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偉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不少有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等,這些法律規范的出臺有力地支撐和保障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市場經濟對于金融產品以及金融工具的職能和作用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就對金融立法以及金融立法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
一般而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整體價值觀除了物質經濟基礎這個決定條件之外,還會受到歷史文化、生產力狀況等的影響。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黨的十八大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①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字,卻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它集中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普遍愿望,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可謂中華民族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也是法治本身應有之義;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整體顯示出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層面互相融為一個整體,作為整體,它深刻回答了我們到底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社會、公民這幾個重大問題。其實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和目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達到的理想狀態。②要達到這些要求和狀態,僅僅依靠道德的教化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新的、更高層次的表達便應運而生。必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富強即國富民強,人民富裕國家強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國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愿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是社會進步的物質經濟基礎,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1]民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治國之本,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和諧是現代化國家的一種發展狀態這四個方面分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四大建設層次來確定我們的奮斗目標。[1]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會法治層面的內容與要求,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價值取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也是小康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制度之基,以人為本原則的基本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基,是社會健康發展和平穩前行的動力和保障。黨的十八大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提出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1]法治是社會主義社會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要求將法律作為治理社會和國家的主要工具,發揮社會調節器的功能,強調社會治理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與權威性,任何人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內容與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基本道德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固基石。愛國是公民基本道德準則的價值支柱。[1]黑格爾曾指出:“愛國主義是這樣一種情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經受著任何情況下的考驗——從而也產生了隨時愿意付出不尋常的努力的精神。”[2]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公民的一種基本能力、基本態度、基本習慣和基本精神。敬業精神能滿足公民個人的各種需要,關系著用人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偉大而崇高的社會價值。[3]誠信即誠實守信,是為己為人的基本交往規范,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法治建設的堅定基石。[4]友善是個人的優秀品質,是人際關系的調和劑,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是實現生態和諧的基礎。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心懷善念,克己立人;尊重理解,有容乃大;協調合作,達人達己。[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是全面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然要求。④從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立法不僅必要而且正當。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法律與道德、倫理、宗教等其他社會規范之間的分離已成常態。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的現實必要性和理性考量,科學的路徑選擇可以從“價值軟法化”和“道德法律化”兩個層面入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轉化為自覺遵守的軟法規定,或落實為具有法律強制意味的硬性規范。[6]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金融法制體系。1986年《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以及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的相繼頒布,[7]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實施,為金融法律體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在金融領域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金融法制體系的核心。但是我國目前地方金融立法體系還不完善,僅有部分地區有地方性法規作為金融立法的支持,大多數省級人民政府出臺由規范性文件,效力層級太低。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如果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貫穿于金融立法和法律規范條文之中,譬如制定《社會信用法》,可以彌補目前我國沒有相關法律的尷尬局面,支撐金融信用環境的打造和優化。
《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了國家所有原則;《商業銀行法》規定了安全性、流動性、效益型原則,公平競爭原則、自愿原則、平等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這些原則都很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及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一帶一路”構建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我國企業包括商業銀行以及各類金融機構不免都要與國外企業或者國外金融機構打交道談交易做買賣,這就要求我們金融部門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過程中,務必都要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榮譽。除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些價值理念必須堅守之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核心價值觀同樣需要堅持和應用發展。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融入到具體的法律規范之中,體現在立法目的和立法本意之中,進而形成一以貫之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為國家、為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多做貢獻。譬如要堅持普惠金融原則、服務實體經濟為主原則等。
立法是執政者借用法律將生活工作當中的常識常情常理上升為國家法律的一種活動,立法技術是立法工作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立法中起到關鍵作用。立法水平反映著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立法技術則是立法行為的核心要素之一。譬如金融犯罪立法,在我國采用的是統一的成文法典的形式,這種形式能夠比較好地體現中央集權的特征,體現整體國家的權威性。但是,國外就有所不同,譬如在德國一些刑事犯罪的罪名則規定在《信用業法》《保險法》《證券交易法》等附屬刑法和單行法中。英美法國家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譬如美國的《內幕交易制裁法》《禁止洗錢法法令》等單行刑法規定了大量的金融犯罪。[8]
我國的金融立法技術還不是很完善,立法技術在充分體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同時,更要體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整體發展理念和價值取向。富強是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和百年期盼,是社會主義是本質要求,其中,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是最大優越性。[9]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政治價值。[10]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諧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是社會制度的價值理念基礎,是重要的社會人文機制規范。[11]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立法技術上的體現是金融立法是否成功的關鍵。
金融立法的內容包括立法依據、立法目的和宗旨、法律概念、指導方針或原則、適用對象、政策支持、職責分工、實施方式、社會參與、人才建設、研究教育、考核評價以及特別保障規定等等。法律往往滯后于社會實踐,一般情況下是先有問題后有法律,這是事物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但是法律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不能早也不能太晚,否則就會阻礙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
無論是何種立法包括金融立法,必須充分體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整體價值觀、利益觀、安全觀;必須充分體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精神向往;必須充分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追求以及作為人類發展的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在立改廢釋的過程中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創新已經落后的習慣做法、理念等,方能使我們的立法時刻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真正成為我國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改革發展的穩定器!
全面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金融行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言而喻。而金融立法則是對金融業發展的法律規制,金融立法的完善同時也是提高立法水平的重要體現。然而現階段,我國金融立法存在諸如害怕越權立法而不敢立法;立法層級低;立法內容不完善、立法缺位等問題。金融改革需要依法治“金”,規范監管;需要營建市場主體,政企分開;需要穩扎穩打,服務全局。而與金融改革密切相關的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在自身的法律建設方面同樣存在著亟待完善的方面。
一方面,現行法律對于金融方面的“基本制度”與非基本制度的“地方事務”表述不清。按照《立法法》關于中央和地方金融事權的劃分,地方層面在金融立法沒有明確的界限,時常害怕越權立法,僅僅對中央金融立法的具體化和配套措施進行立法,而沒有針對地方問題的地方專門性立法。另一方面,地方金融立法與上位法“不抵觸”的界限模糊。《地方組織法》第6條、《憲法》第100條與《立法法》第72條都規定制定地方性法規需以“不抵觸”為前提。但是上述條文對于“不抵觸”的內涵和邊界卻未有提及。地方金融立法過程中難以把握“不抵觸”的界限。
金融立法未形成統一的體系。“我國金融立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金融立法體系還不完善,僅有部分地區有地方性法規作為金融立法的支持,大多為規范性文件,效力層級低。
地方有關金融活動、金融組織、金融業監管協調的立法等均未完善。金融活動的更新變迭迅速,即使從程序較為簡單、實施較為便利的政策文件來講,地方政府也無從應對日新月異的金融行情,更不用說制定金融規范了。
內陸省份、西部地區金融業發展緩慢,其地方金融立法工作滯后,專門性的金融法規很少。相比之下,溫州、上海、深圳等東南沿海地區的金融立法走在了全國前列,然而,即便是這些地方的金融立法也是比較落后的,我國地方金融立法發展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國的地方立法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完善金融立法、強化金融監管是當前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務。[1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攝金融領域立法工作,將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融入金融法律原則和具體法律規范當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關鍵所在。
立法原則是立法活動的行為準則,為立法活動的方向確定坐標。把愛國、敬業、和諧等理念作為金融立法原則的內容將有助于增強金融立法的普惠性和指導性,對立法活動過程中劃歸立法權限、確定法律規范的內容、確定監管主體和監管職責都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具體而言,要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金融法律制度,切實保障公民權利。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法律制度,推進形成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保護產權、維護契約、有效監管的市場體制。要加強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規范政務誠信、公民誠信、科研誠信等的法律法規。
將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融入金融法律原則和具體法律規范當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關鍵所在。法律法規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積極推進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金融領域立法,注重將具有道德屬性的軟性約束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可使法律法規更好地彰顯價值目標、價值導向以及中國人民的價值準則,實現法律發揮與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真正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破除地方害怕越權立法而不敢立法的思想桎梏,讓地方敢于創新,敢于立法。“金融立法權主要賦予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符合地方小微金融機構發展的法律,明確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管理地方金融的職責權限。”具體而言,地方層面應當圍繞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金融改革發展先行先試和營造金融發展環境進行制度設計,著重就金融市場體系、區域布局和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環境、金融創新環境、信用環境、金融風險防范和法治環境建設等作出規定。
法律法規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積極推進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金融領域立法,注重將具有道德屬性的軟性約束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可使法律法規更好地彰顯我國制度建設的價值目標及價值導向以及價值準則,實現法律發揮與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真正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和清理,是一項重要工作,是保障基層規范性文件具備“良法善治”品質的關鍵。在審查和清理時,各級政府需要建立嚴格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和合法性審查制度。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糾正規范性文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需要加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金融領域的“民主立法”。也就是在老百姓關注的金融領域建立和完善有關法規,主要保障和改善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等“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努力解決“有錢的越能貸來錢,沒錢的越是貸不來錢”的尷尬局面,真正實現金融的普惠性。
[注 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11-8.
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次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10-18.
④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規劃》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全過程,確保各項立法導向更加鮮明、要求更加明確、措施更加有力,力爭經過5到10年時間,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