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春州 鐘華
近年來,鶴峰縣根據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新時期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及湖北省、恩施州民宗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多次實地調研,多方密切配合,嚴把建設標準,召開專題會議,對照上級主管部門各項要求,著力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鶴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作,將其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全局性、基礎性和系統性工作來抓。
為加強組織領導,縣、有關鄉(鎮)均成立了領導小組,分別由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縣特色村鎮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民宗局,具體負責全縣特色保護村鎮建設工作的組織指導。同時,有關保護村也明確了一名主職干部具體抓好工作實施,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民宗部門綜合協調、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為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將特色村鎮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大局去考慮和規劃,繼續在“連線、聯片、成帶、成景”上做足文章,嚴格按照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尊重本區域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的前提下,根據保護村鎮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地質地理以及民族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等實際,科學規劃和設計特色村鎮的布局和規模。同時,圍繞發展主題,結合地域特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要求,分別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和民居改造規劃,特色保護村鎮的產業發展、道路、飲水、供電、村莊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統一按照總體發展規劃分步實施,對特色民居的改造,由民宗局協調組織相關專業部門的技術人員按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民居,普遍實行“一戶一冊、分戶設計”,做到“一戶一圖、一戶一樣”,保證整體風格一致,每戶各有千秋。在具體工作實施上建立了干部包戶制度,要求包戶干部做到“五到戶”,即宣傳到戶、登記到戶、任務到戶、指導到戶、時間到戶,嚴格按規劃和設計標準進行改造,確保特色民居建設質量。
近年來,鶴峰縣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緊緊圍繞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力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為重點,真抓實干,開拓進取,搶抓脫貧奔小康試點縣“、616”對口幫扶工程等機遇,緊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突出“富縣富民”核心,整合各項政策支持,在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結合,下大力氣開展對鐵爐白族鄉細杉村、走馬鎮汪家堡村、鄔陽鄉斑竹村、中營鎮大路坪村、五里鄉南村村、走馬鎮官倉村、下坪鄉巖門村、燕子鎮董家村等7個國家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試點建設工作。在建設中,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職能作用,支持和幫助特色村鎮做好項目預算評審、項目監管、決算評審等工作;完善招標、公示、公開程序,確保資金合法合規使用;加強監管,健全“一村(鎮)一冊”“一事一檔”制度,逐級建立民族特色村鎮基本信息庫;健全和完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庫,切實規范資金分配方式和工作程序。
在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建設工作中,縣委、縣政府根據各部門的職能,按照“分工負責、合力共建,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的原則,實行分工協作,達到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的目的。縣民宗局作為牽頭部門,除了協調好各部門的共建工作外,主要負責特色村鎮建設中突出民族特色部分的項目實施,如民居的特色化改造、生態旅游景區民族特色重點工程的建設、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弘揚以及電腦農業的推廣應用等。其他單位如扶貧開發、發改、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均按照各自的工作職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認真實施好在保護村鎮的相關項目。5年來,鶴峰縣共投入資金8067萬元,其中:民族發展資金3567萬元,整合帶動縣直其他部門項目資金4500多萬元,農民自籌資金460萬元,實施了7個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項目建設,使各類資金均發揮出了應有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政策、資金聚集效應。
下大力氣投入資金狠抓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保護村面貌大改觀。在全縣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各項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的前提下,2016年以來,鶴峰縣圍繞7個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重點實施了四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一是實施公路通達工程,提高特色村寨的公路入戶率,入戶率達到90%以上;二是實施水利工程,解決特色村鎮的生產灌溉和生活飲水問題。圍繞煙葉、茶葉等主導支柱產業,配套實施了煙水配套工程、茶葉噴灌工程及豬—沼—茶模式,在缺水村、組和鐵爐白族風情寨千米新街分別實施了人畜飲水工程及配套水、電、信等管網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特色村鎮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實施特色民居改造和保護修繕工程,按照土家族、白族建筑藝術風格對特色村鎮民居進行連片集中改造。2016年至2019年,鶴峰縣特色村鎮建設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825萬元,修建和改善特色民居550戶;四是實施庭院亮化、美化、綠化工程。保護村以村莊環境整治為契機,大力開展農家清潔衛生工作,95%以上的農戶實施了“五改三建”,同時,常年組織實施“兩把掃帚”工程活動,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戶”“致富能手”等評選活動,促進了農民新風尚的形成,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提高了保護村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傳承民族文化,做好特色村鎮民族文化遺產的普查、搜集、整理;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村級為主的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建設進一步加強。保護村村委會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定期組織開展文藝演唱、讀書活動和科技知識農業培訓,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整體素質;大力保護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各保護村積極開展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董家村和銀源旅游公司聯合成立了村級文藝演出宣傳隊,走馬鎮官倉村、鐵爐鄉細杉村分別組建了“鶴峰圍鼓”表演隊和“白族杖鼓舞”表演隊,當地的山民歌、打連廂、柳子戲、圍鼓、杖鼓舞等一批民族民間文藝節目被搬上舞臺,成為農民茶余飯后自娛自樂的精神食糧。
理清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富民產業與脫貧攻堅、康養休閑、民族文化、群眾增收融合發展的產業思路,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種養業,發展特色農林牧產品深加工,開發傳統小吃、手工藝品、旅游產品,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文化旅游精品。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7個特色村鎮分別形成了支撐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群。如董家村形成了以煙葉和旅游開發為主,畜牧養殖、高山蔬菜種植為輔的四大產業,僅煙葉一項每年種植面積達1000畝以上,為農民提供現金收入220多萬元;鐵爐鄉白族村、細杉村農民建起了有機茶葉、無核椪柑兩大支柱產業,戶平均面積達3畝以上,每年茶葉和椪柑收入人平均達3000多元;走馬鎮官倉村以茶葉為支柱產業,全村有家庭茶葉加工廠78家,農民自有固定資產600萬元以上,年加工鮮葉4000萬斤以上,生產綠毛茶8萬擔以上,產值近5000萬元,純利潤500萬元以上。僅茶葉加工,人平均純收入就達3000元左右。2018年,官倉村被鎮政府評為全鎮經濟發展十強村。近5年來,7個特色保護與發展村鎮農民人平均純收入均高于全縣平均水平45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