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倩
【摘要】《十一月“雪橇”》創作于1875年,體現了濃郁的俄羅斯冬日風情,深受大家的喜愛。本文從節奏、裝飾音、織體形態等方面對柴科夫斯基《十一月“雪橇”》進行情感內涵的研究,以便讀者更好地演繹該作品。
【關鍵詞】《十一月“雪橇”》;情感內涵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的研究對象《十一月“雪橇”》選自柴科夫斯基所創作的《四季》鋼琴套曲中的第十一首。因舞劇《天鵝湖》備受矚目,柴科夫斯基應彼得堡出版家貝爾納德的邀約為雜志《小說家》每月發表的以十二個節氣為背景的詩篇配上與不同節氣相呼應的鋼琴小曲。其中的《十一月“雪橇”》以其歡快活潑的曲調,描繪了俄羅斯冬季白雪茫茫,廣闊的田野一望無際,大風一吹,只見那雪花片片飄墜,來增補這一望無垠的雪原,冰雪漫天蓋地的景象,展現了俄羅斯人們所生活的地理環境和民俗風情,表達俄羅斯勞動人民內心的真實世界。作品為復三部曲式結構,中部表現的歡快愉悅的心情和首尾兩部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該作品糾結愁悶的心情。
一、從裝飾音中體現對自由歡暢的向往
曲目的第28小節到48小節(見譜例1)大量使用了裝飾音進行潤色,其中包含了短琶音(共出現四次)和前倚音(共出現三十五次)等多種裝飾技法。第28小節前后兩材料的對比通過短琶音結合休止的出現進行連接,具有終止感,新材料的提示感,預示了作曲家心情的變化。仿佛作曲家從家中的壁爐邊走到窗前向一望無際的雪地望去。緊接著到了第30小節,前倚音結合跳奏的彈奏手法再結合p的力度好像模仿馬在雪地奔跑發出噠噠的馬蹄聲,青年駕著雪橇唱著具有俄羅斯風情的民歌從遠方駛來,青年的歌唱聲也由遠到近,太陽逐漸升起,一縷陽光灑進窗臺,人們都從溫暖的家中走了出來。作曲家的視線也由遠處拉近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仿佛出現了一幅漫天飛雪,人們逐漸歡娛起來的畫面:雪花伴隨著青年駕著雪橇的快速穿梭漫天紛飛,好像一群可愛的小精靈在空中隨風飄舞。小孩兒在雪地里嬉戲打鬧,青年駕著雪橇越來越近,窗外的人們漸漸多了起來,充滿民族性的俄羅斯冬日風情隨處可見。隨著青年駕著雪橇的靠近鈴鐺叮叮當的聲響也越來越近,作曲家漸漸地被那鈴鐺的叮當聲,馬蹄的蹄噠聲,青年的歌唱聲,孩童的嬉戲聲所吸引,慢慢地從自己思緒中回到了現實。看著這小孩嬉戲,青年男女熱戀,人們對生活充滿熱愛的景象,內心終于感到了一絲愉悅。作曲家也隨即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仿佛寒冷的冬日里一束溫暖的陽光一掃心中的陰霾,給苦悶的心情里帶來了短暫的美好,心中不禁升起了對自由歡暢的向往。
二、從織體形態中表現糾結苦悶的情緒
譜例2
音樂到了51小節運用了以中聲部為主旋律結合高低聲部作伴奏的主調手法,在作曲家面前展現了一幅人們辛勤勞作,充滿活力的畫面。這與當時沙皇統治下黑暗的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給作曲家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展現了作曲家渴望像大多數人一樣對生活重新充滿期待,但現實中的連連受挫讓作曲家對生活一步步失去耐心,借此來表現柴科夫斯基糾結苦悶的情緒。再現首部的A、B段,(見譜例2)與首部有所不同的是,作曲家采用高聲部以十六分音符為均等節奏的固定音型來模仿鈴鐺叮叮當的聲響,仿佛青年駕著雪橇在雪地上飛馳。中聲部以環繞式旋律線為主結合一些純四度的跳進始終貫穿著該部分,描繪了一幅人們熱愛生活充滿歡歌笑語的景象。而在低聲部和聲的偶爾出現就好像那美好生活下的一些困難與挫折,時不時的出現暗示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三個聲部的結合好像那青年駕著的雪橇仍在雪地中快速穿梭未曾走遠,叮叮當的鈴鐺聲伴隨著青年的歌唱聲在作曲家耳邊回蕩,人們嬉戲打鬧,辛勤勞作的場景仍在眼前。但心中的苦悶也隨之降臨,被生活中的感情問題和工作上的種種不如意所困擾,可又不愿將就,不甘屈服于黑暗勢力的壓迫,內心始終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向往。這時作曲家的思緒隨著殘酷的現實和偉大的夢想的不斷切換,內心多了一絲糾結苦悶,他渴望那短暫的美好卻又苦惱于現實的殘酷,充分表現了柴科夫斯基內心的煩悶和對光明的渴望。清脆的鈴鐺聲,人們的笑鬧聲也無法徹底消除作曲家心中的悒郁。
三、從平穩的節奏中顯現平和的心境
音樂的首部作曲家采用A、B材料對比的手法來塑造自己平靜的內心,A材料以輕緩的旋律音進入,仿佛一片白雪皚皚的雪地展現在眼前,音樂隨著樂句的走向,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出現使樂句更加具有流動性,仿佛一位高大的俄羅斯青年駕著雪橇從遠處緩慢駛來,音樂到了第18小節,高聲部用了更加充實的七和弦配合著低聲部流動的三連音手法展現了俄羅斯民歌的主題,使樂句更加飽滿。隨著時間的推移,雪地上的人們漸漸多了起來,眼前的畫面也逐漸豐富了起來。孩子們脫掉了他們那厚重的大衣,跑出家門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樂乎。但B材料以平穩的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所組成的均等節奏并且配合Allegro moderato的速度始終貫穿著首部的旋律線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內心絲毫沒有被這熱鬧的場面所影響,他平靜地注視著一望無際的雪地,內心毫無波瀾,表現出作曲家內心的平靜和沉浸在自己的思緒里無法自拔。結尾處作曲家也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來表現自己平和的心境,作曲家采用光明的大調與pp 的表情技法相結合的方法在結尾進行對比,表現了鈴鐺叮叮當的聲音任然存在,但隨著青年駕著雪橇的遠去逐漸消逝。窗外熱鬧的景象也隨著夜幕的降臨,勞動中的人們回到家中而逐漸消失,作曲家望著這消逝的景象坐回了爐壁前,慢慢合上了雙眼,內心回歸到了平靜,最后又沉浸到了自己的思緒中。
四、結語
本文從節奏、裝飾音、織體形態等方面分析了柴科夫斯基《十一月——“雪橇”》中既憂傷、悲嘆、無奈卻對自由社會充滿渴望的復雜情感,這種情感背后映射了當時沙皇專制統治下俄國廣大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引起人們心中的共鳴,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沖擊,耐人尋味,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洋.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在馬車上》的藝術特色與演奏探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6).
[2]任紅軍.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馬車上》藝術特色分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 (6).
[3]劉曉贊.淺談柴可夫斯基套曲《四季》的風格及演奏情緒——以《十一月——雪橇》為例[J].北方音樂,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