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民族文化凝聚著一個民族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和對社會的認知和感受,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當前,正值全國上下奮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期,保護利用好民族文化是展現民族成就與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本文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就民族文化保護利用作一些探討。
民族文化資源概述。恩施州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屬清江水系,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居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個少數民族,蘊育了豐富多彩、內涵深厚、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被列為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的核心區之一。
恩施州自古就是“川蜀咽喉,荊楚屏障”,是湘鄂入川的必經之路,歷代鹽商、馬幫往來中國西南與內地的必經之地,是眾多族群遷徙流動的重要通道,土家族、苗族、侗族與其他族類的文化融合,中原漢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融合,形成了以多種形態的民俗信仰及其儀式活動為核心,以豐富的民間傳說、音樂、戲劇、曲藝和舞蹈等傳統文化藝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以及大批的歷史遺址、遺存和古建筑、傳統村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山地多樣化文化特征。
按照區域文化特色,恩施州可以大致分為三個片區:一是以覆蓋利川市、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鶴峰縣五縣市保存完好的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村寨為主線的土苗風情文化;二是以覆蓋恩施市、宣恩縣、咸豐縣三縣市保留相對完好的侗族原生態村落及其民俗文化為主線的侗鄉民俗文化;三是以唐崖土司城、容美土司城、施南土司城遺址遺跡為主線的土司文化。恩施民族文化與其他地區傳統文化一樣,承載著恩施人民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社會經濟和思想觀念等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民族文化保護利用現狀。近年來,恩施州各級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保護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文化高質量發展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有效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發掘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發展城鄉旅游,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取得了一定成效。
著力構建保護利用體系。編撰完成了《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示范區規劃》等規劃,對民族文化生態、節俗文化、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代表性傳承人逐項研究分析,分類制定保護措施,明確了基本方向和思路,繪就了藍圖。尤其是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目標,制定了《恩施州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將恩施州域作為全時空文化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布局,以更加審慎的視角詮釋著民族文化保護利用的重要意義,搶占全域旅游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著力加大申報創建力度。抓好文化遺產挖掘整理、搶救性保護和修繕等工作,在保護、管理、利用的體制機制上敢于創新,在創建申報工作上舍得發力,構建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護體系。唐崖土司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施州城址等8處古跡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2處省級、45處州級和17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收集民族歷史文物、革命文物10萬余件。全州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3個中國傳統村落、38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17個特色文化小鎮、14個特色文化村;有15項國家級、66項省級、124項州級、462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2個國家級、86個省級、113個州級、544個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咸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著力強化保護利用措施。一是保護民族文化空間。從嚴保護山川、河流、植被等,維系其山清水秀、天藍地凈的田園生活,保護民族文化得以孕育和滋養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保存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風貌,延續歷史、傳承文化。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建成8個文物管理所、3個博物館和20余個民俗文化館,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制作一系列民族文化電視宣傳片和民歌光碟,豐富民族文化產品供給。三是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實施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和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積極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工作,開展非遺劇目復排、傳習培訓等活動,建設94個非遺傳承基地、48個傳習所、27個傳統工藝振興示范基地。四是搭建文化展示平臺。打造大峽谷《龍船調》山水實景劇場、女兒城大型土家族傳統婚俗情景劇場、大清江國際旅游度假區演藝吧等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大型山水實景劇《新龍船調》和《土司民宿歌舞表演》《土家非物質文化展演》在恩施大峽谷、土司城、恩施女兒會景區定期演出。恩施女兒城、施南古城、奧山世紀城等一批城市綜合體,集主題民宿、休閑餐飲、創意購物和民族文化體驗于一體,各行業各領域主動與旅游融合發展。恩施玉露茶、恩施藥材和富硒食品、特色手工藝產品成為旅游品牌。眾多非遺傳承人“洗腳進城”,到景區、到酒店駐點演出,展示、展演恩施民族文化。五是抓好文化宣傳展示。充分利用“精準扶貧·文化惠民”演出季“、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日”等主題活動以及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多視角、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同時,在特色文化鎮、民俗文化村及公共設施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色彩,建設一批民族標志性建筑,開發民俗節慶活動,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
傳統村落日漸衰落。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居住邊遠山村的人口涌入城市和鄉村集鎮,傳統村落“過疏化”現象日趨明顯,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瀕臨消失。再者,傳統木質、土木結構的房子陰暗潮濕,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拆建舊宅現象十分普遍。即使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中受到青睞,大多注重民族文化外在表現,停留于建筑、服飾、歌舞外在形態,對民族文化的本質核心認識不足,出現變味走像。
文化基因瀕臨失傳。非物質文化大多依賴于“口傳心授”,眾多的民間技藝存在“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等問題。從文化傳承形式來看,家庭失傳以及缺乏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是影響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原因。
為保持手藝的獨特性,避免外傳,很多民間技藝傳承“老輩人有封敕“”傳男不傳女”等。比如儺戲就有“傳孫不傳子”之說。民間諸多紙寫筆載的傳統劇本、民間歌謠越來越枯燥,優美動人、引人入勝的情節無法再現。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發生了變異,民族的最古老最純粹的記憶和文化基因正在流失。
文化遺跡保護堪憂。文化遺跡是民族文化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在田野調查、考古發掘、征集管理、研究宣傳等方面的工作沒跟上,專業人才匱乏,保障機制不力,古建筑、傳統街巷和古民居的環境風貌損毀較重,具有文化研究價值的實物大量失散。文物修繕工程中涉及拆遷、臨時用地、場地協調等問題,如果沒有政府統籌、部門協作,也很難順利推進。同時,由于缺乏文化遺跡保護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文物前置審批和行政執法薄弱,重建設輕保護、文物法人違法、亂拆亂建事件時有發生。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恩施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要借東風,抓機遇,規劃先行,深入挖掘,建立有效傳承、惠及當代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讓民族文化保護利用成為恩施山區群眾安居樂業奔小康的新動力。根據恩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點,特提出如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加大規劃推進實施力度。恩施制定了一批高質量、高水平,極具指導性的規劃,對各地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細致地闡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護利用措施,現在重點是按照規劃,推進項目落地實施。
一是要利用多種渠道推進規劃宣傳。加強規劃宣傳,開展討論研究,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和社會氛圍,引導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的全過程,對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將起到積極作用。
二是要著力補足基礎設施短板。搶抓國家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機遇,積極協調落實財政資金,補齊公路、水電和通信覆蓋等基礎建設短板。
三是要突破傳統理念創新發展。堅持把文化遺產作為旅游核心產品來打造,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地方戲展演和非遺項目陳列展示,做到文化挖掘、文化保護、文化包裝、文化宣傳“四個到位。
加大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力度。恩施民族文化具有較強的原生態文化底色,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強化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
一是擦亮民俗節慶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土家女兒會、牛王節等民俗文化內涵,著力提升節目創意、創新演出形式,推進民俗節慶進景區、進重大活動內容。
二是唱響民間文化藝術品牌。圍繞傳承和發展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著力推進民族舞蹈、音樂、戲劇、曲藝和傳統工藝等活態傳承,創編精品劇目。
三是持續抓好申報創建。持續抓好古建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和非遺數字化保護采集工作,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歷史文化名鎮(村)、特色文化村、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
加大民族文化基因傳承力度。要多方面結合,多方位跟進,培養和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培養一批傳承力強的民間藝術人才。
一是著力加強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大力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活動,把民族文化與廣場文化相結合,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實現交融互補、基因相傳。
二是著力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才。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帶徒學藝,鼓勵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傳承人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或民間藝術大師隊伍。支持高等院校開設民族文化藝術和傳統工藝專業課程,以現代學徒制方式傳承傳統工藝技藝,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著力營造民族文化氛圍。圍繞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把民族文化基因融入到居民區開發、市政路政工程建設、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各個領域,凸顯恩施民族特色,激起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加大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力度。推動文化和旅游在職能、資源、產業、市場、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做強文化創意產業。加大地方特色工藝品、紀念品等開發力度,做大做強傳統民間工藝品牌,構建差異化旅游商品體系。
二是做好傳統村落保護文章。樹立“整舊如舊”“外土內洋”的理念,大力引入民俗文化館、藝術館、書店、工藝品和創意產品商店、文化休閑娛樂場所等文化業態,發展民宿、農家餐飲。三是打造精致景區景點。依托恩施騰龍洞大峽谷、恩施大峽谷等地質奇觀,唐崖土司城、施州城址等文化遺跡,來鳳舊司鎮、利川謀道鎮等一批特色鄉鎮,以及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民俗文化體驗區。
加大保護利用保障力度。民族文化涵蓋面廣,保護利用任務大、投資多,在提高各地黨委政府重視程度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吸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民族政策,研究出臺民族文化保護利用的意見和措施,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民間手工藝和歷史文化,保護好鄉土文化遺產。二是加大資金保障力度。落實專項資金,將非遺申報、傳統劇目復排、精品劇目打造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年提高非遺項目保護經費和傳承人補助經費。三是建立經營協調機制。成立文化旅游發展中心或管委會,對文物保護單位、特色文化村落等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形成特色地理品牌。同時,加強與周邊地區、對口援建城市友好協作,推進文化交流發展。
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利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興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要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提升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化保護利用的重視程度,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做好民族文化保護利用,展現民族文化的特色,發揮民族文化的價值,使民族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