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
武漢工商學院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極強的社會學科。在法學本科教育過程中,除了通過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向學生傳授各門課程的必備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通過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引導學生從鮮活的實例中提煉法理要義,在解決教師設定的假設問題中養成法律思維,訓練并掌握法律技能,增強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按照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現階段的凡是開設法學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必然開設法理學、憲法、民法、刑法等14門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各個院校培養目標的差異,設置其他必修和選修專業課程。筆者所在的學院是一所以商科專業為核心再搭配其他與商科聯系比較緊密的自然與人文學科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定位的民辦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計開設的課程和培養目標之時,必然要重點考慮社會對法學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實際需求,必然要將檢驗教學效果的工具,即教學效果考評機制,與需求做到最大程度地對接,從而保證“產銷對路”。
在整個教學效果的考評體系中,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正是實現這一目標必不可少的途徑或環節。然而,和全國大多數脫胎于公立高校已經開始獨立辦學的民辦高校一樣,大多數教師都來自于公立高校,其仍然習慣于以傳授系統和科學的法律知識為目的。實踐教學的考查形式、對象和評價依然是對理論教學的再現,甚至連考查的知識點和考查體系安排方面都是根據教科書的篇章結構來進行設計,這必然導致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撕裂化、片段化,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同時,無法連貫知識體系,從而帶來思維脫節,甚至影響其正確認識和評價該學科①。筆者所在的法學系就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其中一個專業方向為房地產法律實務方向,該方向課程包括了四門課程,其中就有筆者負責建設的《土地管理法律實務》課程。在設計實踐教學方案時,筆者就深感如果不對傳統的實踐教學考評體系進行改革,我們建設方向課程所倡導的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必然無法落實。
眾所周知,雖然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學本科教學的立足點并不是為了某些具體的行業或工作崗位培養人才,但由于法學專業本身性質所致,從1978年恢復高等教育一開始法學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就被假定為公、檢、法三大機關以及其他行政事業單位的法務部門,但是不可否認的現實情況是,縱然大部分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仍然將公、檢、法和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就業的首選,由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錄取考試通過率非常低,導致最后對口就業的比例不足50%。以寧波大學對三屆畢業生所做的法學專業就業現狀調查結果為例,完全不對口就業(即從事完全與法學不相關的工作)的比例竟然高達30%,基本對口和相近的比例占到了50%左右,完全對口的只有20%左右。②傳統的法學專業實踐教學以案例分析為基礎形式,以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程序的法律技能為重點實訓對象,而就業的實際狀況卻在提醒教育者,目前的實踐教學定位已然與現實情況脫節,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的定位必須進行改革。
如上所述,以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庭審作為實踐能力培養定位,必然導致考評對象也圍繞訴訟程序流程進行設計。在考評實踐教學效果時往往是以案情分析報告、模擬判決書、起訴書、訴狀、答辯狀等等與訴訟程序相關的作品的完成質量來考查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由于至少50%以上的學生都進入企業或從事自由職業,非訴類的法律事務其實是這些學生工作的日常。以《土地管理法律實務》為例,如果學生是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法務部門工作,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房產交易、投融資、股權交易等合同進行審查,參與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投標、競買活動,對所在企業的各項經營行為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查,在發生法律爭議時通過各項合法措施維護本企業的合法利益等等。所以,在設計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時如果僅以訴訟為中心,而對許多重點的非訴類法律事務相對關注較少,則必然導致實踐教學考評對象的重大缺失。
無論是獨立設置還是非獨立設置的實踐教學課程,都在先導課程或理論教學部分結束之后開展。盡管實踐教學教什么、練什么必然是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但筆者認為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安排方面,實踐教學應該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如民法總論、公司法、合同法等這類傳統課程,理論教學往往依托成熟的教材進行,而傳統教材又是以知識體系的邏輯遞進順序或性質類型來編排體系結構,一般不會考慮處理某一類具體事務中涉及哪些法律知識。對于尚未掌握系統法律知識的低年級同學而言,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比照理論教學設計問題不大,但是對于高年級同學而言則不利于培養實務操作能力。還是以《土地管理法律實務》為例,由于土地管理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行政法、民商事法甚至是刑事實體法的相關知識,所以這門實踐教學體系設計必然是以處理具體的法律問題為邏輯中心,而不是以各個部門法的知識體系為中心進行安排、設計。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于法學人才的需求均不同程度地出現增加,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早已去中心化,企業和以律師為代表的自由職業成為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③對于民辦高校的法學專業學生而言,企業和自由職業更是就業的主流。因此,在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的定位問題上,民辦高校更應當多元化以便滿足培養不同的崗位對于法學專業人才實務操作能力的需要。同時,還應該根據不同的年級以及課程的性質制定更為精細化的實踐教學考評體系。
由于長期以來法學專業學生的主流就業去向一直被假定為國家司法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而對于實際吸收更多畢業生就業的企業和自由職業關注相對較少,在設計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時如果僅以訴訟為中心,而對許多重點的非訴類法律事務相對關注較少,必然導致實踐教學考評對象存在重大缺失。以《土地管理法律實務》為例,在制定該門課程的考評實施方案過程中,除了依然保留企業涉訴法律事務的考評對象之外,還增加了處理企業內部管理、權證申請、對外交易、土地征收等方面的非訴法律事務技能的考評要求,并對需要完成的作品質量評價標準予以明確化,從而豐富了實踐教學考評對象。
由于長久以來以教材為中心的“灌輸式”理論教學,導致實踐教學體系的安排、設計受到教材體系結構的影響。筆者在設計《土地管理法律實務》課程的考評實施方案時,便不再以法律知識的性質和前后遞進順序為邏輯去設計實踐教學考評體系,而是以法律問題,或者項目取而代之。例如,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就是將公司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城鄉規劃法等民事、行政法律法規的知識點按照“項目開發主體設立”,“項目開發主體的內部治理”以及“建設開發用地的取得”三個項目編排考評體系,從而使該門課程在完成專業素質教育的同時也發揮其職業教育的功能。
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工具,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知識轉化為能力”主要檢測依據。只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不斷地對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考評體系予以改進和完善,才能保障民辦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 注 釋 ]
①朱丹.從“縱向培養”到“橫向發展”:深度推進應用型環境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應然邏輯[J].海峽法學,2019(2)(總第80期):116.
②吳敏.法學專業就業現狀調查與反思:基于三屆畢業生的調研[J].法制博覽,2018,4(上):231-232.
③朱林,鄧榮華.關于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1(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