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娛樂行業的發展壯大和人權主義思潮的不斷影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名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中有關隱私權的規定相對比較籠統,名人的隱私權一般綜合隱私權與名譽權進行保護,這就使得我國名人隱私權的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得不到真正有效地貫徹與落實。本文從民法的角度辨析名人隱私權的內涵,并對名人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名人;隱私權;保護;限制
1 名人隱私權的界定
1.1 名人的界定
名人顧名思義是知名的人,一般指在某一行業或者某一領域為社會公眾所認知與認可的人物,其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言行均會對社會公眾帶來較強的影響力。我國的法律制度中缺乏對名人概念的界定,有關名人所涵蓋的范圍在學術界也存在極大的爭論。一般認為,認定名人時應當考慮其社會知名度,也就是其在媒體前出現的頻率與對公眾的影響力因素進行判斷,包括演藝明星、政府官員以及商界名人等各行各業具有極高知名度的人[1]。并且,隨著我國行業領域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名人范圍很難進行全面明確的界定,因此只能采納列舉式與概括式結合的方式進行名人概念的界定。
1.2 名人隱私權的內涵
隱私權作為公民私權利的一種,一般是指與公民個人利益相關的與公眾利益無關的一些信息,具有較強的私密性。我國《民法通則》中僅對隱私權進行了比較籠統的規定,且對于名人隱私權缺乏明確的規定。名人隱私權作為隱私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適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隱私權保護的相關規定。但由于名人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往往比較大,為了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比如知情權,應當對名人的隱私權范圍予以適當限制[2]。但是如何對名人與社會公民的隱私權保護范圍進行界定對完善我國隱私權立法與名人隱私權立法是相當重要的,也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2 名人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依據和原則
2.1 名人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依據
名人隱私權的保護對象主要是指保護名人的私生活領域的個人秘密,保護名人私生活的安寧權,進而實現對名人人格尊嚴的全面有效的保護。名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的特殊性與名人較強的社會影響力,使得普通民眾在滿足其部分獵奇心理需求的同時,還應當對名人隱私權負有相應的容忍義務[3]。名人隱私權民法限制的依據主要有如下:第一,為了滿足我國社會公眾合理興趣的需要,以影視明星為例,其事業的特殊性主要依賴社會名人的關注與支持。因而應當對名人的隱私權的保護范圍進行適當的限制,提升法律對名人隱私權的科學保護。其次,對名人隱私權進行科學限制,是有效處理公眾知情權與言論自由之間關系的關鍵環節,這有利于實現對社會公眾利益與名人合法利益的有效平衡。沒有絕對的自由,公民在行使自由權利時應當對其自由進行適當的限制。
2.2 名人隱私權保護和限制的原則
為了完善我國名人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制度,應當堅持以名人隱私權保護為原則,以名人隱私權限制為例外。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名人隱私權民法保護和限制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人格尊嚴受保護的原則,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承認該原則,這是對名人隱私權的有效保護,也是對人類底線最起碼的尊重。此外,在進行名人隱私權的保護過程中,還應當堅持滿足公眾合理興趣的原則、公眾利益原則和事業相關的原則,應當將名人私人信息的披露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公眾知情權范圍應當限定在與名人所從事的事業相關的范圍內,媒體才能夠進行合理報道。在對名人隱私權進行保護與限制的過程中,還應當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界定名人隱私權的范圍時應當綜合名人的知名度、侵害后果等因素進行范圍的界定,使得我國名人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制度既兼顧社會公共的利益,又要兼顧名人的合法權益,使得民法的公平原則得到全面有效的貫徹,防止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而隱私權的范圍應當限定在公眾利益的范圍內。
3 我國名人隱私權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完善
3.1 我國名人隱私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名人隱私權民法保護的立法缺失。現階段我國名人隱私權缺乏有效的民法保護制度。《民法通則》中第101條規定了公民與法人的名譽權保護,沒有對公民的隱私權進行明文規定,司法實踐中有關隱私權的處理工作主要依附于名譽權。后來我國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侵犯隱私權的形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對他人的名譽進行損害,應當將這種行為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我國最新頒布的《民法總則》第110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預計具體的隱私權侵權行為表現形式會在民法分則中進行詳細規定。現階段我國有關隱私權的適用標準的規定缺乏明確統一的立法標準,且名人隱私權侵權糾紛日益復雜化,使得我國司法實踐中有關名人隱私權侵權案件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2)我國社會公眾對名人隱私權保護的觀念淡漠。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公眾逐漸對名人隱私權保護問題關注起來,我國社會公眾對名人隱私權保護觀念存在日益淡薄的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名人隱私保護問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普通民眾對我國法律制度缺乏一定的認可程度,甚至缺乏對公民隱私權的有效保護,使得名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名人隱私被侵犯的問題日益突出,使得一些名人深受其害,給其帶來了極大的無形壓力,加大對公民有關隱私權的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對增強公民的隱私權維權意識,加大我國隱私權的保護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我國名人隱私權保護的完善建議
1)明確規定名人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為了明確我國名人隱私權這一獨立的人格權利,保護名人的民事權益,平衡我國公民知情權與名人隱私權之間的利益沖突,制訂我國《民法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承認隱私權的獨立地位,使得名人隱私權保護符合國家民法平等的精神,滿足我國市場經濟建設活動的實際需要。在《民法典》中完善我國的名人隱私權立法法律制度,對完善我國名人隱私權的保護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實現我國名人隱私權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采用公共利益原則與利益平衡原則實現對相關利益的有效協調,實現公眾與名人團體利益的平衡,使得我國公民隱私界定的雙重標準得以有效的確立。
2)應制定專門的《隱私權法》。有學者認為我國應當制定專門的《隱私權法》,尤其是要明確名人隱私權保護的具體范圍,使得我國的隱私權法律制定得以完善[4]。我國在《侵權責任法》中對隱私權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尤其對公民的隱私權予以明確化,這種突破性的規定使得公民逐漸重視公民的私人權益的保護意識,使得名人隱私權的保護規定予以詳細化,使得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意識得以提升,尤其要實現對復雜的名人隱私權侵權糾紛的有效解決,使得名人隱私權的保護問題得以充分的實現。我國還應當在網絡立法中應當完善我國名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尤其要將網絡監管上升到立法保護的層面,不利于引導我國法律規范的有序運行,使得網絡隱私的民法保護立法行為能夠得到及時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在人格權法中的地位[J].蘇州大學學報.2012,(2):16-28
[2]王麗萍,劉鵬.發展與挑戰:信息社會中的隱私權保護[J].山東大學學報.2013,(4):11-12.
[3]周健.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J].情報科學.2013,(6):22-23.
[4]任志豪.隱私權和知情權的沖突與協調[J].寧波大學學報.2012,(3):41-45.
作者簡介
陳湘美(1994-),女,漢,湖南省郴州市,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