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東 濟南 250307
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高校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標。幾乎所有高校都會對學生進行法律方面的教育,但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卻不盡相同。當前我國的大學法律教育內容(一般指非法律專業)主要包括教師課堂授課和課外實踐活動組成。課堂講授是指各高校通常在新生入學第一學期開設的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而在這種公共課中由于其他專業課的擠占,課時量普遍不多,學生學習效果非常有限。據統計,多數高校該課程一般只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平均每周2課時,由于課時的限制和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從中獲得法律素養的提升,僅僅是對法律有一點記憶。大一的學生初入校門本身對這類公共課并不“感冒”,不少學生對于課堂上老師所教授的法律知識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根據調查,某市在校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對提升自身法律素養效果一般或基本沒有效果的占38.56%,認為該課程沒有吸引力的占33.34%。課外的實踐活動種類也比較單一,通常有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模擬法庭、社區法律知識宣傳活動等。這些活動基本在各個高校都有開展,但是除了以法律專業教育為主的高校和院系外,以其他類型為主的高校對此類活動的開展都非常少,而且即便開展,由于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欠缺,活動也大都是走過場,效果普遍不理想。例如針對某高校2015年4月下旬各院系舉辦的各類活動通過統計就會發現:在此期間全校開展了90多項活動,其中只有一項是法律專業的學生在校園里舉行的法律宣傳活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校的法治教育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活動,由于各種條件所限,基本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能力更是有限。如何有效培養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治觀念,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相關部門應對學校的學生管理人員進行必要的法律知識培訓,按照時間節點可以分為工作前法律培訓和工作后定期法律培訓兩部分。新招聘的學生管理人員應安排其主動學習基礎類和教育類法律法規。與其他相應的學生管理知識相結合,當然由于時間受限,所學法律知識內容宜粗不宜細,盡量能打好法律基礎。而學生管理人員工作后的法律培訓則應專題化、模塊化。結合工作實際,提高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自己日常管理不違法,還能防止或減少學校違法管理行為的出現。
如何考核學生管理人員對所學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應具有實踐性,只單純卷面考核其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是不可取的,這不光是增加其負擔,效果也不理想。筆者認為應該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考核方式,把學生事務管理者日常工作中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充分進行量化,再結合其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程度,對其法律培訓學習成果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判,以此作為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之一。另外合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地位和待遇,打通晉職晉級通道也是加強依法管理學生事務的有效手段。
高校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方法有很多種,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此僅提出幾點作為參考:首先,要對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改革。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授中,不能只用課堂填鴨式教育方式直接灌輸相關法律知識,考核完成就置之不理。應該對教學手段進行大膽改革和嘗試,改變該課程在學生中不受歡迎,枯燥無聊的印象。山東省多所高校目前已經開始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比如與廠家合作引入先進的教學網絡平臺,學生安裝該課程APP,線上與老師交流互動、暢所欲言,上課、考勤、作業、考核等環節全部借助手機來完成,教師上課也不再滿堂灌,借助多媒體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討論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手段,目前學生反響非常好,學習積極主動性大大提高。另外還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應該在全方位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能給自己帶來的益處。在法律傳播的過程中更要讓學生有實際運用的機會,要讓學生多參與法庭聽審、現場模擬法庭、普法宣傳等活動。其次,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應只限制于課本,還有講座、社團等都可以進行。高校應有目的的讓學生組織法律社團多多進行法律知識的交流,多安排高質量的法律知識講座,讓學生學會把法律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歸根結底,學生對法律的自主培養才是最重要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是知識轉化為力量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去接受這些知識并學以致用,那么學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才是有意義的。因此,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大力度,為學生營造優良的法律學習環境,而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認真的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作為學生管理人員應多與學生交流,做好學生層面普法宣傳和發動,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法治的重要性,真正培養自己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養,為高校大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增添助力。
遵紀守法是高校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最基本的一部分,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遵守的“紅線”。在學校管理權面前大學生雖然一直都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大學生就必須被保護起來,大學生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盡到相應的義務,例如在享受法律保護的同時也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不違法亂紀,并以法律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根據對某市大學城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大學城入駐學校的逐漸增多,該地區犯罪率逐年攀升,大學生刑事犯罪比率占到整個地區的一半以上,針對大學生的犯罪比例更是達到七成左右。因此學校必須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與責任意識:一方面,學校要主動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法律教學、法治宣傳活動和法律講座等培養其守法意識;學校也應該加強平時管理減少違規違紀現象,引導在校生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嚴抓班風學風,塑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該積極做出相應的努力,認真學習專業和法律知識,主動培養自身的遵紀守法意識,努力提高職業和法律素養,真正做到既能自己不犯法,又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校必須合理保護大學生的權益,但是我們更希望當代大學生應具備自覺的法律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與學校的管理人員一起為實現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作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