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節課將引導學生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層層感受和體驗彝族風味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所蘊涵的音樂文化魅力,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關注與喜愛,以多元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關鍵詞】感受體驗;音樂文化;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教材分析
《趕圩歸來啊哩哩》是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八年級上“村寨踏歌”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感受西南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獨特魅力。《趕圩歸來啊哩哩》正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代表性音樂作品,有著濃郁的彝族風味的歌曲,其旋律活潑跳躍、節奏密集緊湊,四個樂句末尾落在主音、屬音或下屬音上,突出了調性色彩,并反復采用了彝族特有的襯詞“啊哩哩”,以及某些啊哩哩處上滑音的妙用,使歌曲更富民族特色和和生活情趣。通過此歌曲的學唱初步領略根植于彝族文化土壤所孕育出的獨特音樂文化。
二、學情分析
受流行音樂的充斥,以及教法和評價的單一,據調查學生對民族音樂教學提不起精神及對音樂文化理解的缺失和偏離的現象仍較為明顯,因此對民族音樂風格特點的把握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彝族音樂學習活動中,并初步體驗彝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本節課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教學目標
通過學唱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初步感受彝族風格的音樂特點,體驗彝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使學生樂于參與彝族音樂風格韻味感知的活動,逐步引導學生關注歌曲中的旋律、節奏、襯詞等的特點及表現作用,層層體驗其音樂風格。
能用熱情歡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趕圩歸來啊哩哩》,并嘗試用邊唱邊舞的方式來表現歌曲。
四、教學重點
唱好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感受與表現歌曲的風格特點。
五、教學難點
積極參與體驗彝族音樂學習活動中,并用多種方式親身表現歌曲。
六、教學過程
(一)律動導入
1.聽你們老師說,你們的節奏感很不錯。接下來能否接受老師的挑戰?我做一個四拍子的律動,兩遍之后,你能和我一起律動起來嗎?試試看。(學生律動后,師作鼓勵性評價)
設計意圖。第四單元給我們呈現的主題是——村寨踏歌,而踏歌起舞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民俗。本節課首先將引領學生動起來,采用律動的形式導入新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為新課的學習作鋪墊。
2.你們能夠就用剛才的律動為同樣是四拍子的音樂伴奏嗎?(學生律動后師作簡單評價)
設計意圖。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聆聽音樂顯得尤為重要。律動的這段音樂就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歌曲伴奏旋律,學生邊聽音樂,邊律動,初步聆聽感受音樂。
3.剛才律動的這段旋律是來自我國一個少數民族的歌曲旋律片段。猜一猜,是來自我國的哪一個民族?(結合民族服飾引出——彝族)
4.大家發現這個彝族的“彝”字看起來特別有意思?最上面“彑”便是彝族小伙子頭上的帽子,也就是彝族的英雄巾,由于彝族位于山區,所以外出時披著大斗篷。彝族有遼闊的梯田所以吃的是米飯,彝族的衣服上有用絲線繡著的美麗花紋。“廾”,這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你們瞧,他們抬起一條腿在舞蹈。
[設計意圖]將彝族的“彝”字置于當時這種文化背景中去了解,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彝族音樂文化的愿望。
你們有沒有去彝族旅游過?(可以請去過的學生分享其心中的彝族。(師作補充))
(二)學唱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
1.簡單了解“趕圩”民俗
今天,老師就將這首很有意思的,具有濃郁的彝族風味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推薦給大家。(揭示課題并要求學生大聲地讀出歌曲的名字。)有誰知道“趕圩”是什么意思?
趕圩是彝族一種民間風俗,就是通常所說的趕集。因為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高山深處,交通非常不便,他們就在固定的時間或地點到集鎮上趕集,開心地選購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結伴走回山寨。
2.聆聽歌曲,初步感受
下面聆聽錄音范唱,在聆聽過程中思考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旋律和節奏有何特點?并適時帶領學生加入之前的律動更好地感受音樂。(聆聽后以選擇題的形式,學生進行回答)
設計意圖。這首歌曲共有四段,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加入之前的律動,為歌曲的范唱進行律動伴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整體感受了歌曲的情緒,動聽結合,形成很好的體驗效果。
3.猜一猜“啊哩哩”的意思
從剛才的歌聲中,你們猜一猜“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啊哩哩是彝族特有的襯詞,表示很高興,很開心的意思。
設計意圖。簡單了解 “趕圩”民俗及襯詞“啊哩哩”,幫助學生首先明了曲名的意思,從而更好地學唱歌曲。
4.感受并表現啊哩哩
學唱歌曲第一部分,學生模唱樂句,學唱過程中采用學生演唱和教師范唱比較法,體會襯詞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啊哩哩”處的音高、力度的對比,以及上滑音的妙用,使得樂曲俏皮活潑,具有濃郁的彝族音樂風味,巧妙地表現了歌曲的情緒及風格。
學唱歌曲第二部分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驗此部分歌曲情緒變得更為高漲,帶著這樣的情緒學唱歌曲第二部分。
設計意圖。體會彝族襯詞“啊哩哩”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情趣,表現歌曲情緒及風格特點。
5.設計合適的速度、力度表現歌曲
這么歡快活潑的歌曲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速度來演唱呢?通過學唱我們感受到歌曲的第二部分情緒明顯變得高漲,你又會設計什么樣的力度去表現呢?(引導學生用稍快的速度,歌曲第一部分mp、第二部分mf的力度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吳斌老師說:“唱好歌是在唱會歌中體現的。歌曲的處理和表達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完成的。”這是因為,音樂教學中“不能單純強調情感、態度或知識、技能等某一方面,而割裂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從感性體驗到理性體悟逐層深入的學習,能幫助學生從音樂的本質上去理解作品,更能引導學生將這種理解注入歌聲,把歌唱好。
6.合作演繹,體驗歌曲
你們能夠帶著前面學唱時對歌曲的感受,跟隨教師鋼琴伴奏,嘗試接龍演唱歌曲嗎?看看哪一組唱的最好。針對學生演唱情況,教師及時指出并加以指導解決。
(1)師生接龍演唱歌曲第一段,師唱襯詞啊哩哩,生唱歌詞其余部分。
(2)師生接龍演唱歌曲第二段,生唱襯詞啊哩哩,師唱歌詞其余部分。
(3)生生接龍演唱歌曲第三段,A組學生演唱襯詞啊哩哩,B組學生唱歌詞其余部分。
(4)全班同學一起演唱歌曲第四段。
設計意圖。這首歌曲共有四段,如果從頭至尾演唱4段,可能學生的興致不高。而采用師生、生生互動的形式演唱整首歌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進一步地體驗了歌曲。
7.簡單瀏覽彝族風俗民情及音樂文化,激發創造
視聽結合,簡單瀏覽一下彝族風俗民情和燦爛的文化。
設計意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師以自制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學生能夠直觀地初步了解彝族風俗民情及音樂文化,明了彝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他們表達心情的一個主要方式。為后面的歌曲創編表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分組討論,豐富歌曲
將學生分成AB兩大組,討論如何律動更好地豐富歌曲。教師巡視并指導,最后請兩組的代表展示其成果。(對學生的展示給予充分的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歌舞版本的《趕圩歸來啊哩哩》視頻片段,提供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鼓勵學生敢于嘗試,激發學生的即興創編思維。
9.踏歌起舞,表現歌曲
如果到彝族去旅游,游客要想進入彝寨,彝族有個風俗,就是要跳著彝族的舞步進入彝寨。
今天,老師教大家幾個簡單的彝族舞步。彝族舞步最大的特點就是三步一跺,跟老師一起試試,在三步一跺的基礎上可以三步一跳。下面請全體同學起立,讓我們跟隨伴奏音樂一起唱起來,跳起來。
設計意圖。教師帶領學生跳著彝族舞步,在練熟的基礎上跟隨伴奏音樂,以邊唱邊舞的形式更好地表現歌曲,體驗西南少數民族“踏歌起舞”的傳統。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接下來聆聽到的音樂是老師進行了編創,將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從原來的四四拍改成了四五拍,音樂又給你帶來怎樣的體驗呢?跟著我結合剛才的彝族舞步,一同在音樂中體驗彝族的火把節吧。感受彝族音樂中的這種復合拍子正是其重要的特點,我與學生們伴著音樂載歌載舞,共同體驗西南少數民族踏歌起舞的民俗傳統,學生們在動態多變的音樂活動中感受彝族獨特的音樂文化。最后通過將音樂的速度變慢,樂器音色的改變,感受歡樂的火把節之后,夜深了人們不舍地回家去,然而美妙的旋律仍在山谷中回蕩。
七、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在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中,通過動態多變的音樂活動,初步感受、體驗并創造性地表現了這首具有彝族風味的歌曲。西南少數民族除了彝族還有傣族、苗族等這些民族的音樂又有著怎樣的風格特點,同學們課后分成四個小組進行搜集整理,期待下節課我們一同分享交流與探究!
作者簡介:周曉燕(1983—),女,中學音樂教師,一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