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運輝
地處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大山深處的唐崖鎮大水坪村(小地名龍洞),峰巒線條婉柔,田園阡陌交錯,村莊平和靜美。雖然不時有汽車、農用車、摩托車穿梭于村莊的水泥公路上,但仍然讓人覺得仿佛走進了一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亙古未變的田園村落。時光仿佛在這里停滯,就如同村中那座別具一格的建筑——嚴家祠堂(又稱龍洞祠堂),100多年來一直靜靜地佇立在這片溫潤的土地上。
嚴家祠堂,是當地望族嚴氏家族用于祭祀先祖、合議族間大事的地方,是家族的神圣之所。除了祭祖議事,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權力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家訓,則要在這里接受教育或受到處罰,所以它也稱得上是一個家族的道德法庭。
唐崖鎮大水坪村的嚴氏家族,自清乾隆年間從貴州印江遷徙而來,迄今已有整整270年的歷史。龍洞嚴氏一脈在此生息繁衍,已有13代人。嚴氏家族自遷居咸豐縣唐崖大水坪之后,務農、經商、行醫、興文,慢慢地就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基于此,嚴家祠堂的出現也最終成為一種必然。在遷至咸豐大水坪龍洞130年之后,嚴氏族人舉全族之力建起了嚴家祠堂,從此讓家族有了一座精神圣殿,凝聚起一個家族的信仰,也反映了一個家族興盛的歷史。
與咸豐縣內絕大多數民居建筑相比,嚴家祠堂的確很不一般。
縣境內與嚴家祠堂修建年代相同的民間建筑,大多以木房為主,吊腳樓便是最為常見的建筑模式。當然,吊腳樓的建造會因主人的貧富狀況各有不同,家境殷實的人家往往會把自己的家居營造為走馬轉角樓式“四合水”的吊腳樓,條件稍好的至少也建成“戳箕口”式的兩邊有“龕子”(吊樓)的吊腳樓。家境差的估計就只能平地建一棟“三柱二”的木房,甚至無法在左右哪怕配上一個“龕子”。
嚴家祠堂與土家吊腳樓的建造方式完全不同,建筑風格別具一格,。任何一個初到此地的咸豐人,都會因嚴家祠堂的恢宏氣勢而嘆為觀止。的確,東、西面兩堵高大的風火墻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風火墻亦稱“馬頭墻”,是贛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聽嚴氏后人介紹,其始遷祖嚴陵是從江西袁州府分宜縣遷徙到貴州思南落籍,后又遷至印江縣峨嶺寨定居而發祥的。又聽說大水坪龍洞嚴氏族人在建造這座祠堂時,是從印江祖籍取回嚴氏宗祠樣圖參照修建的。這就不難理解,屬于贛派建筑風格的“馬頭墻”為什么得以在鄂西南的大山中駐足。嚴家祠堂的風火墻以燒制的火磚砌成,歷經100余年,至今巍峨挺拔。風火墻從東南西三方合圍,將內部木質結構的祠堂嚴實地保護起來。東西兩面的風火墻完全對稱,其前面的頂部呈圓弧形,后面的頂部為梯級式的矩形(像一個“品”字),似乎也暗示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方”與“圓”的含義。方,是規矩,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是處世之道。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只有方圓相濟,家族、社會才會和諧。
踏上7級臺階,邁進嚴家祠堂的大門,內部依次是門廳、天井、和正廳。大門由6扇門組成,稱為“六合門”,而進入門廳之后還有一道“六合門”。六合門體現了江南傳統建筑的特色,一般都有精美的雕刻,這在嚴家祠堂也不例外,只可惜門窗上的木雕大都已損毀。進入祠堂的六合門一般是不開放的,只從兩旁的耳門進去。之后便是祠堂內部的天井,跟“四合水”的土家吊腳樓一樣,祠堂的天井也起著通風透亮和排水的功能。天井正中設有一水池,呈六邊形,過去應該喂養著魚類,所以嚴氏族人稱之為放生池。水池的功能跟風火墻一樣,主要起著消防的作用。
祠堂的正廳,就是族人祭祖的大廳。大廳前端面積雖不大,卻有8根粗大的柱頭撐起了一個飛檐翹角的閣樓,形成一座雙層瓦檐的美觀建筑。閣樓是整個祠堂的最高處,是族長與族內重要人士商議族間大事的地方。一架活動長梯,讓族長等人登臨閣樓之內。議事人員上樓后,木梯會被抽走,以免他人打擾或偷聽。樓閣后下部的瓦面與祭祀大廳頂部的瓦面緊緊契合,與土家吊腳樓的轉角如出一轍,說明嚴家祠堂在修建的過程中,雖然主要采用的是贛派建筑的格局,但同時也融進了咸豐當地吊腳樓建筑的一些重要技巧,可謂珠聯璧合。
正廳祭祀的地方,過去設置得非常莊嚴肅穆,正中是主神龕,是供奉嚴氏歷代祖先的總牌位。從遺留的痕跡看,主神龕長約3.6米,寬約2.38米,高約4.5米。中間供奉總牌位的主龕,是一微縮的宗廟造型,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木雕瓦面,兩門柱上還分別雕刻了兩條栩栩如生的木龍,只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了。主龕左右兩座神龕稍小,略低于主龕。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最初那氣度不凡的神龕已被毀掉,但在嚴氏族人的匿藏保護下,主龕上的總牌位最終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如今供奉在相對簡陋的神龕上的牌位,仍是最初的原件。
嚴家祠堂興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距今已有145年。祠堂正廳上方的橫梁上對此有文字記載。主修這所祠堂的木匠名叫徐登甲,石匠名叫楊勝錫。兩位工匠為一個家族立起了一個齊家修身的精神寄所。
歲月荏苒,一個帶有家族私有特征的古老建筑竟然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嚴家祠堂能夠保存下來,或許是因為它在解放后作為地主的財產被收繳,不再姓嚴,而是姓公。嚴家祠堂內部空間所提供的實用性,使得這座古老的建筑承擔起更多的社會功能。解放后,祠堂曾被用作大水坪小學的校舍,人民公社時“吃大鍋飯”的大食堂,充當過生產隊的保管室,還擔負起電影院的功能,完全是當時大水坪生產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了原來的神龕被破壞,祠堂的其他設施基本沒有受到大的損壞,這實在是一件讓人備感欣慰的事。
環顧咸豐境內,像嚴家祠堂這樣的建筑實屬鳳毛麟角,它為咸豐縣留下了一個建筑的經典,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作為咸豐縣內僅存的一座家族宗祠,縣內文物保護部門注意到它的文物價值,經過認真考察,嚴家祠堂于1986年被列為咸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足見嚴家祠堂的文化價值。
除了建筑風格的大氣、內部設施的考究,嚴家祠堂的石雕、木雕也堪稱精美。天井的消防池后面,斜躺著一尊石雕藝術珍品——鏤空的盤龍石雕。這不禁讓人想起北京天壇公園里那塊二龍戲珠的巨形浮雕,盡管工藝精湛,但與嚴家祠堂的鏤空石雕相比,卻多少有些遜色。盤龍石雕長2.6米,寬2.06米,上端呈現的是三龍搶寶(可惜正中的珠寶已被毀掉),下端是鯉魚跳龍門。整個圖案龍騰魚躍,立體生動,中國傳統的祥云圖騰分布在整幅石雕之上,使得三條龍的龍身在若隱若現之間,增添了更多的生趣,充分體現了雕刻者刀法的精細。前來考察的專家說,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除了這精美的鏤空盤龍石雕,祠堂內其他石雕也堪稱完美,一對惟妙惟肖的石獅柱礎與整棟建筑和諧地融為一體。其中一石獅腳踏繡球,氣宇軒昂,口中含著可以滾動的寶珠,也算鏤空雕刻的一絕。石獅下部基座刻有人物比例恰當的浮雕。細細考察,每一幅浮雕都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分別是郯子尋鹿、楊香打虎、孟宗哭竹、轅門斬子、鷸蚌相爭、岳飛接母、陸凱折梅、單刀赴會。這些典故分別反映著孝道、忠勇、友情與處事,尤以展示“孝”的內容居多,體現出嚴氏先輩在修造祠堂時所寄寓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鄂西南的大山之中早已深入人心。
不僅石雕精美,祠堂內的木雕也很有特色。正廳的上方有兩塊穿枋木雕,一方是“文王訪賢”,一方是“三堂會審”(蘇三起解),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典故。雕刻在窗欞上的窗花,由于年代久遠,加之人為破壞,已看不清楚了,唯有門廳后壁左右的兩扇木窗上,分別刻著“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八個篆體字,不僅充當著窗花,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嚴氏族人的家國情懷。
讓人驚喜的是,祠堂內外的門、柱、窗、梁、壁上,隨處可見功力深厚的書法作品。除了前面窗戶上木雕的篆體字,祠堂正廳上方的匾牌和兩邊門柱上雕刻的行書對聯,以及正廳兩旁以正楷碑刻的告誡族人的宗規家訓,都體現了極高的書法造詣。兩個側門門柱上的行書對聯,大都以效法趙孟頫為主;而《首士戒規六條》《增美獎章六條》《釋回懲章十二條》等宗規的正楷碑刻,則效法了顏真卿的筆法。放生池外壁上的宗規十六條則用行楷書寫雕刻,可見二王(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遺風。一座祠堂,集合了如此多的書法品類,姑且先不論其內容之厚重,僅憑其書法形式的展示、以及書寫內容的豐富,也足以將這座祠堂稱為宗祠文化的寶庫了。
當然,嚴家祠堂的文物價值還遠不止這些,更為重要的是,凝聚在這座祠堂里的精氣神。
嚴家祠堂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有著自己的魂。凝聚在這所祠堂里的魂,就是遍布于祠堂內的宗規家訓,包括祀典嚴規、增美獎章、釋回懲章、首士戒規。它們無不體現了一個家族管理的智慧,表達了一個家族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嚴家祠堂的發端興建,本身就有一種教化意義。龍洞嚴氏一脈敬尊的七老婆婆因后繼無人,在臨終之前毅然將宅基和家產悉數捐出,用于修建嚴家祠堂,這樣既避免了族間財產之爭,又為宗族做了一件大善事。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祭祀,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嚴家祠堂大廳上方巨大的牌匾上刻錄的《創建宗祠序》和《宗祠規序》,均明確說明了修造祠堂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敬宗”即祭拜祖宗,銘記祖恩;“收族”即團結族人,和諧共存。“敬宗”更多體現在祭拜的禮儀上,而“收族”卻沒那么容易。嚴家祠堂在“收族”的問題上,主要是通過獎與懲來體現的,于是便有了《增美獎章六條》、《釋回懲章十二條》。《增美獎章六條》對于族中公而忘私、德才兼備、勤勉公事、光宗耀祖者一律給予獎勵,富貴者破格尊崇,貧窮者破格周恤。《釋回懲章十二條》則提供了更多的行為規范,在告誡族人為人公正、尊老愛幼、愛護公物、以家族為重的同時,也對諸如嫖、賭、盜竊、包攬詞訟、會匪土豪等一切不務正業者,作出了嚴厲勸誡。對于祠堂的管理者,祠堂內也刻錄有《首士戒規六條》,要求祠堂的管理者務必公正廉直,不得挾私武斷,祠內實物賬務管理務必清白。
興建祠堂的主事者們覺得“祠中所議條規猶未周詳,恐閱者弗能洞悉”,于是又刻錄了明代學士王士晉的《宗規十六條》于祠堂內,希望子孫庶幾了然心目。
王士晉的《宗規十六條》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很有名的家族宗規,明清時代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借鑒,足見其體例的完備。它包括鄉約當遵、祠墓當展、族類當辨、名分當正、宗族當睦、譜牒當重、閨門當肅、蒙養當豫、姻里當厚、職業當勤、賦役當供、爭訟當止、節儉當崇、守望當嚴、邪巫當禁、四禮當行。這十六條,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齊家修身的基本內容都歸納進去了,對于一個家族的道德養成和行為規范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縱觀嚴家祠堂內的這些宗規家訓,兼有道德律令和情感皈依雙重意義的“家國情懷”,與中國祠堂文化經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達成“光宗耀祖”、“福蔭子孫”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
當下,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弘揚良好家風、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樹立良好家風。《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
帶著這樣的認知,當我們再次走進嚴家祠堂的時候,它應該不僅僅是一座帶有家族個性特征的建筑,更應該是一方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