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微信憑借較低的運營成本和多樣化的功能被眾多的代購商和消費者所青睞,微信朋友圈的私人代購迅速發展,但是微信私人代購這種打法律擦邊球的經營模式存在許多漏洞,如變相偷逃稅款、欺詐消費者、形成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等問題。對此,可從立法層面、普法層面、執法層面來加以完善。
關鍵詞:微信私人代購;電子商務法;問題;路徑完善
一、C2C社交型跨境代購的興起
21世紀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跨境代購產業鏈日趨完善,代購商們逐漸活躍于各大電商平臺和社交軟件上。這種代購形式稱之為社交型C2C跨境代購,即指賣家利用社交網絡按照顧客指示采購海外商品,以小件物品直郵或者少量的人力帶回等方式,以私人訂制和一對一服務為特色的新型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微信私人代購乃是社交型C2C跨境代購的典型。此種方式的代購,代購者通常以出國旅游為名或者長期旅居國外的便利,幫消費者購買他們需要的產品,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僅需一個微信號就可以搞定所有。這些代購者通過在朋友圈發視頻、圖片,直播采購過程獲得消費者對其的信任來接單,從價格較低的市場(境外市場)購買,再販賣到價格較高的市場(國內市場),從而賺取差價。匯率差價、避稅差價加起來可以比國內同種商品的價格便宜很多,基于這種高利潤的代購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加入微信私人代購這個隊伍,C2C社交型跨境代購日益興起。
二、微信私人代購現狀及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變相偷逃關稅,影響我國稅收經濟的發展
微信私人代購觸碰的最大法律界限就是涉及走私和偷逃稅款。從我國《刑法》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到《海關法》和《海關行政處罰條例》到2016年財關稅《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都是調整跨境代購行為的法律法規。
盡管法律上對此有相關規定,但實踐中基于過關包裹數量龐大,海關對于來自海外的郵寄包裹采取的是抽查的監管方式。即從大量的海外包裹中抽取部分予以檢查核對,代購者則利用海關對郵寄包裹檢查監管的漏洞,僥幸游走在走私犯罪邊緣。依據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規定,即使是同一商品,其進口的目的不同會被適用不同的關稅稅率,如同一商品會因自用和跨境交易的進口目的不同而被適用不同關稅,后者的關稅稅率較高。為了規避納稅,代購者事先會和消費者協調好,將商品的吊牌剪掉讓海關無法準確判斷物品價值。對于一些手表、電子產品等數額較大的商品,他們常常戴在自己身上以自用為借口過關,甚至將電子產品激活后存放幾張圖片,下載幾個應用以證明該產品已使用過,進一步證明是自用從而逃稅。在普通郵寄的包裹中,為了規避納稅金額,也會有分散郵寄這種欺騙瞞關的逃稅手段惡劣,嚴重影響了我國稅收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觸犯了走私罪。
(二)詐騙現象屢見不鮮,消費者維權艱難
社交平臺購物因低成本、無門檻和缺乏監管的特點,使得一些犯罪分子找到犯罪契機。微信代購作為一種地下產業,不提供物流追蹤服務且缺少第三方支付系統,也無相應的監管機制,無法保障交易中雙方的資金安全,詐騙現象屢見不鮮。一些代購假裝長期在國外旅居,每天發送虛假的購物視頻和圖片以獲取消費者的信任來接單。私人微信代購,約定成俗的規矩就是小額商品付全款,數額較大的商品付部分定金,不法分子收取貨款后攜款潛逃注銷微信賬號,消費者若遇到這種情況權益難以維護。應缺乏監管平臺,也有商家聯合快遞公司偽造快遞單,將國內的商品或者假貨冒充國外商品來賣給消費者。當消費者發現商品是假冒的要求退貨時,賣家會有各種理由搪塞,如代購圈中既定的規則就是消費者收貨后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理由是代購物流期限長、成本貴,很多商品是折扣商品不能退換。上述規則顯然是商家與消費者訂立的格式條款,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破壞了商事交易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三)不正當競爭侵害國內正常交易秩序
對于奢侈品、電子產品這些數額較大的商品,基于我國稅較高,導致同一商品在我國國內專柜的價格比國外的專柜高。同時,一些商品的本土版和國際版商品存在質量差異,大多數消費者在有代購資源的情況下更寧愿選擇代購。而這種私人代購以偷逃稅款的方式加之匯率差價來賺取高額利潤,還以比國內市場便宜的價格賣給消費者,擾亂國內交易市場的正常秩序,使國內同類商品的銷售額大大減少,形成不正當競爭的局面。
三、微信私人代購之法律完善路徑
(一)從執法層面明晰自用商品的識別及取證
私人代購在偷逃關稅這方面,實踐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認定代購者攜帶的商品是否為自用。筆者認為,海關應加大抽檢密度,對經常出入境的人員應重點關注,加強與物流快遞公司的合作來調查取證。在跨境網購的入境階段,與海關直接接觸并代為辦理入境業務的就是跨境物流公司,這類公司的客戶中有一類就是海外代購者以及消費者,跨境物流、轉運公司就是實現海外代購貨物從廠商到消費者的中間橋梁。故對于其客戶的具體情況會有大量的數據信息產生,包括客戶所委托產品的數量、種類,以及單個客戶的累計委托次數等。海關可以加大與快遞公司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信息、數據的交流和利用。對各類信息的匯總和分析,可以最大程度上區分通關物品是“自用物品”還是“代購貨物”,使得海關檢查更加具有針對性。基于微信交易的隱蔽性,可通過調查微信轉賬記錄來判定是否存在線上交易。
(二)從立法層面嚴格監管私人代購
雖然《電子商務法》并未對私人代購作出詳細明確的規制,但也明確規定了從事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一旦出現商品質量問題,通過查詢市場主體登記的相關信息來找到責任承擔者。《電子商務法》還明確電商經營者應當依法納稅,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因此對于從事代購的人員必須要求其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并依法繳納相應的稅款。海關在清關時,可配合物流公司,加大對經常出關人員的郵寄及攜帶物品的抽查密度,防止偷逃稅款。在對自用物品的定性方面,從立法上限制自由裁量權。
(三)從普法層面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
為避免更多違法犯罪事實的發生,應加大普法宣傳的教育力度,強化事前預防。在代購經營者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之前,組織經營者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考試合格者方可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此外,強化代購者依法納稅的意識,如實向海關申報商品數額,避免抱著僥幸心理違背國家正常稅收秩序地情況下發不義之財。同時,推行代購正面清單制度,對于禁止代購的產品明確列明。
作者簡介:
潘達(1995-),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經濟法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