒能夠在不同的音樂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夠與自己的小伙伴進行雙聲部演奏或是四手聯彈等鋼琴訓練,這將不再是“老師講、學生彈”的枯燥課堂,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提高。
(四)歌唱培養對鋼琴教學的重要性
歌唱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這是柯達伊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果不首先從自己的歌唱中涌動對音符的想象和感覺,只是靠眼睛讀譜,機械性地按照譜子移動手臂,幼兒內心的聽覺是得不到發展的,很難形成真正的音樂。歌唱能夠使人在最自然、最輕松的狀態下感受音樂,歌唱是人生來就擁有的本領,讓幼兒先學歌唱會讓音樂融入他們的心靈,體會到音樂的美和樂趣。在歌唱中,音的長短、高低、節奏的強弱和歌曲的旋律、特征等,能夠讓幼兒全方面的體會音樂。利用鋼琴進行歌唱,是為了讓他們今后能夠用鋼琴表達內心的聲音。
(五)從本土音樂文化出發
教師需讓幼兒多接觸一些我國本土的鋼琴作品,培養幼兒的民族音樂意識。我國很多民族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都是很好的鋼琴音樂教材,如《紅頭繩》《搖籃曲》《瀏陽河》等。適合幼兒鋼琴的作品非常豐富,用兒歌和民謠改編而成的鋼琴曲,可以讓幼兒產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需盡量多選一些民族音樂內容實施教學,有利于培養幼兒對民族音樂的熱愛,為以后中國音樂創作奠定基礎。
四、結語
鋼琴啟蒙教學階段,對于每個孩子來說都是重要且不容忽視的。鋼琴教師要積極探索鋼琴啟蒙教育新理念、研究課堂教學新模式,將新體系帶到課堂中,輔助啟蒙鋼琴教學;運用新體系建立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為今后鋼琴技術操作層面的訓練打下基礎;在借鑒國外優秀音樂教學法的基礎上找到適用于我國鋼琴啟蒙教學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前提,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葛麗虹.國外鋼琴啟蒙教育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大眾文藝,2018,446(20):212.
[2]李飛宇.柯達伊教學法在少兒鋼琴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沈陽師范大學,2015.
[3]陳琪蓉.少兒鋼琴啟蒙教材的教學思考[J].當代音樂,2015(7):86-87.
[4]劉菁菁.鋼琴啟蒙教學探究[J].當代音樂,2017(13):37-38.
[5]王喜亮.淺談初級鋼琴教學中教材的使用[J].鋼琴藝術,1999(1):45-46.
[6]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