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李巍
摘 要: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生要適應社會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農業院校要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支持作用,幫助大學生消除就業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28-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41.4 ? ? ? ?文獻標志碼:A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高校畢業生人數已從2015年的749萬人,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834萬人,連創新高。近5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2015年92.2%、2016年91.8%、2017年91.6%、2018年91%,連續4年下降,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顯。
就業問題給大學畢業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在就業過程中經歷了挫折和打擊后,大學畢業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所增加。有的大學生甚至因為壓力過大,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排解和疏導而選擇了極端的方式,造成了悲劇。事實證明,缺少必要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面臨就業難時會驚慌失措;缺少必要的就業心理疏導,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預期會更加悲觀。各種各樣的就業心理問題,導致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延誤了良好的就業時機,錯過了很多就業機會。
1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1.1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強化自主就業意識
首先,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社會需求,打破傳統就業觀的束縛,與時俱進,理智冷靜地選擇職業。其次,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主擇業意識,擺脫從眾和攀比心理。
1.2 ?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耐挫力,克服就業心理障礙
首先,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增強克服困難、抵抗挫折的能力。其次,能夠化解大學生已經產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同時起到一定的預防和防范作用,面對就業保持健康的心態。
1.3 ?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準確合理自我定位
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糾正錯誤的自我認知,肯定自我價值,幫助大學生樹立就業信心。能夠幫助大學生對自己進行合理準確的定位,客觀準確地確定自己的求職意向和擇業目標,科學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生涯。
2 ?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問題結構分析
2.1 ?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急躁
嚴峻的就業環境給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很多大學生不知道畢業后自己何去何從,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從而產生焦慮心理。另外,有些大學生在投遞簡歷后漫長的等待中失去了耐心,出現急躁情緒。焦慮急躁情緒會嚴重阻礙大學生實現就業目標。
2.2 ?就業心理期待與悲觀怯懦
很多大學生就業期望都較高,期望通過就業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大學生對自我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知,理想與現實相脫離,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悲觀情緒。還有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多次被用人單位拒絕,喪失了繼續爭取和嘗試的勇氣,變得怯懦[1]。
2.3 ?就業心理定位與自卑自負
有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我定位過高,向往高起點、高職位、高薪水的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好高騖遠,自負心理嚴重。有的大學生因學業成績盲目否定自己,就業過程中不敢主動參與競爭,羞于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自卑或自負心理都會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失去很多機會。
2.4 ?就業心理目標與從眾攀比
大學生缺少獨立判斷的能力,就業目標不明確,在校期間也沒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就業能力。因此,在擇業過程中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就業時盲目跟風,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專業,是否匹配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使大學生失去了選擇適合自己專業與特長的就業機會。一些大學生過于自信,一味地與別人相互攀比,遲遲不愿簽約,延誤了良好的就業時機[2]。
3 ?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導致大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4個方面,全面分析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3.1 ?社會因素
①社會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心理困惑增加。②大眾傳媒導向的影響,大眾傳媒過度宣傳就業難,無形中加劇了大學生內心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心理和擇業中的自我定位。③農業院校的農村籍大學生居多,而農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就業機會不平等的情況,使學生產生了不平衡心理。
3.2 ?學校因素
①缺乏專業規范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沒有專門針對農村大學生群體的咨詢,既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要,也難以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支持作用。②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從而引發各種就業心理問題。③高校忽略了全過程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很多高校對低年級大學生所承受的發展方向抉擇壓力不夠重視,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沒有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
3.3 ?家庭因素
①農業院校很多家庭都是農村學生,父母對畢業生的期望值過高。父母的就業觀對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希望能通過畢業生的就業改變家庭生活條件,希望子女能從事穩定的職業,例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驅使大學生按照家庭固有的擇業標準和目標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就業規劃。②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家庭對大學生寄予厚望,導致大學生內心負擔累積,甚至寧愿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選擇符合父母意愿和要求的工作。
3.4 ?個人因素
①對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很多農村大學生對自己評價不準確,容易錯失機會,繼而產生一些自卑、自負心理。②就業期望值過高。面臨就業時沒有準確的定位,對工作的要求過高,出現了有業不就、盲目攀比的情況。③個人綜合素質不高。農村大學生在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欠缺,不僅不能滿足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容易情緒化。
參考文獻:
[1]尹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9):35-37.
[2]劉中亮.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調適[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