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璠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只有大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儲備豐富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一直以來是思政教師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近年來,國家提出了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即從“教”的一方進行改革,努力提高思政課“供給產品”的質量,以達到所期望的教學目的,這就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所周知,高校思政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樹人”的本質就是塑造人的靈魂。圍繞這一點,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思考兩個問題:向學生“供給”什么,如何“供給”。
關于供給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他進而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無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塑造青年大學生心靈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思政課供給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不可或缺的。
關于如何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當前,新媒體具有分眾性、互動性、靈活性、及時性等特點,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其中手機APP 畫面精致、內容鮮活、方便快捷,更是受到大學生的喜歡。高校利用91 速課平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手機APP 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內外學習,能夠打破傳統的說教模式,令學生耳目一新。
早在2014 年,教育部就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圍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個核心,凝練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并要求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教育,大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目前,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沒有形成體系和氛圍,還不能完全滿足立德樹人的需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比較零散。部分高校思政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并沒有進行整體規劃,導致教學內容比較零散,缺乏科學的設計。思政課堂缺乏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課外很少延伸,也缺乏實踐活動。
(2)部分教師不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高校思政教師內部往往并不統一,各自為營。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碰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往往有意繞過去,要么避而不談,要么蜻蜓點水,很少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未能真正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3)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必要的認同??v觀大學生學習生活現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方面比較缺失,而一些不良的外來文化卻在部分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盛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必將把大學生帶進一片精神荒蕪之地。而缺乏優秀民族文化滋養的青年大學生是膚淺的,難以產生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難以承擔振興中華的重任。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肥沃土壤,高校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如何契合大學生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他們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問題,我們認真探索了有別于傳統課程的APP 精品課程建設,構建了網絡思政課堂,形成了一系列APP 教學資源,創新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PP 進高校思政課堂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具有深遠的育人價值。把優秀傳統文化制作成手機APP 以及開辟網絡思政課堂,可以讓學生課中課后、線上線下學習,促進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而入心入腦,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價值追求,引導他們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至關重要。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形成優秀傳統文化APP 精品,對社會進行輻射,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進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枝繁葉茂,締造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其意義不可估量。
(2)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高??梢酝ㄟ^不斷研究和積累,一方面逐步形成優秀傳統文化進思政課堂的APP 教學內容體系,使之形成文化精品,另一方面也尋找優秀傳統文化進思政課堂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為其他高校思政教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參考與示范,這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有著積極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在教學中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為此,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目標,根據思政課教學需要和大學生身心成長的特征,我們認真選取適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并結合當前時政形勢,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所在。其內涵包括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遠大抱負,先國后家、家國一體的家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同仇敵愾、抗御外侮的報國之行,等等。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愛國情感和道德力量,對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我們制作了“愛國主義詩篇”“抗戰英烈傳”“錢學森”“那些累死的科學家”“80、90 后科學家”等相關APP,以豐富思政課堂內容,加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
同時,加強中華核心思想教育。中華民族有許多核心思想理念,是民族的精神內核,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吐故納新、與時俱進的思想,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思想,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在這方面,我們制作的APP 有“諸子百家”“從神話故事看文化自信”“創新是中華民族的稟賦”“中國民本思想的發展”等。
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核之一,它突出體現為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的生命的尊重。例如,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文情結,節儉自律、中庸平和的生活理念等。在這方面,我們開發的APP 主要有“古代人生哲理故事”“抒懷人生積極態度的十首經典詩”“古代勤學故事”等。
國學經典是培養青年大學生人文精神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基因和重要的精神家園。了解國學經典的基本內容,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根據這一點,我們研發的APP 主要有“中國古代圖書經典”“中國古代圖書經典——經部”“中國古代圖書經典——史部”“中國古代圖書經典——子部”“中國古代圖書經典——集部”“最美古典愛情詩詞”“毛澤東詩詞欣賞”等。
中華傳統美德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根不在則木衰敗。傳統美德包含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敢于犧牲、勇于擔責的奉獻精神,崇德向善、厚德載物的道德風貌,禮義廉恥、仁孝忠信的榮辱觀念,等等。針對傳統美德,我們制作的APP有“中華‘孝’故事”“中華‘儉’故事”“習近平談家風建設”等。
圍繞優秀傳統文化的上述內容,本著育人的目標,力爭出精品,我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強教學設計。根據高校思政課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大學生身心特點,系統安排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針對每一個APP,認真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等,注重APP 的正確性、文化性、思想性和可讀性,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真正達到育人塑心的目的。
第二,注重價值引領。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青年大學生的精神營養,它能豐富青年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厚植青年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為此,我們特別關注傳統文化的“育心”功效,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綜合素質。
第三,打造文化精品。這些APP 是用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也是用來進行課堂教學的,還要在網絡上傳播,所以,對每一個APP 的制作我們都慎之又慎。根據教學需要,認真選材,仔細審核,精益求精,集中團隊成員的聰明才智,并參考其他有識之士的意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PP 品牌建設。
(1)課前活動。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過程是一個慢慢浸潤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選擇恰當的時機是很重要的。為此,在每次思政課上課前10 分鐘,我們要求學生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以小組或個人形式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活動。目前,同學們涉及的傳統文化的話題很多,內容豐富,有從正面褒獎的,也有從反面思考的,有單純講傳統文化的,也有結合時事宣傳民族文化精神的。
(2)課堂浸潤。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討論和內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針對比較簡單直觀的內容,教師往往結合教材,穿插已經制作好的APP 或者微課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二是針對比較難懂的內容,教師在課前或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討論,再把研究成果做成APP 插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內化于心。
(3)社會實踐。主要采用踐行體驗法,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到古今貫通、精神融會。這些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義務獻血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旨在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健康成長。
(1)91 速課網絡課堂。即利用91 速課平臺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課堂,既便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也便于社會其他成員學習。教師先在91 速課平臺上建立網絡課堂框架,再把制作好的系列APP 或微課推送到課堂,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網絡課堂。這種課堂,學生可以進班學習,也可以不進班學習,還可以互動交流。學生學習的時間安排非常自由,興趣選擇也自由,什么時候學,喜歡學什么,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
2018 年,我們在91 速課平臺上開設了一門愛國主義教育網絡課程“中國抗戰史”,其由21 個相關聯的APP 構成。開課的目的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牢記歷史,不忘國恥。目前,點擊學習的人氣已經達到六千兩百多人次。
(2)APP 教學資源。找準與教材的契合點,制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PP 用于教學。制作好的APP,教師可以以二維碼的形式插入PPT 課件中輔助教學,也可以以網絡鏈接的形式轉發,便于學生隨時學習。APP 教學資源與網絡課堂的區別在于,一方面內容獨立、短小精悍,另一方面它是作為教學資源存在的,可以輔助課堂教學,也可以作為課堂延伸,便于學生單獨點擊學習。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91 速課網絡課堂不是對大學基礎課和概論課教材內容的再現,而是一種內容全新的課堂,是對高校思政課的一種有效延伸和拓展。
從最近兩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看,APP 深受師生歡迎,任課教師愿意用,學生也愿意學,形成了良性循環。在實踐過程中,全程學生參與、學生體驗、學生評價,這充分發揮了大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APP 短小精悍,可以作為課堂討論主題使用,可以作為課前問題導入使用,還可以作為課后研學使用,滿足當代大學生線上線下靈活學習的需要。APP 的內容都是書上沒有的,內容鮮活、新穎,形式也是圖文并茂,并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人文性、價值導向性,對青年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一方面,可以營造溫馨、和諧的思政課堂人文文化氛圍,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釋放課堂教學活力;另一方面,改變了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延伸了課堂教學——學生可以把APP 收藏起來,課后仔細研學和消化,通過課內外的有效學習,真正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別要說明的是,讓學生自覺成為APP 文化產品的受益者、推動者、制作者,使他們由“受眾”轉為“分眾”甚至“創眾”,能夠極大地發揮學生在正能量傳播中的播種機作用。
高校思政課教師把手機APP 引入課堂教學,創新了教學手段,使課堂更具吸引力;開發制作一系列手機APP 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內涵,創新了教學載體。同時,還找出了優秀傳統文化與教材的契合點,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探索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容體系,也摸索出優秀傳統文化進思政課堂的有效路徑和可行方法,以思政課堂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以此為契機,還可以推廣教學改革成果,為其他兄弟院校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可行的經驗。
高校思政課教師把APP 文化產品同步發布到91 速課平臺,供網絡上的社會成員學習,擴大了服務面,用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教育人、影響人、感染人、滋養人,便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尤其是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課堂的模式,以網絡課堂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陣地,發揮了其育人的社會效應。也就是說,教師通過91 速課平臺,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APP 的學習中來,擴大優質文化產品的社會輻射面,讓更多人吸收正能量,傳播正能量。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堅定青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高校要借助91 速課平臺,根據思政課教學內容和青年大學生身心成長需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構建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幾大網課教學內容體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融合;利用91 速課平臺,以信息化手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思政課堂,實現教學內容的深化、教學時空的延伸以及教學對象的擴大。要進一步把現實教學、網絡教學、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構建立體育人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育人中發揮浸潤心靈、健全人格、提升境界的作用,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