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合川 李 瞳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但是法治中國的建設首先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法律環境,而良好的法律環境離不開大量的法律人才。2011年教育部聯合中央政法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和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意見都著重強調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為實踐教學是強化法學教育之要。優秀的法律人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法律基礎理論知識,還應該要有相應的實踐能力和處理各種矛盾沖突的能力、優秀的社交能力、敏銳洞察問題的能力以及法律的再學習能力。但在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下,法學生的實務能力低下,不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故加強法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也是應我國當下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
教育理念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我國在法學教育發展過程中,雖然對培養目標、教學理念等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教學方法上秉持“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社會需求改變的風向下已經不再符合時代需求了。長期偏理論的教學方式雖使法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并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但其實踐能力卻不盡人意。法學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實踐性與專業性,注重的是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但大部分法律實務部門普遍發現眾多法學生空有法律知識卻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后,眾多法學院開始重視培養法學生的實踐能力。“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法治人才的目標要求,就是要建成一批一流的法學專業點,教材課程、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關鍵環節取得顯著成效,培養造就一大批憲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法治建設的實踐者、法治進程的推動者、法治文明的傳承者,建立起凸顯時代特征、體顯中國特色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并進一步強調了法學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實踐教學的改革舉措,為眾多法學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模式。但遺憾的是,因實踐教學改革經驗的缺乏,眾多法學院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直以來,許多學者認為我國在法律人才培養的模式上存在著師資隊伍力量不足的問題。準確地說,應當是師資結構的不合理問題——理論學者占主導。在招收師資隊伍時,大部分法學院吸收的是在高校中從事法學學習及研究的碩士以及博士等理論型教師。而對于富有實踐經驗的法官、律師一般是作為兼職或者特聘教師的身份出現,并且這樣富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在高校中是非常缺乏的。理論學者在教學上注重從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論知識的教授,他們所教導出來的法學生自然也就偏重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課程了,這樣的法學生的實踐能力自然也是比較缺乏的。
當前,在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中,理論課程占比仍遠超實踐課程占比。在實踐課程方面,大多數高校是以模擬法庭的形式來使學生體會法律在實踐中的運用,從而使學生得到鍛煉。但是,我國大眾化的法學教育使得法學生的數量過于龐大,導致老師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進行理論與實踐教育非常艱難,也無法使所有的法學生都參與到模擬庭。此外,理論課的繁重也使得法學生無暇顧及模擬庭審這種類型的實踐課程。另外,實踐教學所占課程比例低,主要以暑期見習或實習為主,學分很低,但在這樣嚴峻的實踐教學環境下,還要包括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等環節。實踐教學活動在學分及數量上無法得到保障。
美國著名法學家霍姆斯有個著名的論斷“法律的生命一直不是邏輯,而是經驗。”①經驗的獲取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但目前,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學要素,例如系統的法學實踐參考、實踐教學教材及實踐教學大綱等,導致實踐教學本身虛化,易流于形式。不管校內校外的實踐教學,其效果并不理想。高校雖意識到要加強法律實務部門之間的聯系,但因沒有與實務部門形成有機的配合機制。長期以來的對實踐教學管理的不重視,校外實習實際上成為了“放羊式”的管理,實習質量難有保障。放羊式的管理使得學生在實務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十分尷尬,學生在尷尬的環境中所學到的實務知識十分有限,從而導致學生的實務積極性不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受大陸法系重視理論體系和原理以及我國傳統上的“傳道、授業、解惑”教育方式的綜合影響,法學教育更為重視對學生牢固理論功底的培養和考察,對實踐中運用這些理論缺少必要地解釋與教導。②此外,長期以來的“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的弊端也越發明顯。雖然教師及學生都意識到并想要改變此種狀態。但這已深入人心的觀念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雖然高校引進了法律診所式的教育方法,但是實施效果卻不盡人意。在課堂上,依舊由教師主導并決定案例內容,學生依舊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其所學習的內容由老師對案件背后的法律規則的理解所限制著。即,教學方法并沒有從本質上得到轉變,案例教學的引入在給法律人才培養上帶來的變化并不是“質”上的變化,而僅僅是“量”上的改變而已。
《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意見》指出,要著力強化實踐教學,進一步提高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學分比例,支持學生參與法律援助、自主創業等活動,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這就要求必須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態,重視實踐教學的意義與作用,加大實踐教學課程的比重,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學校可結合自身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競賽演練或者組織學生到相關部門進行旁聽庭審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應當充分發揮相關學生社團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校內進行相關活動之外,學校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到相關的法律部門進行社會實踐,了解社會法律實務現狀,以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社會實務的完美融合。
法學教學不僅應當重視理論教學,還應當重視實踐教學,要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而不應該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所以,學校應健全實踐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品臺。在繼續實行暑期見習與畢業實習的傳統實踐方式中,除了將學生安排到相關法律實習單位之外,學校應當改變對學生傳統的“放養式”的管理方式,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聯系,與之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與有力的評價機制。在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的同時,也可督促相關實務部門扮演好實習基地的角色。此外,學院還應當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如建設法學實驗室、建設學生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校外法律實踐基地等等,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前面提到我國大部分法律高校雖形式上雖然采取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但是從實質上來說并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其根本原因是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思想根深蒂固,很難一時改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繼續維持這種傳統做法。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使之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另一方面,提高老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加強老師對法治實踐的了解,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并加強老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所謂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否則只是徒有虛名,依舊是“灌輸式”教育而已。
法學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法學教師的實踐能力與實務型法律人才之間的關系問題,即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很重要,但教師的“教”處于前置位,具有良好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師的教是前提,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是果。③高校不缺優秀的理論教師,缺乏的是實踐性教師。所以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來吸收實踐類型的教師,例如通過聘用的途徑來吸收大量富有經驗的法官以及律師來進行講授,并形成合理有效的工作機制,如工作時間、講課次數等,避免課程零零碎碎導致學生對實踐課程印象不深以及講師對課程的不重視。此外,各高校法學教育機構應當積極支持鼓勵法學教師到校外兼職從事法律事務工作或者到各個法律職業機構掛職鍛煉等,從內部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為實踐教學累積經驗。
[ 注 釋 ]
①錢繼磊,黃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2):111.
②李支.法律職業教育視野下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反思與完善[J].高教學刊,2018(17):66-67.
③馮振強.法學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策略及途徑研究——以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為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8(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