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是中國傳統弓弦樂器之一,植根于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二胡藝術的繼承不僅重在技能的習得,還須關注習琴者的素質培育。本文結合作者習琴經歷和教學實踐,寄情于兒童,簡述少年兒童學習二胡專業應當注重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少兒;二胡;音樂;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開始,二胡從伴奏樂器中脫離出來,成為獨奏樂器,進入專業學科領域并發展成熟,成為廣為人知的中華民族傳統弓弦樂器之一。復興中華文明,重視國樂學習,二胡教學無論從訓練的生理機能,還是開發心智情感來看,都要從兒童身心特點出發,重視素質的養成。
一、二胡初學階段對少兒坐姿的基本要求
兒童初學二胡,往往忽略坐姿細節。二胡演奏的正確坐姿,應選擇硬度和高度適中的座椅,根據身高,坐實前部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處。上半身自然挺直且稍稍前傾。如若操琴者腰背部靠于椅背,坐姿過于松弛,則不利于發力。從人體工學來看,調動核心肌群的力量,并將其傳達至手臂、手腕、手指,需要有一定的內在的機體張力。
座椅高度以標準坐姿的前提下,大腿與地面平行,琴筒平穩立于左大腿根部,上方穩定不滑動為準。學生身高不一,他們在學習二胡時,座椅高度往往被忽視。為此,專業老師應首先規范學生坐姿,使學生獲得人琴合一的感覺。
二、二胡初學時持琴持弓的基本方法
正確的持琴手法,應是演奏空弦時左手手掌位于千斤下方,虎口持桿。劉長福老師這樣描述:“按音時,手指各關節均應彎曲、保持‘半握拳的手型,以指尖肉厚的地方按在琴弦上?!盵1]右手小臂自然彎曲抬起,與地面平行,手腕端平,手掌掌心朝內。中指、無名指將弓桿弓毛分開,指節指腹緊貼弓毛。弓桿放于食指近節指骨和中指遠節指骨之上,不應滑入虎口內,琴弓在虎口內有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容易持弓不穩。
持弓平穩,可以采用力學的杠桿平衡原理來說明。二胡持弓手法,可以歸納為“抬、壓、頂、鉤”四個字?!疤А奔粗兄浮⑹持笇η俟粋€整體向上的作用力;“壓”為大拇指指尖作用于弓桿的反作用力,保證琴弓緊貼琴筒,垂直于琴桿,平行于地面,二者相互抗衡。“頂”“鉤”是控制弓毛內外貼弦換弦的關鍵,同樣是力與力的相互作用。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未必理解以上原理,老師應及時做出教學調整,復雜問題給予簡單化描述。例如將手指間的配合比作人與人,力的相互作用比作朋友間的互相幫助。
在初學階段,學生拿捏不準手型,也難以保持標準手型,這是正常的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手型擺放原理,以單一變量來示范按弦時左手手指的不同彎曲程度,按弦角度所引發的音色間的差異,讓學生多次對比識別,嘗試尋求手與琴之間的平衡關系,通過聽覺輔助對二胡發音的理解。同樣的方式也適用于右手示范,感受不同的運弓方法中音色的不同。
三、二胡演奏技巧簡述
劉天華是近代對中國器樂建樹卓著的音樂家,他對中國樂器有著多方面的貢獻而以二胡音樂為最突出。他開拓了二胡獨奏音樂之新天地,并使之成為極富表現力的音樂。[2]他從事專業性二胡教學,把二胡的地位從伴奏樂器提升至獨奏樂器,在傳統二胡旋律結合西洋弓弦樂器演奏技巧,融合西方作曲手法。二胡傳統技巧其實不多,每本專業書都會附有單獨的技巧符號說明,難就難在技巧隨音樂風格富于變化。中央音樂學院二胡教師孫凰曾說在學習二胡的過程中,因技術問題的困擾,人們深感力不從心,拼命苦練卻達不到預期效果。[3]要滿足獨奏樂器的演奏水準,二胡的各類演奏技巧訓練不容小覷,前期著重于訓練左手按弦時,手指、手型、換把、音準的嚴格把控,與右手運弓上的相互配合,從而達到左右手在速度、節奏上的統一,重在技巧的整體把控。
常用的二胡演奏技巧有左手的揉弦、滑音、顫音、泛音、換把、手指撥弦;右手運弓有長弓、短弓、長弓、慢弓、連弓、分弓、顫弓、拋弓、保持弓、弓桿敲擊琴筒,手敲擊琴筒模仿打擊樂器等技法。左手技巧還細分為滾揉、壓揉、滑揉;上滑音、下滑音、墊指滑音、上回轉滑音、下回轉滑音,根據不同地域運用相應的風格?!扒嘏啥背J褂没剞D滑音,如《秦腔主題隨想曲》使用回轉滑音,模仿方言,進行語氣聲腔化的詮釋。顫音分為長顫音、短顫音;泛音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如《第三二胡狂想曲》開頭前四個音結合了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換把有慢速換把、快速換把、八度內換把、八度外換把、左手撥奏、左手按音右手撥奏等。
雖然技巧有著固定的演奏方式,但不必墨守成規。但是,兒童在初學階段仍須嚴格按照要求練習,仔細揣摩,積極向老師請教。
四、培養兒童的綜合素養
強調二胡的基本功,不能僅看重演奏技巧,還需要學習與二胡有關的其他知識。傳統二胡曲常用五聲旋律。江南風格的曲調婉轉,陜西一帶的曲調高亢,音樂素質培養少不了歷史背景和人文風情的學習。學習中應吸收中國各地的音樂特色,感受不同的風格特征。應吸取合理有用的音樂知識,從樂理、練耳、視唱、和聲、曲式的角度解音樂結構,從不同維度看待音樂。“視唱練耳和視奏是一對孿生姐妹,視奏是用樂器代替人聲的另一種‘演唱,對樂器表演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4]試想,面對一份新的樂譜,演奏者需要有“閱讀”的能力,也就是所說的識譜,同時還要求能快速地視奏。樂理包含了對節奏、節拍、速度、調式、調性、調號、音程、和弦的解釋;練耳是培養兒童的內外聽覺對音準的靈敏度;視唱是鍛煉眼疾嘴準,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演奏者在視奏時做到眼疾手準。
說到“準”,定然指的是音準。二胡的演奏難就難在兩根弦上左右手相互配合的同時,對音準的極致把握。不同于小提琴、琵琶有指板,不同于古箏、揚琴不同琴弦有相對固定的音高,二胡的兩根琴弦沒有刻度標識。音準練習依靠音程指距關系,反復加以精準地練習,才能培養學生對音高的記憶力,日復一日的鞏固,逐漸達到“盲拉”。在訓練各調音階和音準的前期,音準不敏感,聽辨能力弱,容易導致學生手部肌肉、聽覺疲勞,感知能力減弱。筆者認為,音準是記憶問題,音高可以被記住。有些兒童天生就有絕對音高,但面對其他尚未擁有音準能力的學生,有必要讓他們對照鋼琴的固定音高哼唱音名,或給出各調主和弦后以模唱音階的方式來幫助強化他們音高記憶。
五、二胡傳統風格作品與現代風格作品的比較學習
“新世紀以后的二胡曲創作,應該先明體現現代與傳統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盵4]在某種意義上,傳統曲目和現代曲目并不是以時間來籠統劃分,二者采用是兩種風格迥異的創作手法和演奏方式。
以往民間傳統的二胡音樂文化的流傳,有賴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以曲代練”的傳藝方法。張慧元老師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二胡曲,只要記譜詳實準確,基本上可以視奏教學。然而傳統音樂不行?!盵5]“口傳心授”無疑能更精準的看清演奏技法的展示,學習過程中不得不加強學生對樂曲的整體記憶能力,缺少樂譜又使演奏富有即興性,這種即興無法用樂譜準確的記錄。在傳統音樂中,這種即興早已超越作品本身。如江南絲竹音樂、廣東音樂,不是看樂譜就能奏出神韻。這類傳統音樂離不開“口傳心授”。
“以曲代練”能夠緩解兒童練琴的枯燥感,豐富曲目庫,在聽覺上得到旋律享受。但其不足之處也一目了然,樂曲意在寄情,實則為手法技術與內心情緒的高度融合,“聲入人心”對學生綜合素養要求較高。每首曲目都有難點,可能是某個散板部分的分節分句、節奏安排,可能是快板部分雙手配合、快速換指換把音準,也可能是特殊音效的模仿等。教師若能掌握兒童練琴心理,在煩躁難耐的練習階段適當予以樂曲的緩和,亦或困難片段單獨訓練,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能更好地帶動兒童的積極性。
多次慢動作示范,分解按指運弓步驟,從模仿開始,帶著學生重復動作,由慢到快,生疏到流暢,這個過程能提高孩子手指肌肉記憶力,鍛煉對音樂的熟悉程度。孩子能獨立演奏時,會獲得一定階段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是促使學生堅持學習的動力。然而,二胡善于詮釋像《病中吟》《江河水》一類帶有悲情色彩曲目,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大都充裕,無法切身體悟樂曲的艱難時代背景和哀而不傷的情懷,演奏樂曲時樂句缺乏表現力,技巧停留在表層音符,尤其是大量使用壓揉、滑揉,力度難以滲入音色,呼吸之間的張弛有度不易把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學生正常演奏音符和技巧后,予以情感的延伸,用聯想的方式,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想象。揉弦也是想要到達“揉動心弦”的效果,在老師講解和示范中,用不同的力度分別讓孩子聽辨,感受不同的力度音色的細微變化。壓揉的音色可用聲音聯覺其他感官,如聽覺的抽泣哽咽,視覺的步履蹣跚等。哀而不傷則要求左手按弦清晰果斷不猶豫,右手運弓配合手挽力度有爆發力的出弓,保持力度并收弓干凈不拖沓。即便學生當下不能立刻表現,他也會在平常練習中培養細心感悟的音樂素養,甚至在未來出現類似場景時想到曾經有一首樂曲,觸動心弦,對今后的演奏也是一種開拓。不論對于傳統風格樂曲還是現代風格樂曲,“以曲代練”的教學法也值得保留在現代移植作品中,能大大提升技巧。
六、培育兒童學習二胡音樂文化
二胡是旋律性樂器,獨奏時聲音優美卻略顯單薄。作為音樂文化,如何加強二胡音色的表現力,需要培育兒童不斷研究二胡的樂器結構,最大程度發揮這門樂器的能量。繼劉天華、阿炳、蔣風之傳統樂派二胡音樂風格創作后,劉文進、王建民等大批優秀作曲家加入。他們熱切投身于民族音樂,為二胡現代風格曲庫增添新的色彩。現代作品模擬西方創作創作思維,愿意從事國樂創作的作曲家不多,專門為二胡創作的作曲家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在包容世界音樂的同時深化中華民族元素和情懷,發人深省。這不得不使我們思考,培養兒童學習二胡不僅僅是對專業技能的把握,作曲理論、歷史文化背景的學習水平亟待提高。二胡樂曲的演奏,除了基本功的技能要求,啟發兒童探究樂曲蘊藏的情感,將復雜的情緒揉捏進音符,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感悟體會。這種感悟可以從其他藝術文化領域尋覓靈感,從歷史中尋覓文化淵源,從生活中尋覓情感共鳴。
二胡音樂飽含中華民族文化。教師應當努力使人們意識到,學習二胡不僅是培養孩子的一門特長,攻一門專業,更希望通過音樂育化孩子,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在練習中磨煉品質,促進道德和培養素質。兒童時期是獲得知識最佳時機,二胡音樂的培育需要學生與專業教師、家長、學校共同作出努力。希望無論是二胡教育者還是二胡學習者,都應懷揣著對二胡音樂文化的熱愛與責任,關注兒童在二胡音樂文化領域的繼承與弘揚,重視基礎教育和素質培育,將音樂文化傳遞給新生命,注入新力量。
本文論述的主題,是少兒二胡基礎訓練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音樂教學的大視野看去,這個主題適用于任何種類的傳統器樂學習。關于基礎訓練,中國民間積累了很多經驗,諸如“聞雞起舞”“勤學苦練”。中國文人也有總結“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唐·韓愈《進學解》)。這些老生常談,都是對基礎訓練的深度肯定。畢竟,天道酬勤。另一方面,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而論,素質教育是音樂育人的本質所在。否則,器樂學習很有可能限于單純的技術操練,忽略了音樂育人之要義。基礎訓練與素質教育,這是關乎教學與發展的永恒主題。《易經·系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必對立地看待基礎訓練與素質教育,而應遵循“道器合一”的思路,全面地協調和處理學生器樂學習的基礎訓練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著手基礎訓練,是以器載道的能力根基,否則學生通過音樂學習來發展自身素養就無從談起;著眼素質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得到人文和德行的成長,也能反過來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進入“以文化樂”的深遠境界。如此看待少兒器樂學習的基礎訓練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使二者相輔相成、辯證互助,才能保障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實現以樂育人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長福.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2]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3]孫凰.二胡演奏技巧高效訓練[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4]張巍,張增亮.二胡視奏練習七十七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張慧元.二胡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彭微芬(1995—),女,武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