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志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憑借運營經驗、技術水平、管理理念、品牌優勢和產品影響力等,比較容易獲取到某個行業領域的市場主導權。作為上游品牌產品制造者或品牌授權方,跨國公司可能會向在中國市場中的下游分銷商、零售商植入包括RPM在內的多種縱向約束策略,以便更好地控制下游市場的零售領域,強化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直接或變相地實施對中國本土消費者的價格歧視活動。
李世杰教授所著的《跨國公司壟斷勢力縱向傳導機制及規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一書,基于對在華跨國公司價格壟斷行為的觀察、調研以及理論分析,探討了上游制造商RPM策略的實施動因,給出不同RPM策略行為的適用性反壟斷規制路徑;在探討跨國公司壟斷勢力縱向傳導的內在動力來源和外部動力來源的基礎上,分析在跨國公司堅持植入RPM策略下本土零售商的參與激勵,聚焦討論了跨國汽車廠商的RPM策略選擇;并分別考察RPM策略和兩部收費制兩種定價機制下,無約束建議零售價和RPM口頭協議對進口汽車產業鏈利潤分成情況及其對本土消費者福利的影響。該書還從中國本土消費者的消費參考依賴偏好入手,構建“消費者不當偏好—市場結構—縱向合同”模型,考察兩部收費制和RPM兩類定價機制下的模型均衡,并借助中國產業實踐的規制案例來印證模型結論;最后還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該書從基礎概念辨析入手,綜合運用了邏輯歸納、數理模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探討既有國內反壟斷規制案件的基礎上,結合縱向關系經典理論,剖析跨國公司在中國濫用市場勢力的實際根源,分析其借助轉售價格控制、建議零售價等工具操縱市場的內在機制以及對中國本土消費者福利的侵害。從理論層面構建了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突破既有轉售價格控制理論解釋框架,有明顯的理論價值,值得理論研究人員認真研讀和進一步研究。在理論研究基礎上,該書還結合反壟斷規制案例的討論,反思當前政府反壟斷規制效果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別針對反壟斷立法機構和規制執行部門提出若干政策建議,體現出較高的實踐應用價值,值得反壟斷實務部門和實務工作者閱讀。
隨著經濟不斷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不斷加快,更多的跨國公司將進駐中國市場開拓、發展業務。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搭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將是中國深化改革和建構制度的主旋律。為了營造“公平競爭”“國民待遇”的市場環境,加強對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反壟斷立法將提上歷史進程,并成為國內營商環境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筆者期待著包括該書作者在內的更多研究人員能對這一重大問題保持高度研究關注,并開展持續跟蹤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