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彥

在大躍進的浪潮中,中小學教育得到發(fā)展,校外教育也受到重視。一批批少年宮、少年之家逐步興辦,當然還是選擇最好、最美的建筑。例如北京市少年宮就選擇了景山公園后面,原來宣統(tǒng)皇帝住的一套宮殿。
北京市西城區(qū)少年之家也從高井胡同一個普通四合院,搬到了前公用庫一個大宅院里。傳說這個大宅院是李蓮英的私宅,除去富麗堂皇的大廳(電影《停戰(zhàn)前后》就在這里拍攝的),有前后左右相連的三個大四合院,里里外外還有不少廂房。花園里有假山石和很大的魚池,奇花名樹也不少。
我是1959年新年第一天到這里上班的。少年之家除了有音樂、舞蹈、科技、天文、航模、棋藝、書法等定期活動的小組,還不定期舉辦報告會。幾個活動站分布在全區(qū)各個地方。比較大的有月壇活動站(幾個大殿),鼓樓西大街教堂,福綏境居民大樓地下室,甚至白塔寺有兩個大殿也一度成了少年兒童活動室……
少年之家的輔導員,一部分是學校課外活動的骨干,如科技組的康占元老師,不僅自然課教得好,而且能夠輔導學生搞實驗,制作模型、儀器。王博生老師,在學校就是航空模型小組的課外輔導員。一部分是從專業(yè)機構(gòu)調(diào)過來的,如李羨梅來自部隊文工團,劉曉慧來自北京戰(zhàn)友文工團。一部分是普通教師,先學習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然后再到少年之家工作。
剛到少年之家的時候,有點因人設事,因為我曾經(jīng)在團區(qū)委做過少先隊工作,就成立一個“少先隊工作研究室”,出版了若干期小報,我記得報道過少先隊歷史——如解放前的地下少先隊、兒童團……當時用的是手工油印機,從撰稿、刻蠟板、排版、印刷,都是我一個人。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一個可以手腳并用的設備,一個人又推滾子又翻紙,速度還不慢,有時候一干就是一個通宵。
這一年適逢國慶十周年,要搞游行活動,由于我過去組織過此項工作,就臨時被借調(diào)到國慶游行籌備處。少先隊游行的排練,至少要提前兩個月開始。西城區(qū)負責兩個男隊員方陣,大約兩千多人。每個方陣橫排大約是100人,要想走得很整齊,實在很難,于是決定挽著胳膊前進。排練過程中還出了一個小插曲:十三中的總輔導員李啟民由于年輕,沒有經(jīng)驗,抵不過孩子們的軟磨硬泡,偷偷增加了人數(shù),每一個橫排竟然多出來十多個人。開始由于孩子們個子矮擠在一起,沒有被發(fā)現(xiàn)。后來發(fā)現(xiàn)橫排總是走不齊,一清點人數(shù),才露了餡兒。
游行隊伍的排練,開始是在學校操場進行,一練就是半天,從沒有人叫苦。功不可沒的是那些體育老師,他們很懂少年的心理,發(fā)出的口令忽長忽短、忽高忽低,讓男孩子們十分感興趣,個個精神抖擻、聲音哄亮。排練雖然要求很嚴格,但是孩子們知道要接受毛主席和全國人民的檢閱,都心甘情愿地一遍遍地重復。
兩個方陣合練的時候,需要更大的地方,就選在太和殿前的廣場。只有彩排的時候才能在天安門廣場走,當然是在夜間。
國慶節(jié)當天,人人既興奮又緊張,真擔心在兩個華表之間的七分鐘能不能走好。游行前,我們工作人員鉆到“時刻準備著”大字模型和“星星火炬”模型里面,仔細檢查有沒有不該有的東西——主要是爆炸物。
在游行的時候,工作人員要躲在“星星火炬”大模型后面。當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觀察整個隊伍狀況,一旦有孩子摔倒,要及時扶起,讓整個隊伍順利通過天安門。所以,雖然參加了許多次國慶節(jié)游行,但是沒有看見過毛主席。
那些年,我參加了許多次游行組織工作,只記得有兩次事故。一次是在等待檢閱的時候,有個孩子手中的氣球突然燃燒起來(估計是因為有人抽煙了),一瞬間,有幾個孩子的眉毛沒了,還有幾個頭發(fā)被燎了。好在人數(shù)不多,沒有引起混亂。
另一次,是在少先隊游行隊伍已經(jīng)行進到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口,眼看就要走到第一個華表(正式開始接受檢閱的地方)了,我們才發(fā)現(xiàn),前面第一排十個旗手中,有一個孩子忘了穿規(guī)定的白球鞋。這時候,少先隊總指揮姬君式,迅速跑到那個孩子旁邊,脫下自己的白球鞋,換了孩子的黑鞋。這整個一套動作,都是在行進中完成的。
通過組織大型活動,我有兩個深切的體會:一是活動當中無小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可能讓整個活動受影響。因此活動前、活動中,事無巨細都要逐個反復檢查、件件落實,不能有僥幸心理。二是活動當天,必須有一個周密的工作任務時間表,在紙上寫明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哪一個事情,必須在幾點幾分完成。因為上百萬人的活動,尤其是游行,前面走不了,后面無法向前。時間上的準確性要求十分高,走快了和走慢了都不允許。之所以必須在紙上寫清楚,是因為當天大家都很緊張,頭腦容易發(fā)蒙,要做的事情又非常多,哪件事情應該先做,哪件事情應該后做,如果單憑記憶去辦,很難做到?jīng)]有遺漏。
(插圖提供:乃 彥)
(責 編 再 瀾)