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瑩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商業水平的進步,廣告業作為促進商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商家多會利用人格標識效應,比如演員或者其他自然人的姓名、肖像等作為自己商品的代言,但是我國無論在人格標識商品化的理論還是司法實踐中都尚未成熟,許多這方面所涉及到的相關法律問題和糾紛無法得到準確的解釋和解決,所以如何對人格標識商品化進行法律部分的規定和保護是目前需要探索的重要問題。
商業就是商家以營利為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在商業的發展中,商家在商業活動中為了贏取更多的利益往往會采取很多的商業手段,人格標識商品化就是其一。人格標識商品化指的是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聲音等能代表這個人特征的一系列標識,通過對這些標識進行包裝和利用進行商品化運作,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的人格標識都可以進行商品化運作,比如生命、健康、名譽等是不可以進行商品化的,我國法律保護了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名譽不受侵害,那么人格標識商品化的概念就是個人或商家為了更好的商業宣傳和商業利益,通過將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形象、姓名、聲音等人格標識的物化符號用于商業活動中合理合法的將其人格標識給他人用作商業化以更大限度的獲取利益。
首先人格標識商品化的主體主要是由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兩部分組成,權利主體也就是依法合法的對自己人格標識進行商品化和對他人人格標識進行商品化利用的主體,而義務主體就是指權利人之外的所有具有權利能力的人。商業化活動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多數會使用知名度高的明星的人格標識進行商品化,但是產生商業價值的必要因素并不是知名度,所以應該將人格標識商品化作為一種普通的民事權利而不是特殊權利,未經本人許可,商業活動利用任何自然人或者法人的人格標識都是侵犯其人格權。
人格標識的客體指的是通過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姓名、肖像等各方面具有指示性的具體人格標識,這種人格標識多是容易識別的娛樂明星或者體育明星或者主持人等等,商業活動為了達到盈利目的,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將其運用到商業營銷中,尤其是集中于消費領域,從而提升自身商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對于普通人來說,使用人格標識商品化的機會也相對較低,所以對于知名人物的人格標識商業化的保護則更加具有現實需要意義。
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可以間接有效的對其產生保護作用,當人格標識的形成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的時候,其所產生的法律保護并不僅僅是人格權,還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他人或者企業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人格標識進行商業活動,并且以知識產權人相同的方式使用時,就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正當權益。但是對于知識產權的間接保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將其人格標識轉化為知識產權的客體或者組成部分才可以通過知識產權人的法律權益間接進行保護。
人格標識商品化的法律保護是維護人格尊嚴和權益的重要舉措,任何未經本人許可對其人格標識進行任何使用或者產生損害都是對其人格尊嚴和權益的損害,并且多數使用人格標識商品化都是為了提高商業利益,所以對于人格標識商品化所產生的問題或者法律糾紛不僅僅只是對當事人的精神層面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對商業利益和經濟利益產生矛盾,所以對于人格標識商品化所存在的法律問題不僅僅是民事糾紛,更是經濟糾紛和商業糾紛,所以單單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法來保護人格標識商品化權利人的利益并不妥當,應該充分結合個人利益與商業利益對損害進行合理的判定。
人格標識商品化權也是一種人格權的體現,任何自然人都享有這樣的權利但也同樣需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商業活動中對于人格標識商品化的投入和利用是商業盈利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過程,尤其是對于知名度和影響力比較高的知名人士,對其人格標識商品化的法律保護更為重要,所以不管對于更好的商業利益還是人格權益,法律都應該給予完善的保護作用,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仍然需要更加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