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常用的策略,它是學生認知的橋梁,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一些教師在情境教學中存在著缺乏真實性、過分依賴課件、過于追求形式化等問題。
基于以上現象,筆者認為,創設情境就是構建課程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情感對接的過程,創設情境要基于生活、注重學生認知、體現學科特點,應成為學生思維發生處、知識形成處、能力成長處。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農村小學課堂上雖沒有精美的教具,但也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我安排學生到附近超市購物,把購物小票帶到課堂,向同伴介紹自己購買的商品,同時提出問題,請大家一起幫助解決。一張小小的購物票,為教學賦予了生活氣息,使計算教學變得鮮活起來。因此,實際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情境,它有助于學生形成從生活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的習慣。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是生發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的種子。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發求知欲,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學習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問學生:“一根40米的繩子,圍成一個怎樣的長方形,可以圈的羊最多?”接著又問:“要想圈的羊更多些,還可以怎樣圍?”“要想圈的羊再多些,又可以怎樣圍?”就這樣一直追問下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這一知識點??梢?,抓住時機的追問,是開啟學生深入思考的鑰匙,是激發學生潛能的基石。
三、創設實物情境
最直觀的教學莫過于實物演示,它體現出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模型、標本、教具等直觀形象的東西。對于抽象的教學理論,教師通過實物演示,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拼一拼、分一分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四、創設故事情境
創設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如在教學《等量代換》時,筆者講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向學生展示了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就蘊含在生活之中,整體可以分成若干個小部分,若干個小部分之和就等于這個整體。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感悟數學思想,體會數學方法。
五、創設辯論情境
小學生大都喜歡爭論,好勝心強,課堂上的辯論,可以把學生情緒推向高潮,主動進入角色,優化教學效果。在教學《比的意義》時,筆者讓學生辯論比的后項可否是0。正方認為比的后項不能是0,因為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除數不能為0。反方認為可以為0,在比賽中得分可以就有4∶0。你一言,我一語,同學們爭相發言,在辯論和比較中,獲取了新知。
總之,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