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賢
摘 要 在當前這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想要獲得更加理想的質量及效果,必須從教育實際出發,找到限制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與創新中求得發展。終身體育理念的融入,給了廣大教師以極大的支持,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以更加良好的教學環境推動新時代體育教學的發展。本文以終身體育理念影響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為中心,圍繞各種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嘗試。
關鍵詞 終身體育理念 教學環境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所謂終身教育,就是每個人在其人生的各個階段所接受的所有的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影響下的體育教育即終身體育強調將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貫徹人的一生,保證人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進行體育活動的機會。這就給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重視終身體育,還要在具體的落實上保證最大化地進行體育教育,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和價值觀,將終身體育的思想深刻腦海,促使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具體而言,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大膽的嘗試與探索。
1接受新理念,增添新活力
傳統體育教育理念阻礙了體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尤其是在當前這個社會與教育教學都提倡和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大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觀念必須與時俱進,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終身體育理念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夠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健身、娛樂、保健功能,打破了傳統教育理念的局限。以這樣全新的教育理念為基準開展體育教學,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行靈活的應對,以各種新穎的體育運動形式豐富課堂,以更加靈活的方法助力教學,以保證學生體育活動興趣的提高,促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
2建立新模式,強化自信心
想要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出發,立足實際,尋找原因,從革新中改變現狀,營造新的體育環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學習的魅力,強化自信心。比如,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常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的模式化形式進行教授,過于單一、枯燥的形式不僅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阻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終身體育理念影響下的體育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一些貼近學生身心特征的游戲化體育運動項目,以“健康第一”為標準,引導學生以趣味競賽等方式參與進來。
3加入新方法,凸顯主體性
當前,部分高校追求眼前利益,在開展體育教學中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是否合格或者優異,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自身特長的發展,忽視了體育習慣的養成。終身體育理念的融入給高校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從長遠角度考慮,以更加科學新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進一步凸顯主體性。第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是學生熱衷的體育項目,并且其在參與過程中主動投入,表現良好,那么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并引導學生進行相關體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以興趣為前提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第二,注重課下的體育鍛煉。體育課堂的時間和場地畢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作為教師,應結合這一現實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轉變固化的學習方式,將體育課堂與課下體育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下利用課余時間多參與相關的體育活動。當然,在活動的形式上,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簡單易學、不需要基礎知識的大眾型體育活動,以便最大化地實現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學生還可以在課余時間多參加相關的社團活動,在積極融洽的氣氛中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4采用新評價,多方促發展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存在不全面、不客觀的缺點,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因此,終身體育理念影響下的體育評價方式必須做出改革,從學習成績、體育技能、體育素質、課外活動、出勤率、選修體育課程等方面綜合考核與評價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將最后的結果記入總分,實施考核評比。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各種有效的評價方式引入進來。除了教師從整體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其他同學對其進行評價,形成一種全面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在深刻的自我認知中克服心理困難,建立自信心。
5結語
終身體育理念影響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從各個細節上把握重點,從整體上把握方向,以更加科學的教學形式與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長遠發展。只有從實際出發,從長遠考慮,對教學理念、模式、方法及評價等方面逐一創新和細化,才能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認知,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子正.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7):89-90.
[2] 王小妮,王小艷.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才智,2019(06):152.
[3] 殷征輝.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淺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5(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