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要】塤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塤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展現了巨大的機遇,塤樂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塤樂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與繼承者,更應該抓住時代的機遇迎難而上。不僅要重視其在專業院校的教育,更要竭力在現有的基礎上傳承再創新,以傳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關鍵詞】塤;意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J632.1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塤樂教育的意義
(一)歷史意義
塤是什么?古人云:“吹土為聲”。自古以來即有不少關于塤的史料記載:如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寫道:“塤,燒土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描述了古塤的材質以及形狀。唐代鄭希稷《塤賦》中:“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僭,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圣人貴焉。”寫出了塤的音色特點。再有道家名著《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載:“帝嚳命咸黑作為聲[一作唐]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箎,……。”等等,可見其歷史悠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賈平凹創作了長篇小說《廢都》,書中一個吹塤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材質多為陶土,屬氣鳴樂器。雛形為勞動狩獵所需的工具,如“石流星”(一種誘捕禽鳥的輔助工具,目前關于塤的前身最多的說法)。后來才逐漸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成一種吹奏樂器。現已知最早的塤為興隆洼文化遺址發現的兩枚石塤(距今約7400-8200年),歷史悠久等同于最古老的河南賈湖骨笛。由此可見,塤樂所蘊含的文化積淀與歷史沉淀都不容小覷,應該依靠這一歷史優勢加快推動塤樂教育。
(一)現實意義
由于塤自身的局限,相對于其它民族樂器發展較緩慢,但音樂家們從未放棄傳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時至今日,塤的孔數(不包含吹孔)除最常用的六孔、八孔外,已達到十孔。而塤的形狀更是豐富多樣,如葫蘆塤、鴛鴦塤與牛頭塤等等。塤最早發現的有用獸骨制作、石制,此外最常見的有手工泥土拉坯燒制外,還有半瓷制、瓷制、木制、竹制、新工藝樹脂等。
塤屬于我國傳統樂器,但目前塤的指法尚未統一,塤教材不夠規范,市面的大多數塤音色、音質與音準尚無法達到專業樂器標準。全國各地不乏學塤之人,但總體塤樂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國內關于塤的論文和書籍不多,塤的專業研究者較缺乏,塤曲較少,群眾認可度也不及其他民族樂器。所以,目前塤可深入研究的空間較大,難度較大,塤樂教育任重而道遠。
(二)應用價值
塤樂教育亦給塤專業演奏者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專業院校把塤帶入音樂課堂后,塤教育會更專業化,在傳統的基礎上傳承并再創新,逐步拓展塤的運用空間,并且可以通過專業院校再反饋到社會中,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傳播塤樂文化。
一直以來塤都會被當作特殊音效運用到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如第四屆世博會、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期間,北京電視臺拍了一部名為《沉默的輝煌》的電視劇,杜次文先生以塤為樂器,采用葬禮上哀歌的素材為其配樂;1990年上映的電影《菊豆》中也有一段塤樂,是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先生所作,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張維良教授吹奏的。塤開始在專業院校中得到重視和推廣后,塤的演奏漸漸專業化,充分展示了塤不只能發出特殊音效,還可以作為一種專業的獨奏樂器走上音樂歷史的舞臺。
二、塤樂在專業院校內發展的現狀
塤樂藝術屬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塤樂研究者逐漸涌現,如廈門大學音樂系教師趙亮為古塤演奏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廈門大學的民樂表演類開設塤(含陶笛)專業方向。2013年塤樂藝術也成功列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就有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陳重先生、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曹正先生、中國著名民族管樂演奏家曹節(曹建國)先生、廈門大學音樂系趙良山先生等藝術家致力于古塤的研究仿制及改革。還出現了一些專業的制塤家,如現中國塤文化學會副會長張榮華先生,他制作的塤已得到眾多塤專業演奏家們的贊賞,中央音樂學院笛塤樂團就是全部采用“榮華”塤,可見其制塤技藝的認可度之高。
笛塤演奏家、西安音樂學院劉寬忍教授于2011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塤專場《土韻》,因其高超的表演技術以及人們初次聽到塤豐富的音色,在場之人都為之震撼,在民樂界轟動一時。他還先后出版了塤教材《塤演奏法》和《風竹-劉寬忍演奏塤曲精選》,2016年劉寬忍教授在西安音樂學院首次開設塤的碩士研究生專業,他是現如今塤樂文化的傳承者和領頭人之一。
2016年在戴亞教授和劉寬忍教授的策劃和籌備下組建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塤樂團。樂團成員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生組成。至今為止已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多場,極受音樂愛好者們的好評。
2017年6月,四川音樂學院大音樂廳舉辦了全國首場雙腔葫蘆塤專場音樂會,演奏團隊為王其書教授帶領下的四川音樂學院“后土”塤樂團。
2018年在北京召開全國首屆藝術展演與學術研討會,參會人員為全國各地塤愛好者、塤制作家與塤演奏家和教育家們。會議期間不僅有來自不同音樂學院演奏家們的專場音樂會,還有各專家對塤的學術成果展示與交流。
由此可見,塤樂不僅成為專業院校器樂表演的一部分,也走進專業院校的教育中,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三、塤樂教育的發展
從塤曲來看,除已知最早發現清代末吳潯源所作的《棠湖塤譜》外,有梁欣所作的塤與古箏曲《遐想》;有劉寬忍以西安鼓樂為素材編曲的《滿庭芳》;有塤與大型西洋管弦樂隊協奏曲《遠行》;有饒余燕先生①用復調手法所作的《如蓮》;有笛塤合奏曲《黃土放歌》;有《子夜吳歌》中引人深思的意蘊;也有《風竹》中悠遠空靈的曲調等,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不斷努力下,塤曲也開始具備時代、地域等多樣性內容。
從塤演奏的技巧來看,最初單孔塤只能發出嗚嗚咽咽的特色音效,后隨著多孔塤的研制和運用,除一般吹奏樂器中“氣、指、舌”相配合的技巧外,演奏家在演奏過程中又創新出很多富有塤特色的技巧,如“俯吹”“模擬風聲”“超吹”等。
從塤的受眾面來看,近年來塤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在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塤樂團全國巡回演出和四川音樂學院后土塤樂團成立后,塤樂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走向更快速更規范的發展。目前,西安音樂學院已開設塤選修課,相信不久的將來塤也會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立足于中國傳統民樂課程體系之中。
四、結論
塤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在起初并不被大眾認可,發展困難的情況下,到現在一步步走進專業院校、走上專業舞臺、走入高校教育,過程之艱辛不可否認,雖然步伐緩慢,但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為了塤樂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傳承,塤研究者與愛好者們都應該加入塤樂文化的傳播當中。而在塤樂文化傳播過程中,塤樂教育則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塤在受更多人重視之外也顯露出一些不足,如塤的指法還沒有得到統一的規范,導致塤在教育領域很難得到大范圍推廣,百花齊放若沒有較合理的規范則會變得稍顯雜亂。再有,塤曲、塤教材的空缺也使得塤的高度較難提升。所以塤樂教育者們應該互相取長補短,從指法統一、教材規范等多方面著手進行,使塤樂教育走向標準化。總體來說,塤樂教育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展現了巨大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時代的機遇迎難而上,加強塤在專業院校中的教育,傳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注釋:
①饒余燕,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曾擔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以及,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兼音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參見:作者不詳,《饒余燕藝術檔案》《音樂天地》2015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李蘊林.塤的研究[J].樂器,2001(10):60.
[2]楊雪英.曹正活動年表[J].中國音樂,2001(2).
[3]劉寬忍.塤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4]劉寬忍.風竹——劉寬忍演奏塤曲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