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艷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新常態發展的背景下,改革創新成為推動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創新工作成為國內外企業發展的重點。創新作為引領社會發展中第一動力,是優化企業運營模式,推動企業體制改革,豐富企業活動內容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作為維護創新、推動創新的重要手段,企業借助知識產權推動自身發展。
知識產權與企業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知識產權”是人對自身智力能力創造出來的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屬權利,知識產權者對自身智力能力所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享有獨占權或者是專有權。在我國立法部門所頒布的《民法通則》中針對“知識產權”做出明確規定,“知識產權”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創造性智力成果與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例如著作權、商標權、商號權等。因此,知識產權同創新創造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知識產權本是就是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現,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標準。
“創新”是一種具有持續性的活動,需要有相應的激勵制度與保障體制在客觀上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企業在維護自身所具備的創新能力時,通過借助一系列與員工自身發展有關的利益機制,對員工產生激勵作用,員工通過對自身所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進行申請、授權,使其在法律上擁有智力成果的專屬權,借助知識產權制度將創新成果轉化成一種財富,增強對員工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然后員工能夠在一定期限內享有對創新成果的獨占權,并通過使用成果、轉讓成果讓自己能夠從智力成果中獲取相應的收益。因此,知識產權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與此同時,企業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還能夠促進智力成果的傳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保證專利所有者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鼓勵知識產權所有者將自身所創造的智力成果向外界公開,在一定程度上對科學概念中的自由交流進行維護,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化,使企業能夠將新成果廣泛的運用到實際的運營活動中,有效推動企業經濟的發展,避免創新成果出現重復研究現象,有效降低創新成果的研發成本。
根據我國國務院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所做出的一切部署,我國地方政府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區大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各項政策,創建創新機制,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意識,使企業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創新;通過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的相關配套政策,例如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等,對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進行科學引導,有效提升企業在創新政策方面的執行能力;以區域為單位創建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將各個企業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有效的整合到一起,使企業的創新工作能夠朝著新、專、精的方向發展,不斷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應全面提高對創新技術開發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通過將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工作結合到一起,定期對員工進行創新思想培訓,全面提高企業員工對創新工作的認識,創建創新人才激勵制度,激發員工在創新方面的主觀能動性。
企業通過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創建具有創新特色的服務平臺實現對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完善與整合,為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持。
信息化建設是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經之道,是提升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企業需要遵循國家政策的相關引導,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創建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并在后期發展中不斷對創新服務體系進行優化與整合;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創建信息化資源數據庫,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與交流,有效提升知識成果的利用率、擴大知識成果的推廣范圍;創建創新開發隊伍,有專業團隊做企業創新活動的引領者,有效提升企業在市場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發展的背景下,想要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促進企業的發展,就需要從政策環境、培育機制、服務平臺、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著手,就需要營造具有創新氛圍的政策環境,制定具有創新思想的培育機制,建立具有創新特色的服務平臺,開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信息化建設,不斷增強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落實各項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使企業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