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彥寧
摘 要: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但體量大、潛力足,正處于戰略窗口期。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量的增長與質的提高雙重任務。本文從創新發展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外開放、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四個大方面提出多項具體意見,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所在。
關鍵詞:河南省域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發展
一、河南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要求
近年來,河南經濟加速崛起、大有可為,更有“三區一群”等國家戰略規劃和平臺密集落地。但河南省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上升空間。
河南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強調,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奮斗目標。
二、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困境
(一)雙重任務
河南要在較低的經濟基礎上,大步趕上全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就意味著更高的要求,既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發展動力,又要做好產業接續,保證經濟規模、做好產業接續、謀求新的發展。因此不能期望于一蹴而就,而必須把握節奏、穩中求進,找到并踐行“以質促量”的發展道路。
(二)創新不足
河南產業門類齊全,但水平較低。制造業集中在中低端,缺乏核心技術、工藝創新。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加入新內容、開發新產業、深度挖掘新價值;更新傳統產業、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邊際回報率,促成產品、產業向高端攀升;培育新產業、做好產業承接。河南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勝在數量、失之質量。人才引進困難、人才資源外流導致人才資源匱乏,兼之要素回報水平較低,二者相互制約,惡性循環。
三、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以創新驅動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1.鼓勵自主創新,完善配套制度。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引領,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創新激勵制度,調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積極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公平有序的知識創新環境。鼓勵高校、科研單位研究人員創辦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調整完善科研單位研究人員薪酬制度,鼓勵研究人員加大基礎性創新研究。
2.加強職業教育,倡導工匠精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優化整合職業教育資源,使職業教育學校更加具有針對性、專業性、規模性。支持學校間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鼓勵職業教育學校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發展相適應。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企協同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3.促進產業集群,構建戰略聯盟。立足河南重點培育的以新一代智能終端、電子核心基礎部件、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跨境電子商務及網絡零售、數字創意等為代表的“10+8”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體系,及以商丘梁園、濮陽慶祖、洛陽洛新等為代表的多處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建立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二)以供給側改革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
1.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政壟斷及“玻璃門”現象,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確保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確保各類市場主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鼓勵形成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打開經濟增長新的成長空間。
2.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國企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開展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混改試點示范,建立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大幅提高國有資本運營和監管效率。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鼓勵發揮企業家精神。
3.加快財稅制度改革。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地方政府勇于擔當、敢想敢試。深入推進財稅制度改革,形成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中央地方財政體制,為地方政府履職創造穩定、明確的條件。
(三)以新一輪對外開放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1.優化營商環境。針對政府服務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進便利化、法制化改革,并提高政策執行效率。擴大產業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協同發展。
2.放大區位優勢。立足“三區一群”建設,抓好商事制度建設、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健全法律制度,充分發揮各類口岸優勢特色,推動開放發展、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生動力。
3.突出“一帶一路”引領。以米字型交通網絡為聯結,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先導區建設,銜接智能終端制造,構建經濟增長新支柱。繼續推進跨境電商“鄭州模式”,發展“網上絲綢之路”。
(四)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
1.堅強環境監測,建設生態文明。改變過去GDP至上的政績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效能革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注重公平正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老城改造、棚戶區改造、新型城鎮化建設、易地搬遷工程等惠民項目,建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城鄉統籌發展。同時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以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形式參與其中。
3.堅持產業扶貧,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貧困村實際情況,發展產業扶貧,以煙葉、中藥材、林果、水產養殖、鄉村電商等為突破口,加強對貧困地區幫扶培訓,促進群眾增收、改善地區經濟。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發展農業農村,夯實鄉村治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
參考文獻:
[1]王文斌. 新常態下河南經濟發展特征與經濟轉型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 2016(6).
[2]王喜成. 試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 河南社會科學, 2018(9).
[3] 穆樹川. 河南省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D]. 河南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