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摘要】揚琴二重奏作品《蓮花》是由成海華根據王建民的古箏作品《蓮花謠》改編而來,作品通過古意盎然而富有新聲的旋律,端莊而又飄逸的節奏處理,利用揚琴自身余韻延綿的音響特點和晶瑩而不乏沉厚的音色特點的描寫,抒發對蓮花的喜愛之情。本文將通過作品的演奏美學以及演奏中注意的幾個問題來探討該作品。
【關鍵詞】揚琴二重奏;《蓮花》;作品分析;演奏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揚琴是我國眾多民族樂器種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彈撥樂器,通過琴竹敲擊琴弦而發出聲音。揚琴音色清脆,剛柔并濟,在演奏的過程種可以給聽眾帶來沒得享受,在演奏中既可以獨奏,也可以合奏。在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中,揚琴形成了鮮明的演奏風格和藝術特點,積淀了一系列優秀的揚琴作品。作曲家運用獨特的構思以及演奏技法,通過對傳統技法的大膽創作,創作出一些類獨奏作品、重奏作品以及協奏作品。揚琴作品豐富,憑借其獨特的演奏技巧與音色逐步成為國際音樂舞臺上的主流樂器之一,其作品的創作與演奏也給人們帶來美好的聽覺享受以及演奏審美,揚琴二重奏《蓮花》便是其中之一。
一、揚琴二重奏《蓮花》創作分析
(一)作曲——王建民
王建民先生是我國近現代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創作領域覆蓋民族器樂的各個領域,出版大量個人作品集,如《王建民古箏曲選》,《王建民二胡作品選》等。蓮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從古至今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贊美,作曲家王建民先生通過創作這首頗富詩意的作品。全曲通過“展姿、起舞、博浪、爭艷”等不同段落的描述,抒發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贊美其高貴品質。
(二)改編——成海華
成海華出生于江南絲竹世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在長期從事揚琴的演奏與教學實踐教學與探索中,成海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以及教學風格,出版了《中國揚琴考級曲集》《音階與練習》等相關揚琴教學教材,不僅如此,成海華對于揚琴樂曲的發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通過將揚琴余韻綿綿、晶瑩而不乏沉厚的音色來改編古箏作品《蓮花謠》。一經首演,作品獲得了廣大揚琴學習者的認可,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揚琴二重奏《蓮花》的演奏美學分析
(一)優美的音樂主題旋律
王建民先生在創作音樂作者時秉承一個理念,那就是“可聽性”,即音樂作品要有能打動人的旋律,用王建民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音樂的可聽性,我想主要是指旋律的優美以及動聽程度,為民族樂器,特別是多組樂器創作,我認為重要的手段仍然是好的主題及旋律”。王建民先生的創作種技巧,更重視可聽性,將旋律的創作技巧進行創新形成作品是他一貫的做法。他的創作歷來民族音樂領域稱之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典范”。
《蓮花》在創作的過程中強調中國音樂的民族性與民族化,在創作過程中采用五度連鎖式的中國傳統人工調式排列,使整首音樂作品始終保持在五聲音階的框架內,通過同一個音樂素材在不同的宮調領域內頻繁的轉化而形成獨特又優美的旋律色彩,極具詩意。
整首音樂作品共表達了四個音樂主題,每個主題都有非常強的“可聽性”,如主題一“展姿”舒展富有歌唱性,在切分音樂與同音反復律動的襯托下,仿佛蓮花在朦朧的清晨漂浮開展。又小快板主題“起舞”極具音樂形象,通過不同的速度與力度表現出蓮花隨風起舞的美感,音樂具有力度感,栩栩如生。
(二)樂曲體現出深刻的民族性以及傳統美學思想
《蓮花》在創作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技巧的展示,但更注重音樂的深刻內涵。王建民先生曾說“要說創作的精華所在,我想應該是“可聽性”的基礎上加上“創造性,通過對作品的演繹來提現出中國的民族性以及傳統美學思想,使我們中國本土音樂作曲家應當重視的問題”。《蓮花》的創作體現出王建民先生深深受到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與熏陶,并且將中國文人墨客的美學思想融進了作品的創作中。音樂無國界,音樂無需任何語言的借助,就能讓聽眾產生心靈的共鳴與觸動,這種觸動與音樂提現出的深刻內涵是息息相關的。
整首音樂作品不是演奏技法的堆砌,更應該是體現出的音樂內涵,整首作品的音色處理應當遵循中國特色“宏”與“細”,即要從全曲來把握整曲的音樂特點,又要掌握每個音的細節與特征。在強弱的處理上,中國音樂還講究“輕”與“重”,通過強與弱等音樂力度的對比來表達蓮花的一系列特征。
樂曲的演奏的美學思想可以歸結于三個字“清、雅、靜”,這是中國文人藝術追求的境界,也是在整首作品演奏時,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演奏的絢麗技巧,更應當注重音樂所表達的內涵與內容,通過樂器、音樂、意境來表達蓮花的動態美、靜態美,表達蓮花的品質與外在。通過樂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柔中有剛,剛中帶柔的演繹對作品進行音色處理,情緒層次變化的處理以及情感的處理。
三、揚琴二重奏演奏中的注意事項
(一)演奏技術的合理控制
重奏是兩個演奏者同時演繹一個音樂作品,兩個聲部都非常重要,演奏員需要具備團結合作的精神與能力。如果演奏者僅憑自己的個性去任意發揮,那將破壞整首音樂作品的展示。演奏者在演奏時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與調節能力,具備揚琴演奏技術的積累。在演奏的過程中,兩架揚琴的音色不可能完全相同,演奏者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要對音色的統一與融合做一定的練習。樂器本身的音樂差異可以通過演奏的技術來進行彌補。在重奏的過程中,演奏者通過不斷地練習與排練,控制擊弦的力度速度,通過手臂肩膀手腕的調整來主動配合。《蓮花》這首音樂作品,作曲家在樂曲中標注了較多的表情符號以及速度、力度演奏提示,這也要求演奏者在表現音樂的過程中要做到力度的均衡、速度的統一,這些都是對演奏技術的控制的體現。
(二)演奏者肢體表現與藝術處理
音樂表現力是演奏者對音樂感知的具體提現,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除了音樂本身,還包含者演奏者肢體的表現與藝術處理。在演奏重奏作品是,演奏員需的交流不僅僅是停留在譜面標注的表情記號,更多的是心靈的碰撞與默契。《蓮花》這首音樂作品動靜結合,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與展示,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員應當多多培養對音樂的默契,一個呼吸、一個眼神都在演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國音樂很多時候并不是非常死板的音樂節奏,講究音樂中的騎扣,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同呼吸是非常重要的。音樂演奏不僅是聽覺的藝術,更是視聽的盛宴。通過演奏的肢體表現與藝術處理能更好的表達作品。
在《蓮花》這種音樂作品中,演奏者可以通過肢體的動作來表達音樂,如在慢板樂段時,可以將身體動作放慢,可以適當的輕雅從容,動作輕柔,來表達出清晨蓮花盛開的場景。在快板閱讀按時,可以將動作灑脫、帥氣,表現出蓮花在隨風舞動的場景,通過一張一張一弛的情緒表達來表達出蓮花的不同姿態。
四、小結
揚琴二重奏《蓮花》的創作是近代揚琴作品創作的新方式,隨著揚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演奏技巧與創作手法將出現,引領揚琴創作的新浪潮。《蓮花》這首作品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以后將會有更多的藝術形式與作品出現在舞臺上。揚琴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傳承和發揚揚琴藝術,需要演奏者具備非常扎實的揚琴演奏功底,需要學習者們不斷對揚琴的演奏方式進行探索與創新,運用揚琴來表達音樂情緒與思想,表達美。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胡繼華.苦難與裂變:現代及后現代音樂美學[J].黃鐘,2014(4).
[3]楊菲.揚琴現代作品及其演奏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