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武劉中
多文本閱讀是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然后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學習過程。
一、多文本閱讀的意義
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多文本閱讀有著更深刻、更廣泛的現實意義。
首先,多文本閱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現在語文課堂上的單篇教學相比,多文本閱讀是一種文本互織,強調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多元文本,練習閱讀技巧,幫助他們學習整合信息、豐富知識,在閱讀中解放思想、開拓思維。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丁香結》時,教師可選取散文《記憶深處的丁香花》和詩歌《雨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丁香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意義,進而和課文中“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所賦予丁香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度進行對比。
其次,多文本閱讀是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知提升。它不僅能讓學生練習默讀、瀏覽等無聲視讀,提升閱讀速度,更重要的是多文本閱讀有“碎片化”閱讀和單篇閱讀很難練習到的閱讀策略和閱讀能力訓練,如提取和篩選信息、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和判斷等,這些探究性閱讀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最后,多文本閱讀是對閱讀教學的深化學習。語文課需要扎扎實實的閱讀,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往往讀書甚少,常常是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理解,教師的情緒代替了學生的體驗。學生缺少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缺乏多向互動。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可以閱讀三篇以上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閱讀量,擴大了閱讀面。更重要的是,學生可在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
二、多文本閱讀的選文原則
基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原則,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指明了每個學段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只要我們深入地研讀新課標,準確把握每個學段要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扣新課標來選擇文章,教學就不會跑偏。
基于同一主題的統一性原則。對于同一單元的課文,要保持同一主題整體性,這樣學生讀完,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最終學有所獲。
基于同一主題的相對性原則。我們在選擇文章時不能太單一,要多元。既要有童話類的故事,又要有歷史類的故事;既要有科學性強的文章,又要有文學類的作品;既要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又要有相應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才能有效拓展孩子思維。
基于主題選擇少而精的原則。文本應該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梯度,保護學生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幫、扶、走”的特點,爭取讓學生“一課一得”,少而精,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
三、多文本閱讀主題的選擇
1.以部編版教材的單元主題為線索進行選文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其實有很多主題:保護環境、童真童趣、愛國情懷、作家的故事等。
例如,我們在講解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它的主題是“觸摸自然”。教材中安排四篇課文分別是《草原》《丁香結》《古詩詞三首》《花之歌》。學完這個單元后,我為孩子們補充了四篇文章:《致大?!贰队^滄海》《行路難》《春》。一系列主題一致的文章放在一起,可以讓學生讀個夠,被山川湖海的巍峨壯美所折服。
2.以表達方式為線索確定選文主題
以不同的描寫方法為主題,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一組,寫作方法“文章的線索”一組、“設置懸念”一組;以不同的結尾方法為主題,如“結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說”“各個版本的《烏鴉喝水》”;以不同的結構為主題,如“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等。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各種表達方式,從模仿到運用,寫作就會不斷進步。
3.以體裁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以體裁為線索確定主題,如我們在學習《驚弓之鳥》這篇成語故事后,就為學生補充了《望梅止渴》《畫蛇添足》《買櫝還珠》《掩耳盜鈴》《草船借箭》《伯樂相馬》等故事,讓孩子們在好奇、輕松又充滿挑戰的氛圍里,發現成語故事的秘密。課堂上,他們會主動查閱《現代漢語大詞典》,去查找每個成語故事的出處及意思,還會在日記中感嘆:諸葛亮可真是神機妙算呀!那個盜鐘人可真是愚鈍喲!
4.以作者為線索確定主題進行選文
以作者為線索確定主題,如小學階段接觸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在課堂上,我們先引導學生對魯迅先生有個初步了解,然后再讓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魯迅的文章。在以作者為線索確定主題時,要盡量選擇教材中出現的作者,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補充,使學生對該作家有更多了解。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