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樂
香港招商永隆銀行,香港 999077
我們應當知道,我國的刑法因果關系學說極其混亂,缺乏統一標準。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常常經驗高于理論。因此,在法學界中,不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教授,不論是青春壯年還是耄耋老人,我們都對其是否適用、怎么適用,乃至于究竟哪個學說較好,爭議頗大,因此,本文以當代刑法體系為背景,探尋我國刑法因果關系認定模式,希望對學者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858年,格拉賽提出條件說,結合犯罪學的“非A則非B的必要條件說”觀點,最終提出因果關系論[1]。條件說著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要求必然、確然的行為下達成的結果,即:結果的所有必要行為都具有關聯性。該種學說主要運用于判例法國家,但作為全世界通用學說,對刑法因果關系理論基礎觀點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
但是條件說為什么眾多反對觀點呢,我們知道,條件學說按照一般性標準來說的,但是缺陷在于它的條件范圍可能出現擴大解釋乃至于類推解釋的現象,為什么這么認為,張三犯罪可能并不是為了金錢、美人亦或權力,可能僅僅是出于好玩或者說是人格分裂,該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能保證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效的呢,玩的目的會讓他做諸多無意義的事情,人格分裂會讓其甚至做出相反的行為,而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眾多支持者們提出了“關系中斷論”等諸多觀點,但是不僅出現狹義、廣義函射問題,更有甚者,自相矛盾。
充分條件下,目前的老觀點——原因說、重要關系說以及危險關系說地位較低,本文不做展示,客觀歸責理論取代相當因果關系說,因此相當因果關系說也不作探討。
客觀歸責理論包含三個基本性的歸責,第一,制造法不容許實現的觀點,即判斷其合法性構成;第二,實現法不容許的風險,即判斷因果關系大小,介入因素是否異常,這就可以確證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三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為刑法二要件學說打下基礎,以效力范圍排除阻卻事由。
在我國傳統刑法因果關系論中,主要還是必然因果關系論和偶然因果關系論。必然學說強調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偶然學說強調偶然介入因素的邏輯性。但不論是必然學說還是偶然學說,二者的觀點都過于片面絕對化,不論是從概率上還是從全條件等價值理論而言,而且,教條主義較為嚴重[2]。
我國新型刑法因果關系說中的事實因果關系論和法律因果關系論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條件說”、“因果關系論”的變種,所以探討時不做分析。
基于上述因果關系論我們可以得出,本人僅對因果關系論“條件說”、“客觀歸責理論”進行探討。
事實判斷與規范判斷作為判斷依據,我們以三階層犯罪體系來探討“條件說”,三階層主要基于古典犯罪階層,因此主要是經驗主義,犯罪該當性的考慮因素和主觀責任、客觀違法要分門別類。我們以二階層犯罪體系來探討,開始歸因和歸責體系的分別化,因此實現了阻卻事由。
隨著犯罪體系的發展,事實判斷和規范判斷不斷融合,我國刑法理論去規范化,此趨勢下歸因、歸責區分是否具有必要性、是否具有規范化的必要。
“條件說”肯定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之間的必然性的、確然性的聯系,在我國刑法中,我們可以看做是歸因性質的理論,主張以思維為主,排除不相關因素,討論事實發生的可能性,即必須滿足A到Z的所有聯系標準,缺少其任何一環節,都無法做到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實現[3]。
為什么我們認為條件說擴大了犯罪處罰范圍呢,假設我們在條件說的推理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不相關的介入因素C,該因素因介入因素完全異常,不具有相關性,因此無法進行推理,但是我們卻將該因素拉入了推理范圍內,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推理無法進行,即使我們明知其有罪,但疑罪從無。為了應對此類情況,學界提出了犯罪行為的必備構成要件,即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4],任何行為都必須符合三要件,才能列入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因果關系中的推演程序中去。
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么,筆者個人認為應當采取規范判斷與事實判斷并存的方式。
或許許多學者對規范判斷的理解是在于其方法上,而筆者認為,規范判斷更應該著重其內容和價值本身,規范判斷本身是對刑法因果關系中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關聯性進行理解判斷的,條件說的缺陷就在于過于死板苛刻,不懂變通,倘若在補充其缺陷之時,仍不懂變動,就失去了補充價值。
刑法的對象相較于一般對象而言,具有價值特征,該特征表現在對于事實本身的判斷上,這其中可能融合犯罪人性格特征、事實特征、一般犯罪心理等多方面因素[3],而這些就是事實,事實是也需要判斷,從而排除不相關因素和異常介入因素,我們所有的一切判斷,是基于事實內容的基礎上產生的。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條件說基于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必然因果聯系而產生,卻忽略了本身存在的異常介入因素或不相關因素,為了滿足條件說的需求,筆者認為應當適當復雜化,在判斷犯罪行為關聯性時,加入事實判斷和規范判斷模式,進而對其事實內容和價值特征進行評判,選定犯罪行為,但是最好的限制條件說的方式莫過于補充客觀歸責理論。
客觀歸責理論以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缺陷為背景,以主張犯罪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與犯罪人的自我意志自由度的相關性程度,其目的在于實現客觀條件說的歸責問題,我們可以看作二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5]。
客觀歸責理論具有限制因果規則的作用,強調實現法不允許的風險,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客觀歸責理論側重意外因素,即法不容許出現的介入因素本身,風險轉化行為,行為導致結果。
但是風險是可控的,是可以作為類型化標準去實施的、測量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條件說基礎上,以價值判斷和事實評判為基礎,以風險控制為手段,實現對行為理論的基礎內容的還原,排除不相關因素[6]。
客觀歸責理論的風險具有明顯的判斷模式,一般認為,我們通過行為產生的必然性、意外因素的發生概率和結果的直觀對比實現風險模式的大小判斷,進而通過行為制造的風險大小、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確定風險與結果的實現與否。
當然風險控制還是以“實現法不允許的風險”[7]為價值基礎,要求我們判斷合法行為是否超越風險實現,實現風險是否完全由危險行為導致和生活日常正常性因素。
在排除上述風險,獲得判斷時,筆者認為,或許獲得了刑法上要求因果關系。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理論極其復雜且各有優缺點,本文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以充分主義的條件說、反正主義的客觀歸責理論為主要內容,斗膽以事實判斷、價值評判和風險控制補充其中,文中略微提及其他理論,若有冒犯,還請各位學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