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摘 要:“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句話出自北宋的張舜民。我國畫論史上多論述詩與畫兩者之間的關系,詩與畫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但兩者在審美規律與創作規律方面卻是相同的。
關鍵詞:中國畫;詩歌;關系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源遠流長,歷久不衰,經歷了唐詩、宋詞、元曲三個最為輝煌的階段,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位名叫真田但馬的日本學者曾說:“世界文學中,中國的詩歌在質量上居最高地位,在數量上也名列第一。”中國的繪畫藝術在世界美術史上雖不具備詩歌那樣崇高的地位,但它的繪畫體系卻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為繁盛和獨具風格的。而這種體系的形成與詩歌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北宋文人畫運動以來,中國畫的文學化達到高潮。當時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創作群體,大多傾向于幽微簡遠的情趣和意境,水墨簡筆畫隨之應運而生。以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以游戲消遣的態度,簡率而具有神韻的筆墨,描繪出林木窠石、梅蘭竹菊和山水、人物等,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內容和門類科目。這種注入了文人胸臆、學養、品性的墨戲畫,到了元代獲得了全面而深入的發展,開創了明清寫意畫的先河。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題贊王維《藍田煙雨圖》中的一段名言。大意是說王維的詩工于描寫景物,讀他的詩就好像置身于畫圖中一樣;而王維的畫雖然沒有他自己題的詩,但欣賞起來往往能給人一種優美的詩的意境。換句話說是詩意在畫內,畫上并不另行自題詩。“詩中有畫”是說詩工于描寫景物,讀之如置身畫圖中,后用來形容詩境優美,或用來說明詩與畫合璧,既能闡發畫中的情景,又能申明畫外的寓意。明清時期的繪畫作品有的有作者自己的題詩。自題詩屬于為畫題詩的三種方式之一,另外兩種方式是與作者同時期人或后來人在畫上或畫面以外的詩堂、裱邊等地方題詩,以及畫的作者或其他書畫家在畫上寫出這幅畫所描繪的詩歌名篇的內容或其他的佳句。為畫題詩是說詩人在畫中引發了詩的感情,把畫作為詩的題材和對象加以題詠。由于古代許多畫家也是詩人或詞作家,所以他們常在自己的畫上題寫詩詞。
為畫題詩始于何時,歷來就有不同的看法。清代王士禎、沈德潛認為題畫詩為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所創。其實早在六朝時期,有些詩人就為畫扇、畫屏風題過詩,如東晉時期詩人桃葉所題的《答王團扇》、齊時詩人山巨源所題的《詠七寶畫團扇》、梁時詩人鮑子卿的《詠畫扇》等。不過那時候題畫詩并不普遍。唐代詩歌和繪畫的繁榮發達,使題畫詩也出現了爭奇斗艷的局面,題畫詩達到了成熟的境地,作用也日益顯著。正如清代方薰所說的“自來題畫詩亦惟此老使筆如畫”。方薰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從有了題畫詩以來,只有到了杜甫這里,才達到了既能闡發畫中情景又能申明畫外寓意的境界。歷史上文同、蘇軾、米芾、米友仁父子做了大量的題畫詩,但多數是題在畫前或跋在畫后的。有畫跡可考在畫上題詩的宋徽宗趙佶為第一人。他的傳世作品《錦雞芙蓉圖》《祥龍石圖》《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等都在畫上題有詩。元明清以來,題畫詩盛行,倪云林、沈周、文徵明、唐寅、原濟、鄭板橋、金農、吳昌碩等文人畫家幾乎是每畫必自題,每題必詩,詩畫合璧,既相互構成,又相得益彰,不僅在內容上補充和豐富了畫面的意境,以書法的行、草、楷、隸等各種字體的結構和風格,增加了畫面的墨韻和線、點、面節奏的交響。不少題詩還向人們提供了有關繪畫作品或者作品之外的各種信息,有助于人們進入作品的內涵和意境進行更深層的體驗和感悟。
總之,中國的繪畫與詩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指詩與畫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不同的僅是表現方式,這句話出自北宋的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與畫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但它們都是通過真實、具體的典型形象,抒發作者的強烈感情,以激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產生藝術的魅力,在規律方面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