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學校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筆者任新蔡縣實驗小學校長以來,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推進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
一、構建制度新框架
為了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協同育人作用,學校出臺了20多項管理制度、細則及方案,確保家長學校實現“六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教學計劃、有教師隊伍(專兼職)、有輔導教材、有活動地點、有考核評估,保證家長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二、探索發展新途徑
家長學校工作量大,涉及面廣,需協調多方力量。為確保家長學校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家長學校領導小組和三級家委會不定期召開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三次綜合會議,研究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新動態,商討辦好家長學校的措施和方案,總結得失。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家長學校工作計劃,對照養成教育“四好習慣”(生活好習慣、學習好習慣、學校好習慣、社會好習慣),集中解決三五個突出問題,列出家長學校活動安排表,讓家長心中有數。家長學校還協調多方資源,每年定期組織家長學校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汲取家庭教育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及時組織家長學校教師展開討論,提出對策。
三、打造書香校園新面貌
我們認為,對小學生來說閱讀非常重要。我們堅持開展“書香飄萬家”全員讀書活動,積極打造格調高雅、文明向上的書香校園。學校開設閱讀課程,推動校本閱讀向縱深發展;引導師生以書換書、圖書漂流、海量閱讀。班級每天上演詩詞大會、飛花令、情景劇,課間舉行千人經典誦讀活動,并以“國旗下誦讀”“美文分享”等為平臺,引導師生實現精神和思想上的升華。作為留守兒童大縣,多年來我們下功夫推進“父母共讀”“隔代共讀”等讀書活動,著力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用讀書來密切家庭親子關系。讀書活動開展以來,師生、親子、家校關系更和諧了,閱讀已經成為家校協作的黏合劑。
四、優化家校共育
現實生活中,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希望他們優秀、成才。這些想法與學校、與老師的目標一致。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由于教育理念、信息溝通不對稱,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多年來,我校高度重視建立信息溝通的渠道,堅持共享原則,通過舉辦專家講座、開辦家長沙龍、邀請家長參與學校主題活動等方式,讓家長了解學校在教什么、是怎么教的。
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我們重視學生活動的儀式感,精心策劃了家長、學生齊參與的主題活動。如清明祭英烈愛國主義教育、尋訪紅色革命足跡、民俗傳統文化教育、紅色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新隊員“入隊儀式”等。這些活動豐富了校園精神和文化內涵,促進了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良好關系的形成。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