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芹
【摘要】道情最初產生的原因是為了弘揚和宣傳道教文化和理念,爭取更多教徒而誕生的文化形式,但是經過多年發展后,這一文化形式深受眾人喜愛,最終促進道情文化得以昌盛發展。本文對《中衛道情戲》的音樂特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衛道情戲;音樂特征;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7.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衛道情戲,也叫中衛漁鼓戲,是常年流行在中衛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趙相如老師在音樂上的不斷探索、創新和發展,中衛道情才得以從上下兩句的皮影唱腔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這樣具有完整的板腔體系的地方新劇種。從整理的幾部道情曲目中,筆者粗淺分析了中衛道情音樂的幾個特點。
一、道情音樂融入民歌元素
中衛地區曾有許多民歌流行傳唱,如《十二月蔬菜》《王哥放羊》《打夯歌》《打場曲》《下四川》《秋風吹來》《寡婦務農》《十月懷胎》《哭親》等,從中衛道情的部分唱段和音樂中可以嗅到來自民間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民歌風味。下面這首只有兩句的民歌《王哥放羊》的旋律中可以一窺道情中苦音及麻黃的音樂基礎。
道情中的四眼苦腔:
五眼麻黃:
四眼麻黃:
民歌《王哥放羊》通過上下兩句結構完成敘事抒情需要,我們將它與中衛道情戲麻黃及苦音進行音階的變化比較,可以看到最后一小節都是以二度下行句落在sol上,麻黃是中衛道情音樂的骨架,在民歌音樂元素中加以發展、演化,使它成為中衛道情音樂行腔過程中的基調素材。
再如《李雙雙》選段《小菊兒睡得甜又香》其慢板前的“牛牛哥”就是根據當地群眾打場時吆著牛所哼的曲調(5 ?5 1 5— 5 ?4 ? 2 ?1— ?2 ?1 6 ?5 5 —)改編的。這樣的創作充滿鄉土氣息,之所以能和“慢板”融為一體,是因為慢板的旋律中同樣含有場歌——牛牛哥的成分,如“自從媽選上婦女(者)隊長”一句,就完全是場歌的線索,這其實就是一種極為當地群眾熟悉并喜愛的地域性的音調。
《龍王壩》選段《月昏黃星不明涼風陣陣》首句“月黃昏”三字的甩腔融入了當地民歌《繡荷包》的音型。從《天上一聲春雷動》和《說唱歌來就唱歌》兩段唱也可以看到中衛道情與民歌的水乳交融和不可分割。
不難看出,中衛道情戲雖然以板腔為主,但也不排除民間小曲的插入,她以當地易于上口、廣為流傳的民歌為營養,不斷地滋潤并發展著,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二、“麻黃”是中衛道情戲的靈魂和支架
在地方戲曲中,板式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種不同板式的曲調多樣變化,成為構成大型的戲劇性音樂結構的手段。我們從中衛道情戲《李雙雙》選段《端起碗不由我淚流滿面》中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地方劇種所必須具備程式化的架構已經完成,她在音樂和唱腔方面由四四拍子的慢板到四二拍的中板(二流),再到四一拍子的快板(垛板)已基本形成。
唱腔中“麻黃”的變化使得音樂極富戲劇性,如第二句“端起碗不由我”中的“淚流兩腮”四個字,就是通過“麻黃”的渲染,使人物情緒和戲劇矛盾驟然激化。
另一方面,“麻黃”在唱腔中還起著板式轉換的作用。如“哪一點做錯了”一句中“我好不明白”五個字,就是用了變化了的“六眼麻”再次將感情激化,同時提示了由慢板轉為 “二六”的板式轉換。
高潮處理部分,如“公社本是大家辦,都不管,都不問”一句中“豈不垮臺”四個字就是再次用“十眼麻”將李雙雙一心為公的高尚情操,推向了高潮。
這段唱腔中還有一個(用二音,即高八度假聲的)“五眼苦腔”,“心眼好,守本分,方圓傳開”一句即是。它與“麻黃”的不同是,一般不用幫腔,故沒有“麻黃”的磅礴氣勢。除了表達傷感的情緒外在板式的轉換、避免唱腔單調以及渲染情緒等方面,還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無論哪一個劇種,她的表現手法,主要是依靠其程式化的運用。中衛道情戲的全程發展中,麻黃起到了音樂發展的主導作用。如十眼麻用于掀起高潮;五眼麻用于段落分層或提示轉板等等,不一而足。她的音樂表現程式化隨著“十眼麻”“六眼麻”等的完善也不斷地完善起來。每一個板式的變化都是為了適應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跌宕多變,各種人物和各種情景下的人物感情變化,都能從程式化的唱腔和板式里找到相適應的表現形式。演唱者就是根據劇情的發展,自由地對其所需要的板式和唱腔加以設計,毫無拘束地充分運用和盡情發揮,以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
三、說唱結合,運用幫腔烘托氣氛
幫腔即后臺(包括文武場面)的幫唱,用以襯托演員的情感,烘托舞臺氣氛,這是中衛道情獨有的特點。它可以根據劇中人物的感情需要唱出想表達的情感,感染觀眾的情緒,在劇情發展的關鍵時刻對劇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衛道情和秦腔一樣,有苦音(表達悲苦的情感)和花音(表達歡快的情感)兩種唱法 。兩種唱法都有不同的后臺幫腔,如《李雙雙》一劇孫喜旺唱段“走一洼來又一洼”后面幫腔“哎呀嗨…”;“洼洼里頭好莊稼”后幫腔“哪一呀哈……”等等,就是喜悅和歡快氣氛的烘托。李雙雙選段《端起碗不由我淚流兩腮》和“都不管,都不問”“豈不垮臺”等句后面的幫腔就是人物一心為公的高尚情操的烘托。
傳統的中衛道情,是常年流行在中衛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所謂說唱,是指她原有的表現形式,無論是上句還是下句,前邊大都是以說間或半說半唱,而到了高潮處便出現幫腔,就是演員與樂隊成員全都加入的滿臺子吼的全長十小節的幫腔。這也是中衛道情一個重要的特點。因為是滿臺子吼,便有了呵道情的說法。呵道情,一開始只盛行在皮影班里。舊戲班里有一句行話,叫做“開臺影子倒臺戲”,意思是剛開始演出的皮影戲不好唱,很難提起觀眾的興趣;戲班的大戲,每到一地開始演出,都十分賣力,開臺演出的頭兩場,必須是該團體內的具有實力的角兒演出他們各自的開門好戲,只有這頭兩場的開場炮打紅了,演藝團體才能立住腳,才能贏得更多的觀眾。這種幫腔常會便把情緒推向了高潮,增加舞臺效果。
四、大量襯詞襯句的加入使音樂和人物情感表達更加豐富
襯詞是無具體含義的虛詞,雖然沒有確定的含義,但是音樂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音樂起到渲染,襯托的作用。可以加深情感的表現力和形象化以及樂思的充分抒發,以及活躍氣氛、調節節奏的作用。
中衛道情戲中很多地方使用襯詞襯句,如《李雙雙》選段《走一洼來又一洼》中“走一洼來又一洼來”后面幫腔襯詞“哎呀嗨,哎哎嗨,哎呀哈”;“洼洼里頭好莊稼”后幫腔襯詞“哪一呀哈哎嗨嗨,哎嗨呀哈哎嗨嗨,哎嗨呀”。大量襯詞的運用表現戲劇人物的樂觀、詼諧和幽默,這里襯字的加入使整個歌曲的節奏和情調顯得格外熱烈, 烘托一種喜悅、歡快的氣氛,極富音樂美。還有《龍王壩》選段《天上一聲春雷動》中“天上一聲春雷動,哎哎衣兒喲,哎來哎嗨咿呀嗨,龍王壩平地起蛟龍,哎嗨哎嗨哎哎呀嗨”。通過襯詞表現了萬眾一心,齊心合力的群眾場面。這種常見的藝術處理手法對于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加強語氣和烘托氣氛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威.晉東南地區說唱音樂現狀分析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