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科利
西安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54
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因此,針對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大學術失范問題——“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營造高品質的“學術生態”,構建良性發展的高校學術生態文明系統至關重要。
學術生態在國外的發展和研究比較早,1966年,美國學者(Ashby·E)阿什比率先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標新立異將生態學的概念正式應用到高等教育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外學者開始對教育生態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從教育與環境關系方面探討教育生態學(Fein·L·J,1971)、(Tanner·R·T,1974)、(Sullivan·E·A,1975),英國學者埃格爾斯頓以研究教育資源分布為主旨((Eggleston·J,1977)進行研究。學術生態是教育學與生態學交叉的產物。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前任主席博耶(Ernest L.Boyer,1990)在《學術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報告中倡導大學學術生態觀,他指出大學學術應該包括“探究學術”(scholarship of discovery)、“整合學術”(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應用學術”(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學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四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聯系,這四種不同的學術構成了相互依存的學術生態系統;他的學術思想對世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998年博耶本科生教育委員會發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等報告,學術生態研究著重于以教學與科研并重為導向,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均衡發展,促進大學質量的提高。目前,隨著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執政理念、公眾意識、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加深,學術生態文明的理論范疇與實踐方向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學者開始對“學術生態”問題進行研究。1999年,楊移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學術生態》一文中,系統地提出了學術生態的概念,學術生態的三大組成因子是學術,科研人員和環境,這是一個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近十多年來,國內學者在學術生態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活躍。目前,在知網上,采用高級檢索方法,以篇名和主題為檢索條件,以“學術生態”這個關鍵詞列為主題詞,不設時間進行精確檢索,截止2019年10月4日,共檢索出292條結果:其中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9篇。
從總體情況來看,當前學術生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從時間分布來看:1999-2005年的研究較少,年發表量均為個位數字;2007年達到研究的高潮,達到52篇;2008-今,處于波動狀態。2.從文章來源分布來看:65%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具有研究深度的博士碩士論文甚少。3.從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關于學術生態概念和特點研究。學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三大生態因子說”(楊移貽,1999)和動態系統說:學術生態是由學術、教師和環境構成的,以大學教師為學術主體,為完成學術活動目地從而形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吳蘭平,2009;馮君蓮,2012)。學術生態的特點:學術生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滲透性、可塑性和開放性(司林波、喬花云,2013)。(2)關于學術生態的困境和危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側重“學術主體”即大學教師展開,認為學術主體學術職業操守的偏離,導致行為失范,學術信仰缺失等(范松仁,2016;任珂,2016)。第二種側重“學術環境”展開,探討學術生態環境的失當:學術研究資源有限,學術市場化,學術研究行政化,學術制度變遷滯后,學術評價過度量化等(張啟強,2007;蘭云貴,2009;章家恩,2015)。(3)關于學術生態的建設研究。強調學術主體的作用:學術主題的屏蔽作用、修復作用、自覺作用、乘補作用和生命機制作用(劉貴華,2008)。強調學術問責制:對學者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行為進行責任追究,學術問責制捍衛學術自由,落實學術自由(司林波、喬花云,2013)。強調制度體系的構建:建立學術主體、學術載體和學術環境的制度保障體系,為學術生態提供良性發展的環境氛圍(王銘玉,2016)。
學術生態包含三個方面:學術主體,學術環境和學術載體。這三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整體的動態的學術體系。高校的學術生態中的學術主體是以教師為主;學術環境包括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學術載體包括學術期刊建設和其他學術平臺,如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等。高校學術生態文明構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術界需要保障學術權力,塑造學術倫理。要構建高校學術生態必須首先處理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利的關系。只有學術權力通過組織制度得到保障,學術權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和影響力。針對一系列的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問題,重塑學術倫理,凈化學術界。
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對高校的辦學行為有重要影響,政府應給予高校足夠的辦學自主權;高校和政府之間保持適當張力,高校勿忘使命服務于國家。理順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政府下放權力的同時輔之以相應的監督措施。建立全國性的誠信辦公室及各級科學道德監督機構對規范學術主體的科研行為有重要意義。
良好呈正態發展的學術環境是學術生態的基礎。學術環境指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在社會環境方面,政府需要發揮宏觀管理作用,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學術活動的進行,同時需要建立高效外部學術評價與監督機制。學校環境方面,制定相關組織法,實施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分離和制衡,防止權利的濫用。推薦教授會、校友會和行政首長相結合的治?;蛑卧悍绞健M晟茖W術考核與晉升制度,可參考發達國家,采用任期制和終身教職制度相結合的教師人事制度,實施“非升即走”的晉升制度,在任期內,一般最多有兩次申請晉升的機會。
堅持學術評價公正客觀、公平原則。學術載體為學術發展提供平臺,從學術期刊建設和其他學術平臺方面加強對學術文明的建設。新聞出版總署應對學術期刊進行有力的監管,監督選刊標準和審稿過程,防止幕后交易。學術期刊方面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方法,發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大多是季刊,發行量少,文章質量優,審核過程嚴格,他們的基本標準是匿名審稿和多審制。他們課題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非常規范,課題的預算十分科學,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以美國為例,科研管理方面很大特點是管理機構設置齊全,相關管理人員專業素質高,分工精細化,管理到位。
從“生態學”的視角下探討高校學術文明,力圖建立圍繞學術主體、學術載體和學術環境的制度保障體系,對高校學術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試圖解決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學術失范現象,營造積極向上和正向發展的學術生態文明,這些對發展社會科學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