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支紅 許 澤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中集中體現為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對社區矯正工作中出現的司法人員腐敗問題,社區矯正對象的適用及程序合法性問題,刑事判決執行等問題進行強有力的法律監督,保證刑罰執行機關嚴格依法辦案,確保刑事訴訟的嚴肅性。
E市社區矯正工作肇始于2006年12月,目前,市、區兩級司法局均設有社區矯正辦公室,市司法局編制工作人員5人,三區司法局各編制人員1人,三區檢察院專設有社區矯正檢察工作室,全市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人員共計14人,同時,依托社會力量,形成了一支27人的社區矯正者隊伍。全市轄區內共有25個鄉鎮司法所,散布于E市159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截止2019年共接收社區矯正人員共計2805人,目前,在冊社區矯正人員中,緩刑人員2396人,管制205人,假釋79人,暫予監外執行65人。司法局社區矯正監管手段主要是采取司法部開發的網上“E”信息平臺,該平臺包含了手機定位、指紋電子簽到、電子請銷假、社區矯正人員電子檔案等部分。人民檢察院、法院、公安機關三方都有各自的信息平臺,但是與司法局的信息平臺無法進行數據共享。目前,筆者所在的區檢院對社區矯正檢察工作采取的監管方式是定期巡回監督方式,安排檢察人員同司法局同志赴所在轄區14個司法所實地檢察,檢察周期為3-5天。自2017年至2019年,筆者所在區檢院共辦理社區矯正檢察案件75件,向轄區內區司法局發出檢察建議書共計69份,糾正違法通知書共計6份,采納回復率達到100%。
E市各級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克服困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實踐中還是有諸多問題,影響檢察機關發揮法律監督職能: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雙主體社區矯正模式使檢察機關監督對象不明確,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明確規定了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執行、管制和剝奪政治權利的執行主體是公安機關,但在E市社區矯正工作中,司法局實際承擔了日常的社區矯正管理工作,于是出現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是公安機關,實際工作主體是司法局的局面,而公安機關與司法局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無明確的法律規定,進而造成執法混亂,經常出現司法局與公安機關溝通不暢,檢察機關居中協調的現象,影響檢察機關正常開展社區矯正監督工作;2.檢察機關自身定位不準確,目前,E市檢察機關更多是將自身定位為“社區矯正的參與者”,而不是“獨立行使法律監督的監督者”,工作中就成了檢察機關在法院、公安機關、司法局之間參與配合,在社區矯正監督活動過程中,參與檢察等情形,未凸顯檢察機關獨立的法律監督地位。
1.隨著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的推進,原先檢察機關監所檢察業務也劃入刑事執行業務內,目前,筆者所在E市a區刑事執行部新設為第三檢察部,承擔業務有羈押必要性審查業務、超期羈押審查業務、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線索移送、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等一系列刑事執行檢察工作,人員配置5人,其中包含分管領導,而整個E市刑事執行檢察隊伍總計14人,這其中還有人承擔著監所檢察室的工作,面對日常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明顯“力不從心”,很難做到實時跟蹤、定點定期監督,同時轄區司法所覆蓋面大,被監督對象涉及各基層,矯正人員又分散居住,這也客觀上帶來監管難度。
2.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在社區矯正模式中,社區成本分為兩部分。一是政府投入成本,包含辦公成本、政府委托費、政府人工費;二是社會投入成本,包含社區矯正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捐贈。辦公成本與政府人工費主要由地方政府財政保障,目前,E市司法行政機關下設有社區矯正辦公室,工作重心是社區矯正工作,但主要工作落實在基層司法所,而司法所的辦公經費來源于地方財政,財政投入多,人員配置多,社區矯正工作落實就好。E市全市25個司法所工作人員配置就參差不齊,多數司法所只有1-2人,個別司法所才有2-3人,且辦公場所、辦公設備、辦公車輛無法保障,同時他們還承擔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普法宣傳、街道文化創建等工作,人員抽調情況頻繁,很難顧及社區矯正工作。二是社會投入成本,由社會志愿者、社區捐贈來實現,而有學者對社區矯正的問卷調查表明,只有13.7%的人群比較了解,68.3%的人聽說,而17.4%的人壓根不知道。充分說明公眾對社區矯正工作缺乏認知,也暴露出傳統“重刑思想”的根深蒂固,公眾更多是對矯正人員社會危險性的擔憂,這不利于矯正人員回歸社會。
表現在:1.傳統的事后監督模式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制約檢察機關及時、全面掌握社區矯正工作情況,實踐中,對交付執行的法律文書主要靠法院寄送,且實地走訪調查、交付執行檢察、變更執行等方面,多是書面檢察。這種監督所需時間長,但這段時間是檢察監督的黃金時段,關乎是否快速發現矯正人員及時入矯、脫管、漏管;2.監督手段單一,缺乏剛性。當前,E市檢察機關主要依賴每二個月一次的社區矯正檢察活動,對于監督出現的問題,多采取“檢察建議書或者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通知矯正機關改正糾錯。實際上,這種方式缺乏司法裁決效力,長期下去,嚴重影響刑罰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嚴肅性,弱化檢察剛性。另外,法律也未賦予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監督過程中的強制力,以及追究相關單位和責任人的權利,被通知糾正的單位,更多只是書面答復的方式回復檢察機關,實際是否糾正落實到位很難保障。
當前E市社區矯正檢察工作處在司法體制改革的過渡期,有問題很正常,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的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工作,我們要根據客觀實際,預見性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使社區矯正檢察工作步入新臺階。
筆者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有全訴訟階段監督、動態監督的新思路。刑事訴訟過程是動態的,雙主體司法模式、檢察機關自身定位的問題需要各級人民檢察院將社區矯正監督的視野擴大到社區矯正五類監管對象前的訴訟階段。例如,提前介入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提早發現問題,以防止違法假釋等情況出現;提前介入緩刑審前調查環節,預防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的情況。建立科學的檢察監督制度,我們需加強與執行機關溝通,以形成合法性、可操作性的一致意見,同時,明確執行機關在執行過程中對檢察機關的法律文書報送,其中包括:1.日常法律文書銜接制度,要與社區矯正機關、法院等機關及時銜接,第一時間掌握社區矯正動態信息;2.日常檢察制度,制定定期和不定期檢察的日常檢察制度,比如,檢察機關社區矯正巡回監督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出現滯后性、慣性檢察監督現象;3.檢察機關檔案管理制度,雖然社區矯正檢察工作并非文案工作,但是完善的社區矯正檢察檔案對于具體檢察監督的開展及未來的調研具有前瞻性作用;4.檢察公開制,這不僅有利于社會對檢察機關進行監督,獲得社會力量認可,還可以提升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司法力;5.社區矯正司法人員職務線索移交制度,目前,檢察機關仍保留司法人員職務犯罪的偵查權,通過對社區矯正司法人員的線索移交、立案偵查,對于保護社區矯正人員的合法權益,提高檢察機關權威性具有積極作用。
首先,E市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法院、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工作中都有各自的數據平臺,這些平臺都各自進行社區人員數據的收集,需要我們確定交換數據的標準,進行點對點數據精確采集,整合大數據,構建包含社區矯正人員日常監管、基層社區矯正工作情況檢察、社區矯正人員突發事項應急處理、社區矯正人員遠程視頻幫教、法院判處刑罰人員情況等模塊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其次,筆者了解到,電子監控設備在美國等國家已經成熟并普及,在國內部分城市也正在試點運用,現有技術下,電子監控設備主要有民用設備,如手機定位;穿戴式設備,如智能手環;植入式設備,如植入性導航儀。而我國主要采用民用設備(手機定位)模式進行監管,很容易出現人機分離的脫管、漏管情形,在實際運用中也受到通信運營商技術的影響,經常無法獲取定位、定位模式關閉,迫切要求我們加快推進新技術的運用,經調研,我們發現電子手銬和智能手機APP兩者結合的方式,能有效避免單一手機監管的盲區。
成本投入,一是確保政府對社區矯正經費的投入保障,這方面可參照監獄體制改革的做法,將社區矯正經費列入政府的財政預算中,由國家保障經費。二是加大社會成本投入,加強社區建設,借助第三方機構,如學者、社會志愿者、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提升宣傳力度和推進心理輔導建設,比如建設社區矯正基地,與高校建立社區矯正心理輔導工作站,聯合群眾基層組織參與等。配置一支包含社區矯正社會志愿者、社區矯正工作者、社區矯正檢察人員的專業化社區矯正隊伍,改善現階段類似于E市社區矯正力量單薄,人員不足,人員配置不合理的局面。
以上是筆者在實踐中對社區矯正檢察工作中的一些思考,供各位關注社區矯正工作的同僚參閱,如有不當之處,感謝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