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王宇澤 田慧
【摘要】揚琴是我國非常有代表的民族樂器之一,揚琴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幾百年的發展,揚琴有著大量優秀的獨奏、重奏與合奏作品。《青年敘事曲》是由許學東創作的一首獨奏曲,本文試圖從寫作手法、演奏要點、創新價值幾個方面對樂器進行分析。
【關鍵詞】青年敘事曲;作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1.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作品及作曲家簡介
《青年敘事曲》是我國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許學東于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作品,這首作品是根據作曲家的人生經歷親身經驗,對演奏獨奏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而創作的佳作。這首獨奏曲情感深厚,表達了作曲家內心的情感,1982年由許學東老師教師在全國器樂大賽中首演,榮獲一等獎。一經首演,此曲得到廣大演奏學習者與演奏者的肯定與喜愛,逐漸成了各大賽事、考級中常見的必彈曲目之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
《青年敘事曲》是一首富有創新性的標題性音樂作品,作品分為三個篇章,作曲家對三個篇章分別命名為“挫折”“童年夢幻”“希望”。通過文章的標題與小標題可以了解到整個作品描寫一位青年努力生活的場景。結合奏曲家許學東老師的人生經歷,這首作品涵蓋了重大的社會主題,是對中國獨特的歷史階段“十年”及其反思,音樂采用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倒敘方式,首先“挫折”樂段描寫了一位有志青年在受到挫折,理想破滅在黑暗中失去自我的痛苦與消沉心理。在“童年夢幻”樂段中感受到了青年回憶童年時期的美好,并且鼓勵自我的過程,最后通過“希望”表達青年勇于向社會的惡勢力挑戰,并且不斷的為夢想努力奮斗的場景。通過這首音樂作品刻畫了新一代青年剛正、有理想、有作為的高尚情操。
許學東教授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揚琴專業碩士生導師,不僅在演奏方面與教學方面有自己的建樹,在揚琴作曲方面也頗有成就,代表作有《草原隨想曲》、《青年敘事曲》《秋·夢·藕》《瑤山夜畫》《b小調幻想曲——獻給肖邦》等作品,這一些列的作品都是揚琴學習者耳熟能詳的作品。
二、作品的寫作手法與演奏要點
揚琴作為中國民族樂器中擊弦樂器的典型代表之一,揚琴獨奏曲的創作形式往往遵循中國傳統民間的趨勢結構,通過起承轉合的音樂銜接形式來構成。改革開放之后,西方作曲理念傳入中國,西方的結構鮮明的曲式結構也被作曲家應用的音樂創作中,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中,復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也都得到了運用。《青年敘事曲》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結合了西方的曲式結構,還將西方大小調體系與中國傳統五聲調式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音階,還運用了文學中倒敘手法。通過揚琴的演奏技法與演奏方式來跟大家講述青年從失落到燃起希望的故事。
第一部分《挫折》,引子通過西方調式風格進入,采用動機式的主體開始整首音樂作品,將西方調式與民族調式的旋律與肢體結合,在b小調上緩緩的開始講述了一個青年在挫折面前的心理狀態。通過三連音與琶音的運用描繪出青年在遭遇挫折時的驚恐情緒。接下來的主題樂句柔板,通過揚琴演奏技法,竹法運用輪音與正反竹交替進行,來描寫出青年在黑暗中摸索迷茫前行的狀態。在節奏方面采用附點與休止交替進行,讓旋律呈現出連綿的、似斷非斷的狀態,模仿青年在遭遇挫折時的無奈與嘆息。在此段演奏時,應當注意在力度與速度上把握挫折的主題。
第二部分《童年夢幻》。這是樂曲最有色彩的段落,樂段與“挫折”部分在情緒上音樂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趨勢結構上,次樂段屬于帶變奏的自由趨勢,作者在童年夢幻中運用到了有色彩的調性的變化,調式從B-E-A-G下行五度進行轉換,通過絢爛的和聲與多邊的調性來表現童年時期活潑、快樂的美好回憶。在此段在演奏時,琴竹的使用應當干凈有力,快板樂段的過程中節奏鮮明,為接下來的希望樂段做出鋪墊。
第三部分《希望》。這是全曲的中心,節奏轉為堅定的。右手的三連音與左手的八分音符節奏對位好。注意整首樂曲的輪音變化,強輪與弱輪于音樂表現的合理安排。在這個樂段中,旋律中穿插了二連音、九連音、十連音等獨特的連音節奏型,打破中國傳統音樂穩定節奏,形成獨特的節奏律動。在“希望”樂段中的華彩閱讀暗中,還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通過旋律與節奏推動,進行全曲的小高潮。通過對青年與社會惡勢力的挑戰、在坎坷的吊爐上進行拼搏,從而刻畫出青年不斷奮斗與努力的形象。
三、作品的創新價值
(一)借鑒西方的作曲曲式結構
我國傳統曲式結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模式,一般以“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結構進行。《青年敘事曲》將中國傳統曲式結構與西方的曲式結構相結合,形成了獨奏的音樂創作格式。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運用了多個結構、多種主題與多個段落,并用到了絢爛多彩的調式方式,通過倒敘的方式來講述青年堅持自己夢想的音樂故事。整首音樂作品分為三個段落,每個段落有獨立的標題,也有這獨立的趨勢結構,每個段落相互獨立又相互呼應。“挫折”運用了西方曲式結構中的帶變化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第二部分“童年夢幻”即是第一部分的展開對比,又是極具色彩的一個樂段,在這個樂段中,作曲家運用到了大量的轉調來表達童年的歡樂與美好場景。第三樂段“希望”采用了西方自由趨勢結構的進行曲風格,通過節奏來表達了青年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二)拓展開發揚琴的新演奏技巧
揚琴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系統的演奏技巧,揚琴的演奏技巧主要來自于手中的琴竹,通過兩只富有彈性的琴竹來敲擊琴弦,如有“彈、輪、滑、點、撥、揉、勾”揚琴八法,也有“單音、雙音、輪音、彈輪、分解和弦、兩聲部配置、特殊技巧”等七類演奏技巧。在《青年敘事曲中》,作曲家在樂曲中運用半音階下行的走向,通過半音階的運用來增加作品的和聲色彩與緊張的情緒,這樣的運用在當時的演奏演奏中來說是比較少見的。許學東老師是較早運用揚琴技巧來展示半音階技術的人之一。除了半音階的運用,在音樂中作者在節奏方便還大量運用二連音、三連音。在樂曲248小節,運用了大量的三連音模進,在速度的要求下,演奏運用揚琴演奏中常用的三連音演奏右左右的竹法無法滿足作品演奏的眼球,改變成右左左的演奏方式,從而形成新的揚琴演奏技法,稱之為左手雙跳。
(三)大膽的運用減七、反功能和聲進行
中國音樂中主要運用五聲調式,在和聲中采用協和音程來組建音樂,在《青年敘事曲》中,作曲家大膽的運用了一系列不協和的音程如減七和弦。并且用到減七分解式的琶音進行,通過運用不協和的音程關系豐富樂曲的和聲色彩。在和弦進行方面,作曲家也有這大膽的運用。在古典傳統的西方大小調和聲體系中,和聲進行一般遵循主-下屬-屬功能的和弦鏈接,在作品的“挫折”版塊中,許學東老師打破了傳統的固定的和弦鏈接體系,運用屬-下屬功能的反功能和弦進行得到新的和聲效果。通過不協和音程的運用與反功能和聲的鏈接,制造出緊張起伏的音色變化與特點,在挫折版塊中營造出青年在遭受挫折的傷感緊張情緒。
四、小結
揚琴獨奏曲《青年敘事曲》是許學東教授創造的較早的代表作之一,與作曲家在其他時期創作的音樂作品有著明顯的區別。作品創作過程運用現代的音樂思維與創作語匯,將作品的情感與豐富的揚琴創作技巧緊密結合。在演奏時,要求演奏者富有扎實的演奏技巧與良好的音樂表現能力。建國早期,揚琴作品的創作大多圍繞描寫風景進行,作曲家在創作時重在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抒發感情,通過描寫大的社會背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成為揚琴作品中成功的一首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楊儒懷著.曲式結構的理論基礎文集一一楊儒懷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2]鄭寶恒.揚琴演奏藝術[M].北京:北京物資出版社, 2013.
[3]胡登跳.民族器樂曲創作綜述[J].中國藝術研究院音研所:音樂年鑒,1987.
[4]于邵禹.揚琴獨奏作品《青年敘事曲》的本體分析[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6.
作者簡介:蘭芳,學生,碩士在讀,器樂演奏(揚琴)專業,研究方向: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