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使演奏者對當代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詮釋,作曲家為2014年CCTV鋼琴小提琴大賽創(chuàng)作了抒情作品——《裙子》,并作為八首參賽者的固定演奏曲目之一。曲子的靈感來自于一條漂亮的裙子,作曲家李勛試圖通過對這條裙子的描寫去傳達并贊美女性身上洋溢的柔和美。
【關鍵詞】小提琴曲《裙子》;音樂解讀
【中圖分類號】J622.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裙子》是我國當代作曲家、著名音樂人李勛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提琴抒情作品,靈感來自于一條漂亮的裙子,作曲家通過對裙子色彩、外型等特征,構思和創(chuàng)作出作品的主部主題,以此來作為全曲的動機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并通過作品的旋律,表達了作曲家對作品中主人公的無限欣賞和傾慕之情。
一、曲式分析
從整體曲式結構上來看,該曲采用的是復三部曲式并由三個樂部構成,帶有展開中部且動力再現(xiàn)。(因篇幅限制筆者省去了譜例,讀者最好對照樂譜來閱讀一下趨勢分析段落)。
呈示部由呈示段A、中段B、再現(xiàn)段A三個樂段構成,主調在A大調上,整部作品使用兩個主題動機的切換來延續(xù)旋律的進行。動機a,音高上以六度向上跳進為主且?guī)в型舴磸吞卣鳎?jié)奏上以順分型節(jié)奏為主體。旋律形態(tài)上體現(xiàn)大山型旋律特征。動機b,音高上以級近下行為主且引入裝飾音,節(jié)奏上以順分型節(jié)奏為主。旋律形態(tài)上以直線型為主相較于a動機更具有敘事性特點。呈示段A(3-6),開始于主調A大調,使用動機a進行展開,且并行一次鞏固主題動機,鋼琴聲部在伴奏音型上繼續(xù)強調6°動機。中段B(7-10),使用b動機,開始于#F大調,由于與前段調性處于遠關系,所以使用一個后調的屬七和弦引入完成轉調。中段在句法結構上與呈示段一致使用并行的句法結構,帶有屬持續(xù)音穩(wěn)定新調調性。在鋼琴伴奏聲部轉變織體形態(tài)形成對比。再現(xiàn)段A”(11-14),回歸主調A大調且動力再現(xiàn)。動力再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鋼琴聲部,在保持小提琴旋律框架下,改變鋼琴伴奏織體加入中段織體統(tǒng)一全曲材料由于調性轉變過于頻繁所以使用主持續(xù)音穩(wěn)定調性。展開中部(15-26),使用動機a與動機b進行連續(xù)展開,為連續(xù)展開不分句樂段,內部可以分為三個段落:階段I(15-18)使用b動機進行展開,調性#F大調。階段II(19-22)使用a動機進行展開,調性bE大調。階段III(23-26)使用a動機進行展開,調性C大調。再現(xiàn)部(27-49),動力再現(xiàn),動力再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減縮了A”段落,且對B段進行了擴充,最終開放終止在#F大調上。再現(xiàn)段A(27-34),再現(xiàn)于主調A大調,動力再現(xiàn),動力體現(xiàn)在對A段進行了擴充再現(xiàn),且在鋼琴聲部引入了B段落的織體材料。再現(xiàn)段B(35-49):#F大調動力再現(xiàn),動力再現(xiàn)體現(xiàn)在鋼琴聲部的伴奏織體的改變以及小提琴聲部進行了一定的裝飾發(fā)展最后帶有擴充,開放終止于#F大調。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調性布局。全曲開始于A大調,結束于#F大調,音程關系為6°,與動機a的音程結構一致,所以樂曲的動機鑲嵌在了調性布局之中。
二、演奏技法分析
本曲中用了大量多連音密集型節(jié)奏,為了描寫裙子隨風搖擺不同的幅度。掌握這些多連音音型的演奏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整曲的特色之一,也顯示了作曲家經常為聲樂作品進行創(chuàng)編所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筆者認為作曲家是將這首曲子中的多連音密集音型節(jié)奏與聲樂作品中所會出現(xiàn)的技巧--轉音進行了結合,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更要貼合人聲的表達特點,音值固定在樂匯中但又不拘于形勢,一氣呵成,不受限于換弦與換指的束縛。因此建議演奏者在演奏初期可以以一拍為單位用節(jié)拍器進行練習,演奏熟練后,可以在2/2節(jié)奏演奏,使音樂更流暢隨心一些,仿佛如春風輕輕吹過,裙擺隨著風兒微微地搖擺,輕柔又俏皮。演奏時,應盡量避免不能打小分拍來控制多連音,以免影響音樂旋律的走向,破壞作曲家所想創(chuàng)造的意境。
三、音樂色彩分析
(一)揉弦在音樂色彩中的運用
1.隨著音樂起伏而改變的揉弦
作曲家在全曲開頭給了力度提示(mp),在第七小節(jié)使改變了力度(mf)。演奏者可以把這個力度提示也當做一個揉弦力度改變的提示,在第七小節(jié)之前的mp段,可以采用較為柔和、幅度稍大頻率稍慢的揉弦,在第七小節(jié)之后改用較為熱情、幅度密集并且頻率稍快的揉弦以示對比,在運弓力度變化的同時增強力度變化的效果。
2.隨著音樂情緒變化而變化的揉弦
在再現(xiàn)段B中,音符時值已經趨于平穩(wěn),因此音樂情緒也已經進入最后的尾聲階段,從48小節(jié)至49小節(jié)的八拍長音可以看出結尾是慢慢淡出的,就像電影中鏡頭慢慢拉遠并消失結束所留給觀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這一段時所采用的揉弦也應該符合這種意境,在八拍長音的演奏結束后,揉弦動作也應該持續(xù)。正如約翰凱奇所作的《四分三十三秒》所想表達的思想一樣,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調式變化在音樂色彩中的運用
從譜面可以得知從呈現(xiàn)部到展開部作曲家共在調式上用四個大調調性做了八次轉換,從意象層面來說,筆者把這八次轉換做了分析并加上了電影拍攝視角的分析以供讀者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一次轉換(第三小節(jié)),固定鏡頭平面視角。女孩穿上了一件漂亮裙子站在了一面鏡子面前欣賞自己的美麗(A大調);第二次轉換(第七小節(jié)):固定鏡頭立體視角。鏡子從一面變成了多面,女孩從多角度看到了自己穿著裙子的樣子(升F大調);第三次轉換(第十一小節(jié)):固定鏡頭平面視角。此時呈示部即將結束,作曲家把鏡頭又重新拉回到一面鏡子的平面視角中(A大調);第四次轉換(第十五小節(jié)):多鏡頭變換視角。在展開中部中,作曲家再次使用了升F大調,用高把位三連音使鏡頭從平面轉向了多維立,從單鏡頭轉向了連續(xù)多鏡頭,仿若女孩穿著連衣裙開始翩翩起舞(升F大調);第五次轉換(第十九小節(jié)):多鏡頭變換角度。這時新調性的出現(xiàn)預示著巨大的轉機或者變動(降E大調);第六次轉換(第二十三小節(jié)):多鏡頭變換角度。用C大調的無調號來預示著各種變故或難題得到了解決(C大調);第七次轉換(第二十七小節(jié)):固定鏡頭平面視角。調性在此時得到了回歸并因此帶來了主題的回歸,一切都回到了女孩初次穿這條裙子的景象(A大調);第八次轉換(第三十五小節(jié)):固定鏡頭立體視角并漸漸拉遠。作曲家用了開放式終止的結尾方式來結束全曲,也在使意象升華至女孩對未來的暢想(升F大調)。
到此,筆者的分析也算是完成了,但是中國當今的新作品卻仍舊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xiàn),作為21世紀中國的年輕演奏者,我們也非常希望為他們的作品、為他們的精神做出一份貢獻,去推廣、去傳播這些作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能得到大眾的賞識、得到演奏家們的認可。
作者簡介:錢蜜(1995—),女,漢族,浙江溫州,本科,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