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國,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藝術類型,有舞蹈,繪畫,陶瓷,書法,音樂等,其中音樂憑借動人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成為了許多藝術家表達情感和聽者陶冶情操的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音樂里面又數琵琶藝術最為獨特,是我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積淀,是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瑰麗的明珠,眾多音樂家用琵琶彈奏出一曲曲美妙的樂曲,飽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內涵,《十面埋伏》作為琵琶藝術里面的知名曲目不僅為世世代代的人所贊譽,更是學習琵琶藝術的人必須要熟練掌握的曲目之一,要想將這首曲子彈奏的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就需要彈奏者對曲目本身的曲式和彈奏技巧有深入了解,還需要彈奏者了解曲子的創作背景才能夠更好地彈奏出曲子想表達的思想感情[1]。
【關鍵詞】琵琶曲;《十面埋伏》;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十面埋伏》是用琵琶彈奏出的樂曲,作者利用琵琶獨特的音色和精湛的彈奏技巧創作了一曲世人耳熟能詳的琵琶曲目,如果提到琵琶這種樂曲必然能夠聯想到《十面埋伏》這首曲目。這首曲目不僅凝結了作者的心血,更是飽含了我國深厚的音樂藝術底蘊,《十面埋伏》在琵琶曲中屬于武曲,曲子中描寫的場面自然是激烈的戰斗場面,是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楚漢戰爭作為背景,通過曲子不同段落的節奏和音調不同,能夠形象地將整個戰爭場面描繪出來,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覺,具有強烈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魅力,本文就著重來表現出《十面埋伏》的藝術特色[2]。
一、琵琶曲的基本概述
由于琵琶曲的曲式和主體多種多樣,幾千年來以琵琶為樂器所彈奏的曲子不計其數,都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時代的藝術底蘊。對于琵琶曲的體裁來說,可以詳細分為大曲和小曲這兩類,大曲又包括文曲和武曲,文曲,顧名思義,就是指曲調通常比較舒緩平和,沒有太大的曲調起伏,表達的內容也通常是人物內心世界的呈現和個人情感,以及自然景色的美好或衰敗等一系列靜態的事物,創作者的心境也一般比較平穩,沒有太大的思想情感的波動;武曲則通常描寫一些比較激烈的動態場景,例如戰爭場面,用氣勢恢宏的曲風表現出戰場上將軍戰士英勇殺敵不懼生死的氣魄和膽量以及寒光劍影的具體戰爭場面。創作者的內心情緒也比較激昂澎湃。所以相對于文曲來說,武曲的表現方式更加獨特而充滿藝術魅力。琵琶曲要想將曲子的核心內容和思想情感完整地呈現出來,就需要在演奏的過程當中重點把握作品的題材、形象、情感、事件、手法、結構等,而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準確的表達作者的內心和思想感情,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通過嫻熟的技巧和出色的情感共鳴將作品當中的情感進行聲情并茂的傳達,使得觀眾能夠同時也受到曲子的思想感情的感染,沉浸在樂曲當中[3]。
二、武曲發展歷程
(一)南北朝、隋唐是琵琶武曲的興起階段
在唐代,文化高度繁榮和開放,與全世界各地在經濟文化的聯系較為密切,所以國內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和情感交流也相對密切,交流的時間一長,就會從中誕生出一種新式的音樂形式,“燕樂”是琵琶藝術中最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之一,在唐代這種演奏形式非常受皇帝以及貴族的喜愛,所以快速的發展起來,標志著琵琶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4]。
(二)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階段
在宋代,很多漢族人士發起了各種運動要求恢復本族文化,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較為排斥,所以這種具有異域風格的樂器受到了排擠,自然琵琶樂曲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阻礙。并且宋朝經濟高度繁榮,工商業大力發展,國際大都市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發展起來,引起了世人的矚目,所以大家的關注重點也都在經濟發展上面,對于樂曲的關注較少,再加上當時為了適應高度繁榮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城市里面的音樂形式也都以說唱為主,所以琵琶藝術在這個時段較為衰落[5]。
(三)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成熟階段
在元代,有人創作出了至今第一首耳熟能詳的琵琶曲目,這是已知最早的為世人傳頌的《海青拿天鵝》,后來由明代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逐漸改為《十面埋伏》因為獨特的場面描繪和獨特的曲風,使得創作之后就廣受世人追捧,成為至今琵琶曲目中最知名的一首曲子。而回望整個琵琶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這首元代的《海青拿天鵝》和明代的《十面埋伏》描寫的都是戰爭當中的場面,所以被當成典型的琵琶武套代表作品。明清之后,琵琶的演奏技法逐漸豐富,樂譜數量也不斷增多,從而迎來了我國琵琶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6]。
三、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藝術特色分析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特色分析
雖然《十面埋伏》琵琶曲描寫的是戰爭場面,屬于武曲類型,但是從演奏內容上來分析,這首琵琶曲并沒有將剛烈澎湃的激情貫徹到底,而是剛柔并濟,體現了作者全面而高尚的思想感情以及精湛的演奏技巧,在這首琵琶曲中有許多處都體現了彈奏的剛度以及和柔度協調性,從而表達出了對楚軍和項羽的鐵漢柔情的一面,體現出他們也懷有關心戰友的思想感情,并且更加高尚得到思想感情是作者將對戰死沙場的士兵們表達的悲憫之情,體現出了強烈的人文主義的關懷,具有關懷之意,所以在整個曲子的演奏過程當中,既體現出了戰爭場面激烈壯觀的景象,并且還隱藏著心思細膩的一面,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實際的戰爭景象充分而又和諧的融為一體,除此之外,在琵琶曲中還模擬了很多戰爭場面的聲音效果,以此來進一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效營造身臨在古戰場之情境,有效的促進觀眾的共鳴[7]。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分析
在《十面埋伏》的演奏過程中,“吹打”是整個曲子里旋律性較強和氣息較為廣闊的曲調,為整首曲子奠定了主基調,通過琵琶“輪指”對長音進行的無比細膩的演奏,這個一是為了模仿戰爭中號角的響起,也是為了打造身臨其境的效果,這個部分對于節奏的掌握尤其重要,短促而又有力的演奏能夠表現出軍隊集結的場面以及烘托出戰爭的緊張氣氛,長音的表現則是描繪占整個過程中的具體情節,以及表現埋伏的整個過程,烘托出戰爭的神秘性,在節奏上呈現出一張一弛的效果,完美地將戰爭進展過程演奏出來,對于節奏的控制精準到位,一步步將戰爭推至高潮,在“雞鳴山的小戰”中,它的旋律先是一點點增快,后又一點點降下來,通過這種遞升和遞降的表現方式能夠表現出戰爭的跌宕起伏,聽到激烈的節奏表現時能夠聯想到戰場當中廝殺的景況,心情自然跟著緊張起來,而演奏到舒緩部分的時候,能夠聯想到整休時和人物內心充分得到表達的場景和思想感情,人的心情自然也更加深沉,比較容易進入情緒。后項王敗陣通過慢起漸快同音的旋律精細體現,在“項羽烏江的自刎”中,樂曲十分凄切和悲壯,演奏中通過四弦的猛“劃”,后出現斷然的急煞,使其聲如裂帛,來對此刻的氛圍進行體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琵琶曲是我國古代傳統音樂藝術形式,《十面埋伏》作品是琵琶曲中的經典代表之作,通過對其曲式結構以及藝術特色進行分析,深入的了解到了此琵琶曲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價值,因此,還需要對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繼續進 行研究,發掘其藝術潛力,做好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玥.淺析琵琶武曲藝術風格——以《十面埋伏》為例[J].黃河之聲,2019(12):28.
[2]龐博.鋼琴曲《十面埋伏》的藝術特征及演奏技巧[J].藝術研究,2019(1):120-121.
[3]李潔.《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演奏要點與藝術特色[J].北方音樂,2018,38(24):95-96.
[4]姜勇.淺談琵琶的美感教學——以《十面埋伏》為例[J].戲劇之家,2019(3):174.
[5]馬一迪.探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藝術特色[J].戲劇之家,2019(22):56.
[6]李紫琛.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藝術特色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13):74.
[7]郭香文.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藝術特色[J].戲劇之家,2014(15):51.
作者簡介:向謐(1989—),女,土家族,湖南湘西龍山縣,貴州銅仁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銅仁學院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和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