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利 姜素敏
1.青島黃海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山東 青島 266427;2.青島黃海學院綜合辦公室,山東 青島 266427
我國大學數量每年都在增多,而且隨著民辦高校逐漸普及開,更多高中生步入大學校園。在當前社會,大學生作為專業知識程度較高,且受教育程度高的一批人在當前社會中處于中堅地位。社會中對法治教育并沒有進行普及,所以高校是很多學生最后接觸法治教育的時候。在這一點上來說,高校的法治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民辦高校對法治教育方面的力度投入不夠。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教育,但是很多民辦院校中往往只開設一門《思想道德與法治》這一門有關法治的課程,由于課程缺失,導致學生對法治方面的了解程度較低。
其次,民辦院校在法治方面投入的宣傳較少。很多學生想要對法治進行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學校缺乏法治知識的宣傳,讓很多學生缺少對法治方面的了解渠道,最終造成法治方面出現一定的問題[1]。
同時,法治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前面也提到了法治教育中手段十分缺乏。然而在有限的教育課程上,對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提起興趣,同時學習的效果也不好。
最后則是在民辦高校中,學校一般主要抓學生的就業率,讓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難以體現出來,學校重視程度不高,自然學生的學習力度也不會太大。
我國遵循的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在我國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所有的準則都必須按照法律規定進行,一旦違反,將會承受不同程度的處罰。所以,民辦高校的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國在我國的一個重要體現,必須對法治教育進行改良。
同時,學生進入大學后,在思想以及生理方面都進入了一個變化較大的時間段,在這段時間內大學生會有一段時間迷茫期,所以法治教育能夠很好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塑造,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具體的行動指導。而且當前社會中不良信息有很多,尤其是近年網絡大力發展,學生由于在初高中管理較為嚴格,對外界不良信息接觸在一個受控制的范圍內[2]。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當前我國處于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時刻,大學生是這次浪潮中的主力,作為大學生接受良好的素質教育,同時能在老一輩與新生代之間處于中間地位。所以,對大學生素質進行教育能夠對全民的素質形成輻射,最終達成全民素質的提高。想要對學生的素質進行教育,首先需要讓他明白什么是允許做事情的范圍,這樣才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負責,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同時,由于先前法治教育方面知識缺失,導致大學生在法治方面沒有形成足夠的觀念,再加上剛入學的學生往往在自我方面具有較強的意識,由于沒有相稱的法律知識與之匹配,逐漸就會走向歧途。而且當前高校中享樂主義、超前消費主義泛濫,讓很多大學生在生活中受到影響,同時剛上大學,很多學生在思考方面欠缺成熟的思考方式,造成大學生在生活中容易出現沖動而造成出現較為惡劣的事情,這都是由于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導致的[3]。
很多學生在法治方面的學習是被動的,所以只要依靠這一點,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要求。很多民辦高校在學生法治教育的普及方面,只憑借一門課程難以讓學生產生足夠的法律知識。所以,在高校的法治教育中,學校較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能對學生的課程進行一定的規劃。
其次就是學生思想轉變方面,大學生雖然在生活中受到學校的約束較小,但是學生依舊在學校范圍中成長。人都是會被自身所處的環境影響的,尤其是大學生三觀剛剛建立,處在一種初步探索社會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極不牢固,很容易受到影響[4]。但是不良信息能夠造成影響,法治信息就不能嗎?學校在建立的過程中一般都有自身獨特的環境,而且在與外界的接觸方面存在一定隔閡,給學校環境的改變提供了先天的條件。
同時,高校中具有專業人才且素養極高,高校中的老師以及教授等在教育方面具有很好的經驗。同時,這些人在專業性上表現的極為專業,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以及人生閱歷對學生提出的疑惑進行解答。
法治教育不僅是當前民辦高校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要。在國家的大力提倡下,民辦高校的法治教育建設首先應該制定良好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對后續的教育進行系統展開。
首先,在教育中應該確定學生關于法律的規定范圍,很多學生認為自身觸犯不了法律,所以存在一種學不學無所謂的態度。所以想讓學生能夠接受法律教育,需要對法律的范圍進行一定的界定,讓學生能夠明白法律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讓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法治思想,要對法律有一定的敏感,能夠明確界定法律允許與否的范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學生宿舍內建立一個小的書架,放置一些關于法律方面的書籍,讓學生能夠對法律有更多了解渠道。
其次,要讓學生對法律有認同感。高校前,學生與外界的交流較為缺乏,所以也難以產生太大的矛盾,多是學校出面進行解決。但到大學后,學生和社會進一步進行接軌,導致學生遇到的法律問題也隨之增多,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出現不良的事件,學校可以幫助且鼓勵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讓學生對法律有更多接觸的機會[5]
學校法治教育的體系關乎學生對法治學習的具體做法,所以在法治教育體系的建設中,主要對以下幾點進行建立。
首先對法治教育方面的人才進行引進,學校主要的任務是教授知識,所以在法律方面學校更需要對自身的教師體系加強建設,讓更多法治教育方面的人才投入法治教育中。這樣才能讓學校的法治教育方面滿足學生的需要,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
其次,對學校內部環境進行更改,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更多接受制度帶來的便利。同時,學校對于違反制度的情況進行一定處罰,這樣才能讓學生養成一種觀念,即不注重制度規范的人難以在學校中立足,這樣就能讓學生建立法治思想以及觀念。
增強法治教育不僅需要從學生內部進行,同時還要和社會進行接軌,學生必須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首先,需要對學生校內學習的情況進行加強。學校主動增加學生法治學習課程,讓學生能夠接受系統、理論的法治教育知識。同時讓學生能夠明白法治教育中界定的范圍、運作的規律以及法律判定的準則等方面,讓學生能夠對法律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其次,將知識與實際進行結合。學校可以布置一定的課題研究,讓學生對法律中較為經典常見的案例進行收集分析,從而對這些法律運用范圍,方式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6]。
法治是能夠伴隨學生一生的知識,所以法制教育不能夠有絲毫馬虎。所以幫助學生對法律知識進行學習,是每個民辦院校的職責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夠教授出優秀的學生,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