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久紅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丹東分校,遼寧 丹東 118000
“互聯網+”的出現,促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不斷普及。為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對教育者教育水平有了全新的要求。在高校法學教育的教學過程,應結合新時代的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促使高校法學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在互聯網背景下,各種信息的傳輸方式更加便捷。網絡具有開放性特征,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因此,“互聯網+”為教育領域提供了新型的授課方式。在高校的法學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將互聯網應用其中,為學生打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高效利用信息技術,促使高等教育模式不斷創新和變革,打造出網絡、數字為一體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建立隨時學習、隨處學習、人人學習的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互聯網+”的興起,促使大量自媒體的客戶端被人們廣泛應用,如:微博、微信等,學生通過這些客戶端可獲取法學知識信息。高等院校的法學教學應立足于時代發展,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結合互聯網優化教學方式,促使高等教育不斷發展。“互聯網+”環境下,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可利用數據技術模擬出法律實務,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實踐。在“互聯網+”環境下,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路徑,同時新型教學模式可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于實際的場景中,高效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
在“互聯網+”環境中的高校法學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授課環節內容豐富,教師根據此學科的知識特征,將實際的案例進行仿真設計,利用網絡查找案件經過,將其過程整體還原,學生可按照教師為其設定的角色展開練習,強化其實踐分析能力。在此環境下,促使高校法律實務相關工作得以完善,強化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例如:學生可更精準地識別出經濟類案件,通過眾籌、P2P以及微信等手段,識別出網絡中的傳銷、詐騙以及非法融資等犯罪行為。教師通過仿真技術,對各類犯罪活動展開模擬,讓學生深入體會各種違法行為,進而強化專業知識掌握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1]。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在法學教育實踐過程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結合新型教育模式,立足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場需求合理制定法學教學方案,培養出綜合型人才。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高校法學專業教師應不斷提升教育技能,發揮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優勢,通過慕課、微課、教學APP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法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這些教學方式和學生興趣愛好相符,可將其作為載體展開課堂教學,突破傳統法學課堂教學過程受到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雙重限制。與此同時,為學生營造互動、高效、自主學習平臺,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法學知識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其探索精神。除此之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和法學專業學生展開高效互動,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想動態,了解其實際學習情況。在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問,充分融合法學課堂教學和在線討論,保障授課內容符合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法學教學質量。
在“互聯網+”環境下,呈現出明顯的特征為教學資源可以共享,為傳統法學內容教學模式的轉變給予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在互聯網環境下,法學課堂教學可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構建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高校法學學科綜合性較強,在教學過程,需要將法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結合。當前,我國大力建設法制社會,需要更多掌握法學知識的專業人才。從當前的法學教育現狀來看,教學方法以及課堂組成形式都存在部分問題,使實際法學課堂效率較低,這樣的現狀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實際法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網絡工具,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面臨的問題。例如:使用專業的法學論壇以及搜索引擎等,逐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高效應用互聯網資源,擴寬學生法學知識視野。在授課環節,秉承新課改的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教學理念,為學生打造翻轉課堂。利用新型教學模式,促使教學改革深入落實。在教學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渠道共同探討類似的法學案概念、案例等,建立在線討論學習社區。由于法學專業學生擁有的法學基礎各不相同,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能力,為其合理選擇教學資源。因材施教,打造完善的法學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此外,組織學生探究思考之后,教師可對其進行引導和點撥,不斷將法學知識加以內化吸收。
為豐富高校法學教學內容和方法,可向內部引進多元化的法學人才,豐富教師隊伍組成形式。例如:聘請法官、律師、企業法務或者檢察官等擔任法學專業的兼職教師,這些人員具備豐富的執業經驗,可豐富課堂授課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讓其對法律相關職業有更真實的認知,進而掌握部分法律實務經驗。在授課環節,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對教學內容合理設計。例如:在微信平臺中建立學習討論群組,針對當前的熱點案件和學生之間展開探討。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以兼職教師豐富的從業經驗,和學生展開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對未來職業有更明確的認知。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形成,在互聯網的應用下,結合教師的職業能力,讓學生心中的法律思維與理念逐漸生華,進而形成批判性思維。此外,在教學環節,教師還可高效利用資源庫展開案例教學,收集熱點案例的資料,展開課堂討論,將學術界以及實務界權威人士的見解融入其中,打造資源共享學習模式。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促使高校法學教學過程更加完善。
法學專業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方向為律師、法官、法務或者檢察官等。以上職業需要人才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技能。為此,在教學過程,應將職業技能融入其中,提升學生適應社會能力。仿真模擬(VR)實訓可按照學生對不同職業的興趣,制定出多樣化的訓練內容。例如:在實踐教學時,教師可利用仿真模擬和互聯網為學生創造出真實的角色模擬環境,讓學生進行全面體驗,鍛煉其從事法律行業需要的判斷、分析等能力。在對某個案例進行分析時,可站在不同立場表達出不同的觀點。教師可通過仿真實訓和互聯網的融合,為學生創造互動課堂,提升其實踐能力[2]。
總而言之,在高校法學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充分意識到“互聯網+”為教育帶來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通過利用慕課、微信、VR等為學生打造翻轉課堂,將各行業的法律人才吸納到教師隊伍當中,優化教師隊伍組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對法學知識的掌握,進而提高高校法學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